家校共育就是家庭、学校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

一、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双方权责边界模糊不清

教育是一个整体,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共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家校共育体系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对学校来说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家长的智慧和资源,进而促使教育内容和方式更丰富、更完善。家长和教师本是紧密合作的双方,但当前在家校共育实践中,家校双方权责边界较为模糊,合作低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教师对与家长沟通的意义认识不清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教育是可以单独承担的,不必太费周折;有的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往往只是单方面提要求;有的教师认为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觉得没必要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

2.部分家长对与教师沟通的意义认识不清

有的家长将学校当作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所,认为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教育的问题交给学校就行,认为没有必要与教师沟通。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影响良好家校关系构建、阻碍家校教育合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家校合作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家长会、QQ 或微信群聊等方式进行的,内容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方面,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为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隐患。QQ 和微信的随意性很强,每个人都可以在群里发表言论,不便于班级群的管理;个别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气,直接在群里点名批评某某同学,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也是当前应该关注的问题,不法分子非法侵入班级QQ 群,冒充教师在群里发二维码,收取所谓的“资料费”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家校共育评估体系尚未构建

由于家校共育评估体系尚未构建,缺乏相应的制度对教师及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的科学评价,这样就容易使教育主体或对象失去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很多学校没有明确制订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评价标准,对于积极开展家校教育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和不积极开展家校教育工作的教师给予同样的评价,那么这样下去就会挫伤优秀教师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良好家校关系的构建,进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探索家校共育实践策略

(一)构建家校协同共育工作机制

1.研究制订目标规划

学校要制订有较强操作性的家校共育年度实施计划、工作方案,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体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把家校共育工作作为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与德育工作、安全管理相融合、互促进。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1)建立家校共育工作领导小组

家校共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谋划、指导、推进、考核和监督家校共育工作,健全家长学校办学形式,规范家长学校工作,搭建平台载体,开展培训、交流、亲子实践等活动,促进家校教育协调一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严格工作标准,负责家校共育工作具体措施的落地、落实,为家校共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

学校要制订明确的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带领家长研究家教方法,让素质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落实。学校与家庭还要密切联系,增强家长的责任感,使家长树立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视家庭教育的意识。同时,学校要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家长委员会,并将其纳入学校日常管理。此外,家长也要紧密配合学校,与学校加强联系,更新家教理念,踊跃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开放教学、仪式教育、亲子活动等,协同推进“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

(3)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队

学校要积极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家庭教育专家,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定期为家长举办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要积极完善家长学校工作制度,推动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建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明确家长委员会运行规范,实现家长委员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家访制度,确保家访工作有效落实;建立特殊家庭、人群支持体系,将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家庭学生纳入特殊家庭、人群支持体系;建立学校、家长代表、社区三方共育协调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建立完善家校共育工作检查、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将家庭教育质量纳入优秀班主任推选、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体系。还要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好家长、教子有方家庭、家校共育先进个人、家校共育先进集体,以此促进家校教育有效衔接、同频共振。

(二)丰富家校共育内容和形式

1.加强学校指导工作

(1)建立完善的三级家委会

学校要定期分年级组织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还要设立开放日,每学期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不少于1次。

(2)要开办好家长学校

学校要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硬件建设,积极创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并为家长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活动室、办公室、宣传栏、标语、校牌等。要完善家长学校内部组织,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更新办学理念,聘任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确保家长学校能够正常开班、正常培训。要开展家长培训、家长课堂等活动,定期向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政策、学校规章、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等信息,向家长解读“五项管理”和“双减”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及学校具体措施的落实。还要建立“网上家长学校”,提升家长学校的覆盖率,让更多家长有机会学习,更加有效地发挥家长学校应有的作用。

(3)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一是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分段、分类、分层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构建全校覆盖、全学段参与、多类型提升、层层递进的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力促家校共育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名师带动培训。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督导、答疑解惑,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学习、研讨和个案督导培训机会。三是问题导向培训。开展培训前,学校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确立培训主题、制订培训计划,根据教师需求开展专门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家校沟通

(1)引导家长履行主体责任

学校要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引导家长履行主体责任,倡导建设家庭陪伴文化,鼓励设置“家庭时间”。使家长既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既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又重视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此外,学校还要引导家长在指导孩子生活、学习过程中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

(2)动员家长参与亲子活动

学校要为家长和孩子沟通思想、消除矛盾、平等对话搭建平台,让孩子和家长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加强沟通和了解。还要鼓励并动员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亲子活动,激发家长积极合作的热情。

(3)不断完善家长会形式

学校一般会在期中和期末各开一次家长会,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校更好发展。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邀请家长代表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宽松的环境开展家教沙龙活动,让家长聊一聊自己的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做法,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面对面交流,分享家庭教育的酸甜苦辣。

(4)开展家访、校访

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家访,集中反馈学生情况、交流育人方法、回应家长关切、征求家长意见等,为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监护人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提高家访效果和针对性。任课教师重点家访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关爱留守流动、身心障碍、父母离异等特殊群体学生。学校要完善日常接访制度,设立家长接待处,在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设家校共育专栏,公开家校沟通邮箱、电话和微信群号,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资料和信息,可以采取实地家访、电话访谈、视频通话、网络问卷等办法,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家访、校访新模式,及时回应学生、家长的多元诉求。

(5)丰富家校共育载体

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家访、校访、开放日、亲师恳谈等活动,与每位学生的家长每学年至少正式见1次面;通过多种交流方式,推动学校、教师及家长多层面互动;通过家长学校大讲堂、发放家校联系卡、告家长书和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密切联系;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为学生传授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科学技术、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在重大节日或特殊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如新生军训、科技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成人礼、毕业典礼等,让家长与孩子一起经历、体验成长的过程,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共同教育好孩子。学校要常态化举办家校共同发展论坛和读书成长营活动,如教师网络论坛、新父母课堂、家长众筹课程等,促进教师、家长和孩子同学习、共成长。

3.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决策

学校要建立开放民主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家长的优势,汲取家长的智慧,邀请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和课后服务。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意见箱、QQ群、电子邮件等渠道,向家长征集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反馈。

4.鼓励家长参与志愿者服务

学校要根据不同类型家长的才能和参与意愿,开展多样化的家长志愿活动,可以选聘具有一定家庭教育知识、志愿精神和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家长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学校日常活动及事务。要为家长志愿者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鼓励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还要表彰和宣传优秀家长志愿者,带动广大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此外,家长也可以自发组织成立交通安全、卫生健康、社团建设等家长义工团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全面落实家校共育工作保障机制

1.切实加大教研力度,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学校要围绕家校共育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将家校共育研究纳入学校课题整体规划,组织家校共育优秀论文、家长学校优秀教案评比,探讨家校共育工作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家校共育实践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要建立家校共育研究中心,让责任心强、热爱家校共育工作的教师确定研究项目和课题,积累经验,树立典型,及时提炼,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又有实践案例指导,将教研工作和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双提升和双促进。

2.积极搭建平台,拓宽家校共育渠道

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和钉钉等搭建家校交流、师生交流、家长交流平台,定期发布家校共育知识,常态化开展线上家庭教育大讲堂、优秀家长巡讲等活动,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整体水平。要建立家长微信群,让家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能够一对一、一对多、群体性的自主交流。还要设立校长信箱,及时听取家长意见,主动回应家长关切,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3.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延伸家校共育空间

学校要贯彻协同育人理念,积极争取教育局、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社区等相关部门对家校共育工作的支持,推动形成政府支持、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要与社区的不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主动争取妇联、关工委、卫生、文化、文明办等部门的支持,积极争取社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实现社区、学校资源共享。还要建立家校社三方合作机制,与家长、学生一起在社区开展公益活动,补齐学生假期学习和管理的短板,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家校共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无边界研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推动家校共育工作跃上新台阶。

4.督导评价宣传引导,提升家校共育实效

学校要强化对家校协同共育实践过程的督导和成效评价,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进,这是家校协同共育的重要保障。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家校共育评价体系,将家校共育指导服务计入管理人员、班主任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中,实行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的闭环管理,提升家校共育实效。要大力开展家校共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及时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栏、媒体宣传普及家校共育科学理念和有效策略,引导家长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共同守护子女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家校共育,积极创设“共话成长、共育新人”的良好生态。

作者单位   咸阳渭城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