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发布时间:2023-09-11 15:42:2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在要对自己从教37年以来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时,我陷入了深思。从农村一线老师到城里教师,从数学教研员到市教研室副主任。身份几变,或坚守,或奋斗;世事变迁,历艰辛,经考验。窗外灯火摇曳,往事慢慢浮现眼前。
扎根一线,做最幸福的中学数学教师
1980年,我大学毕业回到了陕南家乡安康旬阳中学做了一名数学老师,兼任班主任。我的学生们刚刚放下镰刀坐进高一教室,脸上还弥漫着汗水和泥土的味道。二十世纪80年代的教室光线昏暗,墙上的墙皮都快要剥落了,角落里还有蜘蛛爬过的痕迹,一切都那么的不尽如人意。
学校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我班平均分居于年级倒数位置。那段时间,自尊心强的我都不敢待在办公室。校长看到这种情况找我,只说了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校长用庄稼人最朴实的道理警醒我。作为青年教师我只是在一味抱怨环境如何差,却忽略了教育的主体——我的学生们。黄土地孕育出的孩子是坚韧的。再次走进教室,我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眼睛中发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盼。“一定要送他们走出村庄。”我听到了自己心底的声音。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发现,学生们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具体表现为“不爱学”和“不会学”。据此,我量身订做了两套方案。组织数学活动、建立数学学习角、搜集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给不会学的学生开小灶……我使尽了全身解数,用尽了一个青年教师最炽烈的热情,其中的艰难辛酸至今难忘。我的学生们也在不断战胜自己,三年后,他们都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段经历教会了我敬畏,敬畏数学教学,敬畏每位学生,敬畏他们的理想和坚持;教会了我坚韧,直面教学中的困难,直面生活中的挫折;教会了我探索的精神,在以后的教学中,即使我调到咸阳实验中学,都始终坚持边教学、边研究。逐渐地i,我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几年后,我的数学课因“趣、实、活、新”广受学生欢迎。学生学数学的畏难情绪消失了,学习主动性强,对数学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深厚。用一位学生的话讲,“刘老师总能打通我们思维的障碍,用教学的机智把我们带进神秘的数学殿堂,让我们畅游其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所带班级数学高考成绩连年在全市名列前茅。
上好课就是好老师了吗?非也,好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好教师的关键在于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我始终和学生保持亲密的师生情谊。当新教师问我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我建议他们要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却能更加了解学生。打个简单的比方,作为数学教师,我大概只知道张某的数学成绩下降,但是作为张某的班主任,我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外婆去世所造成的情绪波动。因此,班主任工作给了我们“知其所以然”的机会,是与学生建立信任、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工作期间,我始终坚持担任班主任,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技巧和经验。然而,众多技巧却都比不上真心的“关爱”。
雅斯贝尔斯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我关爱学生胜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我接济过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过无数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教育转化过许多后进生。在旬阳中学的时候,很多农村孩子生活不富裕,我就借学费生活费给他们,最多的时候曾借出了月工资的10多倍。班里有位孤儿,因生活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我约他谈心疏导,课堂鼓励,并发动全班同学开展“节约1块钱”活动,为他筹集生活费,帮助他树立信心,这位学生毕业考上大学。现在成了一名企业家,经常做些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然而这些都不足为提。因为教育中的爱不仅仅是付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祝福,教师节的问候,病中的探望,来自大学校园的一张张明信片,爱已深深镌刻……
我想说,我是最幸福的中学数学教师。
挥洒热情,做最活跃的教研员
由于我在教学上小有所成,学校安排我任数学教研组长。在这个平台上,我与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究数学教育之道,对教学中的困惑,大家集思广益,求得答案。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数学平均成绩不断提高,我们的团队也多次获得上级的表彰。在团队进步中,我也成长着。我的学历是专科起点,坚韧和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不断学习,1996——1999年我在陕西教育学院数学专业脱产进修本科文凭,2002——2005年我又研修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我研读了卷帙浩繁的理论著作,及时把握学科学术发展动态。挤时间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思考总结,在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数学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41篇。
我热爱讲台,在这里,我迎来了一批批的学生,又看着他们满载知识离去。这里带给我快乐、自信与满足。我对三尺讲台永远有着深深的眷恋。在咸阳实验中学任教时,领导两次要提拔我任教导主任,我都拒绝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当了教导主任,就没时间离学生那么近了。嬉闹顽皮的声音,喜怒无邪的脸庞,日渐强健的体魄,跳跃智慧的思想……我知道自己不能缺少这些。我对领导说:“我热爱孩子们,我喜欢站在讲台上。”第三次,领导找到了我,他的话打动了我,他说:“做一个班的老师,你只能爱一个班的学生,如果做教导主任,可以爱全校的学生。”这样我当了教导主任。有失必有得,我有更多的机会研究教学了。
我学习研究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测量学,阅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丛书, 阅读了夸美纽斯、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著作,还阅读了大量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奠定了厚实的教育科研理论基础。此外,教学之余我坚持到课堂听老师们的课,写下了厚厚的听课记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本着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原则,我大胆尝试教学改革,积极采用“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数学教学策略,形成了“诱导——尝试——概括——变式——回授——调节”的教学模式。这一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部分县区得以推广。
较高的科研水平使我获得了一个更大的舞台,2003年我调入咸阳市教研室任副主任。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一线教师,在视导和教学诊断过程中,我发现了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少问题。本着“课题即问题,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策略,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立项并结题国家和省市级课题16个,研究成果有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有获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累累的教育科研硕果,不仅使一批名优教师的脱颖而出,也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是保持农村孩子身心健康的需要。我曾在农村中学工作过9年,深切感受到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观念的落后、科研水平之低。因此,我非常关注农村学校的发展。2010年,我听闻乾县一中正在研究农村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抱着极大的兴趣我来到了这所学校,实地调查考察了学校的课改现状,积极指导这个课题的研究。接连4年,我每周都会去乾县一中参加课题研讨,并深入其他农村学校进行调研。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乾县一中的《西部农村高中新课程课堂思维导图:“梳理•探究•训练”》实践研究荣获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西部其他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鼓舞了农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我痴迷教育科研,从独特的视角思考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系统。我发现,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积极借鉴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但因经验不足和学术视野不宽而力不从心。部分青年教师则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很扎实,日常教学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对教育科研不敢涉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育科研课题的辐射作用大打折扣,也成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经过反复思考,我曾向咸阳实验中学等学校提出了走校本培训的路子,实施教师培养“金字塔”战略,大幅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建议:一是实施抓全员,固塔基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师德教育和以说课评课、理论学习、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业务培训活动;二是实施抓骨干,状塔身的“中坚工程”。坚持开展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和教改实验课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系列赛教活动,聘请专家作报告,派青年教师外出研讨,考察学习;三是实施抓名优,树塔尖的“名优工程”。继续实行科研育师,要求名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深厚的事业造诣和广博的理论品质。这项建议很快成为学校的决策,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走出了一条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培训的路子,经过几年实施,不仅培养出一大批名优教师,而且使全校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质量也大幅度地提高。实验中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咸阳高中教育的领头羊!
我在深入中学指导校本教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全市标准化高中,特别是10所省级示范高中的成功创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了鼎力支持。
示范引领,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我也期待看到更多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教学注重“准确性、实用性、趣味性、灵活性”,积极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宽阔的知识视野、对教材的精辟见解、巧妙的引导方法对基层教师进行有效引领。我全力指导和树立课改典型,在我的努力下,2012年11月咸阳市高效课堂现场推进会在乾县一中召开,向全市推介了乾县一中的“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推动了高中课改的深入开展。
作为《咸阳教研》副主编,我精心修改优秀稿件并刊发,为教师交流展示教学成果搭建了平台,让全市教师能及时掌握教科研动态;我每年对中考、高考数学试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命题规律,指导毕业班教师科学备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担任市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教育学会和高中科工作之后,我竭诚服务教师、精心指导基层学校工作。在深入各县区高中调研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提高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高中学科研究中心的指导工作。首先,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培养高中骨干教师团队。我积极立项全国和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织高中学校和教师申请并扎实进行课题研究。我年均下基层学校听课85节,评课60节,培训8场;下基层调研百余次,作报告培训教师1500余名。我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多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外地举办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举办了“咸阳市中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和“高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组织高中优秀教师到县区上示范课,培养指导青年教师26人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或在全国和省上获奖,有效推动了咸阳市骨干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我充分挖掘高中学科研究中心研究指导高中教学工作的职能。我以优化队伍为切入点,对专家组成员进行考察调整,不断补充吸纳新鲜血液,激发了专家组成员的工作热情;我在管理上下功夫,对专家组成员奖勤罚懒,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研究指导上做文章,学科专家组坚持对各高中教学视导工作的常态化,坚持“重心下移、靠前指导;全面剖析、刨根问底;准确研判、扬长避短;常抓不懈、跟踪问效”的工作方针,沉下去做,走进去听,跳出来看,对全市各高中加强指导、有效服务。学科中心成员认真钻研,高质量地研磨全市高三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和五月信息题,每次模考后及时进行成绩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矫正对策和建议,保证了全市高考质量连年提高,学科专家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师培养的长期实践中,我形成了一些新观念。当前,师资培训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教师培训不仅仅是要把知识和技能填鸭式灌输给教师,而且要引起他们个性品质、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改变;不仅仅要帮助教师拥有教学能力和方法,还要将教师主动性与高尚的师德、专业知识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技能技巧相结合。因此,在教师培训中我非常强调教师文化素养的形成,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活,培养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更易克服职业倦怠、更快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
与对事业求索不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对个人利益的无所求。多次面对荣誉,我让给了别人,常年加班加点工作,从不计较得失。教师职业平凡而清贫,尽管许多人纷纷改行,我也曾有几次机会改行,1986年组织约谈我到旬阳县人大去工作,1999年组织让我出任咸阳市招办副主任,我都谢绝,怀着一颗教育人热爱之心我一直坚守着。历久数年间我那颗热爱教育的心却一直火热,那腔献身教育的血却始终沸腾。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从教37年,我深深认识到,选择教师,就要勇于担当;选择教研员,就要肩负使命;选择专家型教研员,就要执着huohuh前进。“途虽险艰,吾亦往矣”,我将充满吾之勇气,无悔吾之选择,奉献吾之人生,奋斗不息,求索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