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三个关键词:关键时间,关键事件,关键人物,但归根结底,人是最重要的。”这是谢云老师的一段话。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在学生时代,是幸福的;能遇到一个彼此相爱的人,在恋爱中,是幸福的;在专业成长中,能遇到一个好导师,是幸福的。回顾我的专业成长之路,自己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一路走来,虽然历经艰辛,但在导师的示范引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让我化蛹成蝶,快乐前行!

一、导师引路,崭露头角。

还记得2001年的夏天,在离开大学奔赴教学岗位之际,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告诉我: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形成风格,十年成为骨干,二十年争做名师。带着导师的教诲,我来到了位于宝鸡市城乡接合地带的一所企办子校任教。走在全新的校园里,看到学校名师榜上的各位前辈同行,回想实习导师的谆谆教导,年轻的我开始为自己树立成长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虽然追求卓越的职业梦想种子在初为人师的我心里生根发芽,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教材,自己还是很茫然,不知从何做起。就在自己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学校培青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安排了导师带徒的师父王巧凤老师。王老师既是区级教学能手又是高级教师,经验丰富且极具亲和力,能成为她的徒弟我倍感荣幸。更加幸运的是,和我同课头的一个是主管教学的唐发和副校长,另外一个是学校英语教研组长王安居老师,两位也都是高级教师、教学能手。师徒结对会议结束后,自己在心里就认准了这几个字:跟定三位师父和导师,勤学、多问、常思。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节课的教案要设计推敲好几遍才能拿给师父看,对于师父提出的问题修改之后才能进课堂,上完课后及时找师父进行沟通反思,师父和导师的课尽可能地去听去记,其他老师好的做法尽可能地去模仿尝试,不落下一次区上联校教研活动听课的机会。一年下来,我竟然听了将近八十节课,写了厚厚的八本教案,记了满满的四个听课本。反复的磨练和沟通,使得自己很快对高中英语教材编排体系及教学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同事和家长的认可。

2002年4月,面对我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不愿主动开口说英语的现状,我创建了中铁宝工子校英语角,指导学生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排英文话剧,每一次活动之前都要查找大量的书籍资料,活动之后记录好的做法与思路。那时,校园里的我总是跑着走路,上楼梯一步跨两个,比别人忙很多,累很多,但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忙而充实的节奏培养了自己严谨认真的习惯,为自己后来的专业成长积累了不可或缺的自信和勇气。

2002年10月,中铁总公司青年岗位练兵迎来了自己从教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自己精心准备了每一个细节,但心里仍有些许的忐忑。铃声响起后,面对教室里的三架摄像机,回想师父往日的示范教导,自己反倒不紧张了,学生精彩连贯的英语对话,老师详略得当的板书设计,课堂卓有成效的练习生成,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更得到了师父的肯定夸赞,这些为自己日后成长进步获得了坚实的信心和力量。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我和师父被评为“导师带徒优秀师徒”。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再次回头看看自己初为人师的经历,内心满是感动和感恩,因为榜样为我树立了学习的目标,因为师父帮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给我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二、导师感召,形成风格。

2007年夏天,我到新成立的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任教,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从零开始,静心思考,重新定位。这段日子里,自己更多的时间用来坚持阅读写作,逼着自己静下心但忙于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都是金庸迷,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总脱离不了一本武林秘籍,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如果说有秘籍,那应该是大师著作、教育经典。读经典,既是修炼上乘内功,也能锤炼独门绝招。所以我就从阅读于漪、顾泠沅、龚正行、朱永新、魏书生、肖川、李西贵、李镇西、林崇德等诸位当代教育大师的著作开始,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阅读让我汲取了专业成长必需的营养能量,这些名师大家的人格魅力感召着我朝着梦想的目标坚定前行。此外,宝鸡市教研室和金台区教研室的两位高中英语教研员张必勤、魏军社老师的躬身示范让我对最初的职业梦想有了更新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情怀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名师专业成长必须在这四度上下功夫。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理性地去看待名师的课例,不只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取其理念精华,辅之以自己的创造思维,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改,两个单位将近十年的磨砺,使得自己逐渐形成了“严谨、扎实、细致、活泼”的英语教学风格,也接连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三、追随导师,痴心逐梦。

伴随着陕西省教育厅三级三类骨干体系评选培养工作的启动,我的个人职业梦想愈发地清晰,我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2011年,从教十年后个人再次获得金台区教学能手。2012年3月,一届以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生本活动的逐层推进、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地域文化的迁移渗透为亮点的综合技能课让我获得了陕西省首批省级教学新秀。

2013年,搭乘着我省第三趟三级三类骨干体系评选的专业成长快车,我获得了宝鸡市市级教学能手。一次次的历练,一步步的成长,追梦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2014年我荣幸地成为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陈文茹老师工作坊的成员,陈老师对职业的热爱、对学识的严谨、对坊员的帮扶传带让我从省厅三级三类骨干培养体系中首次受益。

2015年10月,我受聘参加宝鸡市高中“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与同为陈老师工作坊的坊员张玲老师合作送教送培,所到县区的每一节示范课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省级教学能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再次深切地体会到我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培养所带来的示范引领效应。多次的合作与交流中,陈老师和张老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想出发什么时候都不为晚,对心存目标而愿意前进的人来说,时间早晚都不是问题,你要充满自信和乐观。“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接受挑战;一个人,你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同军咸主任的这段话再次给了我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2016年夏天,历经校、区、市、省四级评选之后,“陕西省中小学优秀教学能手”称号的获得终于让我在三级三类骨干培养体系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参赛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能手大赛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它能承载很多人的荣光与梦想,对于默默工作在教育基层的一线教师,真的很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职业追求,点亮自己的职业激情,成就个人的职业梦想。2016年10月王维博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设立,使得个人专业成长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教师报》名师成长录一直是我精读细品的栏目,在这里总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更能持守自己的初心与梦想。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郗莉老师:“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是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人为什么不能圆梦,是因为心不定,脚不动”。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阎红老师:“追梦的意义不在于追上梦想的翅膀,而是追着追着,久了,身上自然而然散发出金色的光芒”。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婉丽老师:“让更多的教师拾级而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曹公奇老师:“诗意语文,痴心追梦”“且学且前行,青应胜于蓝”,这些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中脱颖而出的能手名师代表,用成人达己、成己达人的胸怀和使命让自己在我省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熠熠发光。见贤思齐,不忘初心,我想:行走在追梦的新长征路上,要做更好的自己,就要像他们那样,在关键时刻,关键事件上做好其他追梦人的“关键人物”,引领带动工作站24位成员插上梦想的翅膀,一路前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行者的人品、学识、素养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个人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如何获得更好的同行者?如何得到更好的引领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为:一是要积极主动,多拜师学艺,拜名师,学精艺。二是要认真勤奋,名师指路还需自己感悟,内因才起决定作用。三是要尽最大可能地去努力,展现更好的自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采一瓣馨香,洒一地光明!

我喜欢把教师专业成长看成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每个人都是路上的行者,决定旅途质量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是过程中迎面而来的风景,亦是过程中一路与你同行的引路人。有时,这个过程可能是难以预料的困难和艰辛,有时,则可能是不曾预约的美丽和幸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追随导师,痴心逐梦,所以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