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鲁老师,是在五年前,在第四届陕西少儿诗歌大赛颁奖典礼上。他拄着拐杖,被工作人员搀扶着走进会场,座位在我的旁边。第一次见面,便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热情的老人。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留给我的印象更深了。

一、勤奋学习做表率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鲁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鲁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他爱书如生命,爱报如珍宝。任何书籍读物、报刊杂志,他都爱不释手。他说:“天天泡在书海中,其乐无穷,使我的晚年生活愉悦,充实又丰盈。”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巴渝儿歌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都是他经常读的报刊。每一份报纸,他都认认真真阅读,读完后整整齐齐存放。常翻常看,常看常新。

鲁老师一辈子都在阅读,一生读书花开结硕果,2020年疫情期间,80岁的他,发表抗疫诗、儿歌等54首;评论和散文15篇;免费辅导小学生发表儿歌29首。21首抗疫诗歌及儿歌手稿被西安市档案馆收藏。他还荣获了重庆市巴南区文联颁发的抗疫儿歌爱心奉献奖证书,以及西安市教育局、碑林区教育局颁发的“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勤奋学习做表率。鲁老师身残志坚,以身示范,教会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位学无止境,与时俱进的“大先生”。

二、笔耕不辍育桃李

鲁老师虽已84岁高龄,但他依然坚持写诗,写了几十年的诗,共撰稿4000余篇,发表儿歌千余首,出版《儿歌大王儿歌选》《鲁迁散文选》等17部著作,免费辅导学生65年,辅导的学生也不计其数,学生作品屡屡见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

今年暑假,我专程去拜访了鲁老师。他那并不宽敞的屋子里,目光所及都是一摞摞的书,墙上挂满了一面面锦旗、一幅幅的字画,桌子上摆着一本本荣誉证书,我知道,这些书是鲁老的珍宝,是他一生无法割舍的爱。锦旗、字画、证书都是社会各界对鲁老的肯定与赞誉。最让我震惊的是靠门处存放的那一本本手稿,我随意翻开一本,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鲁老师创作的儿歌,每一首都有编号,题材涉及到方方面面,部分儿歌上面用不同的符号进行了批注修改。鲁老师还有一本专门记录每月创作的小本子,几乎每日一首,有的月份甚至创作了35首作品。看到这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很难想象一位患有几十年罕见病格林一巴利综合症的84岁老人是如何一字字书写,一首首创作,完成一本本的手稿?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从不间断。我想,也许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儿歌的热爱,才让鲁老师坚持了这么多年,丝毫没有退缩。

笔耕不辍育桃李。鲁老师身残志坚,以身示范,教会我们“心中有执念,便勇往直前”,做一位勤奋、有毅力的“大先生”。

三、大爱无言暖人间

“感恩回报社会,百年以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这是鲁老师在散文《党救了我三次生命》结尾中写的话。他常常说:是中国共产党救了他,给了他生命,他要回报社会。

他虽腿脚不便,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们,从不要他们的一粥一饭。他免费辅导学生六十多年,从不收家长的一针一线;他将自己的书籍赠送给省内外各个学校,从不收学校的一分一文。他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人间大地。

大爱无言温暖人间。鲁老师身残志坚,以身示范,教会我们“心存善念,行则久远”,做一位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大先生”。

“大先生”之大,大在有大德、有大爱、有大我,有心系国家民族的大情怀,有无私奉献守初心的大担当,有桃李满园不自满的大作为,有抗争病魔不气馁的大无畏。“大先生”之大,在于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而鲁老师,就是这样的“大先生”。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