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痴心追梦
作者:曹公奇
发布时间:2023-09-12 15:52:4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半年过去了,我一直迟迟不能动笔。对于《教师报》的热情约稿,我是答应了,但是,我却一直在思考自己还能写些什么。因为此类文章我已经写过《为了心中的那片蓝天》(《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0期)和《追逐梦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1期),我的成长过程对青年教师究竟能有多大的借鉴或帮助呢?好在《教师报》大度,编辑对我说约稿长期有效,这愈使我为自己的惰性找到了借口。最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利用些许的空档,来完成这份早该上交的作业。我就从学习、写作、培青三个方面来谈吧。
且学且前行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除了语文,别的事情我也干不了,既然我已经当了教师,那我就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到最好。而且,当教师和教研员三十多年来,我愈发热爱这份工作,愈发热爱语文。我曾经说,我把语文视为我的最爱,我更把语文教研员工作视为我终生的事业。
为了这份痴心,我一直在不断学习,充实着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肩负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如果自己视野狭窄、知识贫乏、不读不写,那还有什么资格去指导别人?因此,我一直不敢放松读书学习。但现代社会,人人工作繁忙,个个事务缠身,真正能够阅读的时间实在不多。所以,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地多读一些对我专业发展有用的书。
盘点一下,我的阅读范围大致有以下三类:
一、教育理论及语文教育类著作。教育理论著作,特别是语文教育著作,是我阅读的首选。尽管工作繁忙,物质社会诱惑众多,但作为一个语文人,决不能不读书,所以,就尽量先读最重要的、专业类的教育理论著作,当然也是因为自身教育理论太薄弱的缘故。我曾利用在省上中考命题封闭后期有空闲的时候,与其他老师一起边阅读边讨论施良方的《课程理论》等;在“非典”流行期间,每个单位都要值班,我就利用值班时间啃读施良方的《学习论》;还读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名师讲语文丛书》《名师成长丛书》;去年以来,又抽空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等著作……
教育教学理论类著作很多,我只是经常感叹自己读得太少,而且即使读过的许多也没有真正读懂。有弟子问我,这么枯燥的书怎么才能读懂、读完呢?我说,不能完全读懂也很正常,只要是认为对我们自身专业发展有用的,那就硬着头皮往下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暂时先放过去,继续往下读,需要的是一定坚持读完。如果这样读得多了,教育理论积累多了,也就慢慢能读懂原来不懂的了。
许多老师不爱读教育教学理论类书籍,认为对教学没多少用处,这样限制了自身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自己很难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教育教学理论虽然不能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去,但是它有利于我们对教育、对课程、对教学居高临下地俯视,当教育教学上流行这种那种的口号、模式时,我们能够有清醒的头脑,能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不是一窝蜂地去追风。
二、各种专业报刊。如果说教育教学类理论书籍是为我们的专业发展奠基的话,那么各种专业报刊就能使我们直接观察了解到教育教学最前沿的动态。广泛浏览这些报纸和杂志,就能及时捕捉教育教学的各种信息。
上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曾持续了三年之久,可我给语文老师讲座时,许多人却根本不知此事。去年韩军、李华平为《背影》爆发的“韩李之争”,许多语文老师也是不了解其实质。我想,我们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语文,如果不了解这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那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只能是瞎子摸象,也许还在重复着昨日的错误。
鉴于此,我每年都订阅大量的报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等杂志我多年一直订阅,还有《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报》《陕西教育》以及其他一些赠阅的报刊,我的办公桌、办公室里堆满了报刊。当然,这么多的报纸杂志,我无论是如何也读不完的,但我还是抽时间要把它们都翻一遍,挑选一些重要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读一读,对语文教学研究最前沿的动态和最新的成果有所了解,有所学习。
我不能想象,一个语文教师、一个语文人,从不征订一份语文专业报刊,甚至连有哪些语文专业报刊也不知道,那他的教学、他的研究,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三、文学作品及其他书刊。当然,除过专业理论著作和专业报刊,我也喜欢读文学作品,只不过,我是把读文学作品当作休闲时的放松,因为文学作品读起来比理论著作有趣多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买了一堆莫言作品,一本一本地读,虽然有些作品原来也读过,但还是重读了一遍。特别喜欢陕西本土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作品。文学作品以外的书籍,相对读得较少。现在电子媒介发展迅猛,网络、手机阅读也较经常,可以是将零碎的时间用来读简短的文章,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阅读学习呢。
说实在的,我的阅读比较单一,阅读面也不够宽阔,自然缺少广博。特别是对哲学、经济、文化等著作阅读较少,限制了我的视野,也使我语文教研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我思故我写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自己不读不写,如何能教好学生阅读和写作呢?我们不但需要阅读,而且也还需要写作。教师的写作当然是教育教学写作,不是文学创作。我曾经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很喜欢文学创作,中学时写过诗,大学时写过小说,而且一直到现在也很崇拜文学、崇拜作家。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渐渐地转向了教育教学写作。我大量地阅读教育理论著作,以弥补我在大学期间读书的缺陷,然后也就尝试着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等等,写成文字。
其实我是一个很迟钝的人,无论是读书、教学,还是写作,缺少别人那种灵气和敏捷,都是慢慢地读、慢慢地思、慢慢地写。我最早也写过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但最多也就是在市级报刊上发表过。我真正认真进行教育教学写作应该是1996年开始的,当时全国中语会编辑出版了一本《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我邮寄了一本,认真拜读。同年,由民进中央教委、叶圣陶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和开明出版社联合发起的“第四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刚刚开始,我以阅读“三老”的语文论述为内容,写了一篇《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的论文,抱抱试一试的心态寄给了大赛组委会。大约是在1997年春季的某天晚上,我在家里接到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史有为老师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我的这篇论文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并且要在《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5期发表。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论文能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并且在核心期刊上要发表,我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述说的。也正是这次获奖和发表,正式开启了我的教育教学写作生涯。
从此,我就一直把写作视为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完成。渐渐地写得多了,发表也多了,而且经常有报刊的约稿,这就更催促着我一直写下去。我写起来也是比较缓慢的,没有才思敏捷者的那种泉涌而出,一挥而就,而是慢慢地思考,一点一点地写,常常一篇文章要写好多天。当然,许多人认为,教研室就是搞研究的,可以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写论文。其实,就是我们市级教研室,重心也在于整体的教学指导和为基层服务,各种工作整天也是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坐在办公室里写论文,我只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来写。几乎每天晚上,我都是坐在计算机前一直到深夜;节假日,没有事的时候,我也是在计算机前写作。
大约是世纪初,我在中华语文网上就开通了我的个人文集,后来在2004年的时候,转成了“【语文草】——曹公奇的博客”。在这个语文专业网站上,我一直坚持写我的博客至今,发表了近600篇博文,访问量达到29万人次,同时也在中华语文网上认识了全国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
就这样,这些年来,我陆陆续续公开发表了20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主编、参编了100多部教学用书,出版了《超越梦想:语文考试与评价》《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上下册)《本真语文》等三部专著。
当然,我的写作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当写的文章遭到编辑退回时,我也曾丧气过;当自己的文章缺乏理论深度时,我也常常惊慌过;特别是有些人在背后说我一个心事只写文章,所以就没有干正常工作时,我也觉得很委屈:单位的工作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地做,有谁知道我在工作之余所花的时间和所下的功夫!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常常逼着自己去写,也就需要经常读书、思考,不断刷新自己对于语文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理解的高度,从而更好地运用这些所获去指导教学,为所痴爱的语文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青应胜于蓝
作为一个语文人,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培养青年教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曾经一直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下校听课,经常想从听课中发现一些好教师;各种教学比赛,也常常发现语文新秀。想方设法,为这些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机会,一批语文教师也成长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力量。但是,这种关注和指导往往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缺少一种规律性和连续性,因而成效不很集中显著。
去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批准并授牌成立了陕西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全省共97个,曹公奇名师工作室忝列其中。我的工作室立足宝鸡,面向全省,成员来自宝鸡、西安、咸阳、铜川、榆林、汉中等地市,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骨干,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为核心,以培养优秀教师和提升教学效益为目标,努力打造成具有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团队。
为此,我建立了工作室QQ群、微信群,在中华语文网上新开了“曹公奇名师工作室”网页,在网页上为每个成员开辟专栏,提出要求,具体指导他们的专业成长。我要求工作室成员读叶圣陶、王荣生等专家的教学专著,并写出读书心得,一部分已在《教师报》发表。我要求他们坚持教学写作,在每个人专栏发表,我对每一篇文章都认真阅读,并写出点评文字,截至目前,工作室网页上已发表成员的原创文章300篇左右,访问量达4.5万人次。工作室成员的教学设计、教学文章,凡是发给我的,我都进行了认真阅读,并提出修改建议,有些成员的文章修改了四五遍之多。近一年来,我把业余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对工作室成员文章的阅读、建议或修改上,自己写的文章却很少,看到工作室成员的文章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我也和他们一样感到高兴,有些成员现在已经发表了五六篇之多。
我的工作室向省上申报了立项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定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MSKT1514)为工作室成员分配了子课题,带领工作室成员从课题研究入手,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从而偏离“泛语文”“假语文”等现象,回归语文本真,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目前,课题虽然还没有结题,但工作室成员边读有关论著,边教学实践,边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上多了自信,多了主见,不再盲从,不再跟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无论在教学水平的提高上,还是课题问题的研究上,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除网上研讨、指导以外,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了许多观摩课、研讨会、同课异构、教学大赛等活动。我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参加省教育厅“名师大篷车”活动,参加全国教学大赛、全国名师观摩课,给外地市的培训教师授课、讲座,在宝鸡高新一中、宝鸡石油中学、宝鸡市姜谭联中、岐山三中等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特别是今年4月中旬,工作室应榆林市定边县教育局的邀请,我带领工作室八位弟子,风尘仆仆,远赴千里之外的定边二中,为全县中学语文教师带去四节公开观摩课、三场微报告、一场主报告,并为全县各个初中学校赠送了我的专著和工作室成员王芳的专著,既进一步磨炼了工作室团队,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的作用,又为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我们微薄的力量。
我的工作室真正运行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已经引起了许多关注。北京《教育艺术》杂志2016年第2期封二,用一个彩页的篇幅介绍宣传曹公奇名师工作室的活动。3月底,在江苏南通召开的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年会上,由北京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指数项目组和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了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蓝皮书《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2015)》,我的工作室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个人发展样本”,入选这部蓝皮书中,即蓝皮书第九部分:“个人发展样本:以曹公奇名师工作室为例”。
近一年来,工作室成员也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田玲荣获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初一等奖,后来又在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示范课;王芳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闫妍、吴春玲被确定为陕西省第十批特级教师后备人选;朱宝军、罗辉、丁亚丽、张小宁四位成员被授予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称号,张肖侠、田玲、毛洁、张宏四位成员又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朱慧颖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荣誉称号;闫妍、毛洁分别被铜川市、宝鸡市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称号;罗辉入选首批《汉中市优秀人才名录》……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我的弟子们有了更广阔的讲台,我将继续带领这个年轻的团队,以痴爱之心、严谨之态、勤奋之力,以一个语文人的良知,努力做好语文之事!
痴心一片,始终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