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的恩师就是非常“至察”的一个人,然而,好像上天非常垂爱他,并没有让他变成人见人厌的“厌如玉”,反而名声大振,很多家长打听到是他接班,想尽办法去他的班。就这样一个严肃到有些老古板做派的“老学究”,到底哪来的魅力?首先我得替他说句公道话,他的“成名”,的确是靠他的“察”出名的,而非雇佣水军操作,毕竟,在我们这个十八线小县城,很难有人有这样的想法,更别提这样的商业头脑。

好像莫名其妙,他就火了,而且一火就不得了了,不仅本地人知道,连外地人都携妻带子奔赴他,都为着他的盛名而来,因此,他也似乎有些得意,总是一句话:想进我的班就得听我的指挥,谁敢造次,早点另谋出路。

我们这些他曾经一手带出来的学生,即便现在成了他的同事,都惧他七分。谁如果在他跟前抱怨工作苦、上班累,非但你得不到安慰,反而还得来几堂他亲授的“政治”课改造改造。当然,能从他手里出来,我们早就祛除了那份无病呻吟的矫情。

他是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的,或者准确点说,非常热爱。他的耳朵里容不得一句懈怠的话,当然,他眼睛里更容不得半点偷懒的“龌龊行为”。这样一个“至察”的老师,却是一个非常受大家喜欢的老师。

不信,你去我们校园里看看,好多刚入学的小同学会因着他的慈眉善目围着他喊“爷爷”,下课了想尽办法缠着他讲故事。有一次出于好奇,我也凑过去听他讲故事。看着里一圈外三圈的孩子们安静地听他讲那些名人轶事,不时地夹着自由提问环节,着实给我了一些启发,好多老师抱怨我们的道法课因着旁系而生非但不受家长的重视,连孩子们都带着天生的“排外”情绪,导致每次上课不但没办法安静地上下来一节课,更别提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原本应该最受欢迎的、最轻松的“副课”变成了谁也不愿接手的“臭狐子”。想想,是因为这个课本来不受重视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是,我们上课的方式得重新思考、改变一下。等着上课孩子们散尽,我把我的疑惑和“至察”说了,他听后非常地生气,他说我们的小学生这么爱听故事,为什么我们不懂得动脑筋把课变个法子上,是谁把这么好的课给糟蹋的?国家开设这门课,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从小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的人非但不能给国家带来帮助,反而会危害社会的发展。你完了把咱们的道法老师给我统计一份名单,我一个个教,保证一个星期内给整改掉这些反面情绪。

他到底怎么做的,我没去问,但我看到每一个硬着头皮找他的道法老师,都是笑着站在讲台上的。好多上课习惯没有养好的孩子,也挺直了背认真地听讲。我就知道,没有“至察”搞不定的事。

“至察”常说,宁愿一开始做“小人”,也不能一开始做“君子”,该讲的原则在谁面前都一视同仁,不要因为人坏了规矩,规矩立不起来,人也立不起来,人立不起来,事就成不了。人虽然不是为干事而生,但人活着干不成事,估计就是废了。

“至察”是我的老师,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灵魂塑造师,我们在背后里叫他“至察”,当面则是恭恭敬敬喊他“先生”,他常笑着说:“我哪里算得上先生,我只是一个教书匠!”

“至察”估计知道他这个绰号,但他似乎从来没想着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他的较真而变得“随和”一些,而是一如既往地严守着老祖宗留下的“规则”,稳稳当当地“察”到底。

这样的“老先生”,值得我们这些“小老师”学习,更需要我们“传承”!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