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161051928-44-3e66e.JPG_scale.jpg

27年风风雨雨,27年灯火鸡鸣,一路走来,坎坷悲欢,疲累交瘁,绝望与希望,寂灭与奋起。“过来都是好日子”“记住你的脚印”母亲的叮咛,不断地回头,反思教育改革的足迹,审问走过的心路历程,对生命的体悟让我一次又一次坚定前行的步伐,让我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无悔追寻。

守护残缺花朵  构筑教育梦想

1989年,作为我国首批特殊教育毕业生,我满腔热情地踏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在一所知名的、积淀深厚的窗口小学担任启智班教学。记得当时启智班有十多名学生,学生年龄从7岁到十一二岁不等,智商水平从临界到中重度智障各异,家庭状况、家长态度、成员认知迥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这样的孩子所持有的一种任其自生自灭的冷漠。当时的启智班教学完全凭借教师的个人意愿进行,没有教材、没有大纲,甚至连同行都没有或者很少见。因此,我常常会感到莫名的不安,那是一种没有底气的不安,一种手足无措的烦恼,更为强烈的是面对这些无辜孩子时,时时涌现出的一种深深的怜爱和责任,使我从心底产生一种如履薄冰的恐惧。

每一天来到学校,我总会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振奋起精神,努力用微笑和活力点燃这些孩子。那时候思考最多的就是教学内容怎样选取和安排,怎样实施复式教学,怎样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孩子学会那一点点内容,还应该给这些孩子教些什么技能,以便应对未来的生活,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智障学生感知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快,反应慢,意志力差,语言能力薄弱,但是他们有一定的好奇心,比较容易兴奋,特别是喜欢音乐。因此,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常常会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将教学内容编成儿歌,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场景中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后来,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政策出台,启智班解散,我和启智班学生一样,被分流到正常班担任教学工作。可这样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这样一群太缺乏成功感受的孩子,在我的心头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一个健全的生命就是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就是教师的无量功德。这或许就是我的职业梦想!儿童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从儿童走来,我们的心中应住着一个儿童,孩子先于内容,爱先于一切。不断地探索发现儿童的世界,让儿童站在教育的中央,促使他们跨越障碍,获得成长,是教育的要旨所在。

参与课题研究  夯实实践根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老师,则最终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身为一个有二十多年工作经历的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教科研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投身到教科研中去,只是做一名“知识的搬运工”,那么我们的教学充其量也就是起到了一台复印机的作用,我们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已。

意识,从模糊被动走向清晰自觉。担任正常班教学工作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孩子太聪明,太可爱了,教学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孩子们干净利落、此起彼伏的满堂抢答,让我见识了普小孩子的“优秀”和“卓越”,同时也体会了一个“新手”教师的无力与苍白。可能是慑于学校的传承和成绩,可能是看到自己以往教学对象的巨大差距,我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做起了教材的“传声筒”,以此来获得一种安全感。殊不知,正是这样一种否定并隐匿了自我的教学,将我拽入了一种更大的恐惧中。直至一学期后,我进入了学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的研究团队之中。或许是感恩于学校领导给予的机会,或许是渴望自己尽快在普小中有一席之地,我不做研究组的“跟屁虫”,不参与其中“打酱油”,而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求,认真地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

记得为了探索电教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机制,我预设形成了七份不同的《曹冲称象》教学设计,验证电教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时机。这次投入地研究,不但使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还从中获得了教育改革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例如,课堂教学我们要遵循人的“整—分—整”的认知规律,整体感知,部分探究,回归整体。再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让我懂得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自主探究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不能以教师的讲授替代学生的探索。就这样,我幸运地在入职不久,就真切地体会到了“传说中”的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它竟然真的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项课题最终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一等奖。初次参与的课题研究如此“高大上”,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尝到了甜头,科研意识从最初的模糊逐步走向清晰走向自觉。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我一边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一边有意识地阅读理论书籍及相关的教育杂志,自觉地进行着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感受,辛苦之中带着甘甜。“九五”期间,我参与了陕西省重点立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并成为课题研究组的核心成员。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育科学研究是对日常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探索,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是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依据和根基。因此,我始终坚持教育科研和日常教学相结合。那几年里,几乎我的每一次公开课、观摩课教学课例都带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和任务,成为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我的教科研论文《“自读感悟积累”教学模式初探》获得国家级论文评选一等奖,我第一次获得了五百元的科研奖励,并有多家报纸杂志约稿要求刊登,最后《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用四个版面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分别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和省市级立项课题八个。尤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期间,我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课题研究和结题资料的准备、研究和撰写工作,我的科研论文《野鹤无粮天地宽——网络环境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次荣获全国一等奖,我校的研究成果在全国课题结题大会上作为小学的唯一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和推广。可以说,我和教育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认识参与了教育科研,感悟享受了教育科研,对教育事业产生了一种更加强烈而神圣的使命感,对自己多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份动力,多了一份责任。在教育科研的路上,一路走来,我始终觉得,是教育科研伴随着我越过一道道坎坷,是教育科研引领我体验一次次成功。

课题研究让我逐渐成长起来,对教师如何做课题也有了浅薄的认知和感悟。首先,思想上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师专业发展日受重视的今天,走上课题研究之路,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其次,对课题研究要有清晰准确的定位。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这样的课题研究才真正有用,真正有价值。第三,课题研究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但是有几步应是重中之重。一是课题的选择。《塔木德》中有言:“好的问题常会引出好的答案。”选题时一般要遵循立足教学、大小适中、力求创新这样的基本原则。二是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整体规划,是课题研究的“施工蓝图”。研究方案主要回答“为何做”、“做什么”、“如何做”三个问题,其设计过程也是课题价值与意义、实施可行性等的论证过程。三是课题的实施。课题实施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多种研究方法获取科研资料并进行分析,是研究的核心环节,课题研究的好坏、成败都取决于这个环节。四是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是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研究经验的系统提升,是研究成果推广的前提,是后续课题申报的基础,因此要精心准备。撰写结题报告时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反思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否达到?课题研究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落实?课题研究的质量水平如何?课题研究的资料是否齐全?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否科学有创新?在自己进行教育研究的同时,我还带领和鼓励老师积极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是一件慢活,做课题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要做资料收集、阅读思考、实践反思等许多别人看不见的、伤神又费脑的大量工作,其中充满着艰辛。但是,也收获着快乐和成长。看到学生的天天进步,看到自己和老师的不断成长,看到学校特色教育的逐步做强,心中也是充满着甘甜。

建立学科工作室  再启前进步伐

因为有梦,所以守候;因为值得,所以努力。在追梦的道路上,只要不停止奋进的脚步,就会收获梦想成真的壮美。从教启智班转到教正常班,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缺乏自信,不敢也不愿谈及自己的过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拼命地努力工作。加之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养成一个习惯,无论做什么,总是认认真真地完成。记得90年代初,区上连年组织全过程教学评优活动。经过校内的激烈角逐,我多次在学校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将代表学校参加直属片全过程教学评优活动。我找到学校教导处,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不安,害怕因为自己实力不足而影响学校的成绩。教导处李主任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卢焱,没有问题的。你看,你备的教案、你的教学计划、作业批改没有几个人能比!全过程教学评优不仅仅要上好课,还要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在李主任的不断鼓励和大力支持指导下,我参加了片级赛教,获得一等奖,后来,又代表片级参加区级全过程教学评优再获一等奖。

那时,正赶上陕西省连续五年教学能手赛教活动,我又代表区上参加市级赛教活动。为了寻求精神的突围,获取专业学养的提升,大半学期,几乎每晚我都在研读教材,潜心阅读各类教育教学书籍。那时候,外出学习进修几乎没有,至于网络,不但没有,就连电脑也是少数人才拥有和掌握的高级办公用品和技术,阅读基本上就是学习的唯一途径。我从学校借来了大量的书本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记录、回顾、比较、小结......用教案本做的记录垒起了厚厚的一摞,重点课文内容我可以脱口而出,对课文结构、写作特点了若指掌。

在后来的市级赛教活动中,我获得西安市教学能手赛一等奖,并代表市上参加省级比赛。这样一赛就是三年,我连续三年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从那以后,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引路课、送教下乡几乎就充斥着我的教学生涯。虽然辛苦劳累,但是收获极大,一是课堂教学得到了不断的锤炼,二是累积了许多的教学成果。在我获奖的48项教育研究论文、案例,公开发表的16篇教育论文及教学方案,编著出版的18本书籍中大多数是那些年取得的。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的每一步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后来,我又被报送为陕西省特级教师候选人,西安市首批名师工作室候选人、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候选人等等。曾经一度,我真正感到力不从心,人到中年,孩子尚小、身体透支、家庭负担繁重,追梦的道路藏着多少艰辛......在我心力交瘁时,2008年教师节如期而至,所不同的是,这个教师节再次燃起了我的教育激情和职业梦想。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时任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等领导同志专程看望了我,还送来了亲切的祝福和慰问。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从来都不孤独,学校的大力扶助,领导的亲切关怀,身边教师的无私支持,我一关关走了过来,真正体会到“独行速、众行远”。“过来都是好日子”,每当我回望来时的路时,总会想起母亲的这句话,内心总是充盈着满满的感动、满足和无悔。

后来,我又受聘担任“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陕西省教材审定专家”、“陕西省教师培训专家”等多个社会职务,应邀承担“国培计划-陕西省教育薄弱地区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高级研修项目指导;“国培计划”对口支援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等,参与了我省多个项目开发和研究,教学研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及教材开发、编写、审定等工作,不但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同行,还从中获得了深深的启迪和鼓舞。如今,我充分借助省市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和工作室的成员,以“教师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师生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为工作目标,以搭建的网络交流平台卢焱小学语文工作室http://www.lyywgzs.cn为窗口,和我省市的同行们一道行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

有一种植物叫毛竹,在南方寻常可见。据说,开始的几年,毛竹生长速度极慢,但会在几年后的一个生长季突然发生质变,短短几个月就能成材,而且它早已扎得遍地都是的根系,能让周围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毛竹朴素的生长机理,呈现出的却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当我们惊叹毛竹的拔地而起和参天英姿,更应懂得其脚下的“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愈是浮躁,愈是一日千里,愈是需要我们从容不迫的坚守,沉潜下来,苦心修炼,让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土壤,扩展延伸。这种不断的积淀和丰富定会让你枝繁叶茂、腾空而起。上苍是不会委屈一个奋斗的灵魂的,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桩桩件件,静心等待属于我们的那个时刻。

你若笃定,梦想便不再遥远!

20230912161458449-63-07404.jpg_scale.jpg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