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此温暖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3-09-11 15:05:4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教育是一条河。有一天,我走进来,开始淘沙。满河的沙丘,遮住我混沌的双眼。我不敢懈怠,不敢退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淘万漉,吹尽狂沙,终于在幽深静谧的河谷,看见星星点点耀眼的真金……
出一趟远门,在行走中学习
记得我第一节课是这样的情景:我踩着铃声走进去,转身写下课题,回过头却不敢直视满教室的眼睛。诚惶诚恐地念完抄写大半夜的教案,一看时间,才过去十五分钟。黑板上只有单调的一行标题,歪歪扭扭。学生坐在下面,直愣愣地望着我,似乎我什么都没讲。我走下去,问近旁的一名学生,老师刚才讲得都听懂了没。学生说,只看到我的嘴唇在动,却没有一点声音。我转过身,努力打开声腔,抬起头拿着教案重读一遍,学生还是没有任何反应。闷了几分钟后,下课铃声响了,我逃一般冲出教室,坐进房间发呆。
有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子,把落下的教本给我送过来。她站在办公桌旁边,手指头沿着桌角划来划去,看不出她划的是什么,欲言又止的样子让我心疼。我拉过她的手,用力捏了捏,她嘟囔一句“老师,加油!”就跑走了。
放学后,我拿着教本,去找教研组长张老师,给他讲我上课遭遇的尴尬。张老师说,有机会出去走走吧,多听听课,你自然就会教书了。
2000年春,我从报纸上看到昆明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消息,没有丝毫犹豫,给主办方邮寄报名费。酷暑7月,我独自一人乘坐44小时的火车走进昆明,聆听了17位高中老师精彩的赛教课。参赛老师都没用多媒体,但他们传递出的教学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学生深藏的潜力,使学生学知识练能力的同时,体验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云南归来,我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想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从不敢发言到踊跃发言,从思维僵化到激烈争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学习状态发生很大的变化,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那届学生我带到高三,适逢新上任的区教育局领导突袭听课,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创造思维和精彩发言赢得领导的交口称赞。
之后,我又自费去杭州、长春等地学习。在杭州我聆听到贾铖虎老师讲《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课,他处理教材既沿袭传统,又独辟蹊径,一堂课既抓基础又培养能力。梳理词的典故时,他给学生留出很多时间思考,直到学生自己悟出来。课堂气氛表面沉闷,但学生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思考过后的发言很精彩。听完这节课我才知道,课堂气氛活跃不见得就是好课。如果不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如果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如果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如果老师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那么,即使课件做得再华丽,教师讲解再精彩,学生参与面再大,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
在沈阳,我看到贾玲老师面对近千名听课教师现场评课,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有对四节课秉烛探微的洞悉。胡明道老师评课非常详细,对某节课中老师的几十次提问记得清清楚楚,逐一予以分析。她们的点评拨开课堂热闹的表象,梳理出每节课的优劣。很多地方,我的理解根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听过专家点评,茅塞顿开。
每一次学习归来,我继续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便一步步增强,在努力的探索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把在观摩赛教课中学到的经验用之于教学实践中,灵活的教法让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让枯燥的文言文变成钻研的蓝本。他们勇敢质疑,说陶渊明的退居归隐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封建文人自我保全意识的一种滥觞,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律的词。自主评改的作文课上,他们总会有一句评语让你回味无穷,总会有一段缜密的发言令你惊叹……
2007年暑假,高中新课程实验在陕西省全面展开。这阵春风,让领导和教师对我刮目相看。2009年3月,陕西省举办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学校推荐我代表市区参加赛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赛教的《囚绿记》教学设计,获中语会论文设计特等奖。杨凌区首批骨干教师、杨凌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杨凌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也纷至沓来。2013年6月,我的教育教学论文专著《新课程下创新教学探析》公开出版发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为走出去,再走出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新课程教学方案,不断地矫枉过正,所以,我找到了开启语文教学智慧的金钥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读一次随笔,在沟通中成长
班长岩的悲,在于不能启齿的痛拥堵心间,终至自暴自弃。而我,眼看着他的沉沦,却如何也不能走进他的心灵世界,给他春天般的抚慰。
那年,学校举行教学大赛,从上海学习研究型课程归来的我,选择研读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为此,岩买了《唐诗鉴赏词典》。我们一起筛选出九首诗歌,打印出来,给同学们人手一份。岩对我说,他要最后一个总结发言。岩口才好,又有充分的准备,我相信他能行。那节课有二三十人来听,坐满半个教室。学生们分组围坐,激烈争论,踊跃发言。因为座位重组,我没看见岩坐在哪个组。归纳时,没敢叫岩。
铃声响了,志得意满的我留下来征询同学们的意见,才看见他从教室的讲台前走过,耷拉着脑袋。下午自习课上,教室里出现一个空座位。这是自开学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我跑到他经常去的足球场,叫住他,大声批评他:“作为一班之长,无故旷课,会给其他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不回应,默无声息地跟着我走进教室。
那天以后,岩经常迟到旷课,学生们怨声四起。他请求辞去班长的职务。辞职后的他,上课低头看小说,下课跟同学打闹。每一科没完成作业的名单里都有他。看到他萎靡不振的样子,我很心痛,找家长谈话,才知道根源在那节公开课,说孩子无法从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我怎么也想不到,一次不能发言的机会给一个学生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高考结束后,岩考得很差。成绩是第一名的一半。填报志愿时,他没来校,他母亲给他领了大专志愿表。九月份,他走进那所本不该他去的大专院校。但我知道,如果不是因为那节公开课,他不会让自己的理想化为泡影;如果从一开始,我就能掌握他的心态,也不至于让他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再接一届新生时,我从岩身上吸取了教训,让每个学生写随笔,每天都写,无论长短。我给学生说,把随笔当作你的闺蜜,你的另一个“我”,当作你心灵秘密的存储器。如果愿意,就给老师看。如果不愿意,就封起来。但是,老师读过,一定给留言给你们,帮你们疏通心结。
刚开始,还有个别学生某些随笔会封住。后来,随着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再没有被封住的随笔。他们在随笔里什么都写,青春期的第一次暗恋,和父母无法沟通的苦闷,跟同学之间的矛盾,考试成绩的持续低谷,甚至来月经的身体反应,都会写到,都敢写到。他们的倾诉也让我喜欢上用文字和他们对话的方式。短的回复三五句话,长则三五百字,甚至上千字。随笔交流成了我们师生间潜藏于深山的地下泉,暗流涌动,纵横交错,却不为他人所知。
晨写随笔,常常写到班里一个女孩。他跟女孩爱恨分合的悲喜,不仅写进随笔,而且还常常挂在脸上。他的情绪直接影响他的考试成绩,相处愉悦,他的成绩可以冲到年级前十;发生矛盾,他的成绩可以退到百名之后。开始我给他留言,趁还能调整几天,但女孩一黏他,他就无力自拔。我找两个人都谈过话,好转却是暂时的,持续的波动一直延续到高三。
于是,我决定找晨的父母谈谈。晨的父亲在韩城上班,春节刚好在家。晨的母亲说,他爸一年回来的次数少,跟孩子接触更少,沟通起来难度很大。孩子不认同他爸,他爸看不惯孩子,说几句就吵嘴,甚至动粗。晨的母亲打我一进门,就说个不停。她爱唠叨,叛逆期的孩子不愿听。他在家里得不到温暖,所以,就想在学校找个能够给予他温暖的人。
晨家的住宅,是我见过的最旧的房子。家具用物也是一律的旧。唯有矮小的木桌上一台电脑,格外醒目。他母亲说,他非要电脑。拗不过他,就给买了。整天偷着跟一个女孩聊天。我环视一圈房间,再盯着晨看。晨低下头抠手指头。晨送我出门时,我拉着他的手,对他说:“你现在长大了,是男子汉了,看得出你是一位有担当的男生,老师相信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生会撑起自己的家庭,带给家人幸福,赢得他人欣赏。”
春季开学后,晨来学校,像变了一个人,似乎一转眼便懂事了。他不再跟我顶嘴,班里的事务很是上心,每次劳动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他当了一个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问题,发言展示,比别的组长都积极。随笔中再也看不到你情我爱的文字,写的都是积极阳光的心态。
晨的转变,让我看到随笔沟通的明显好处。此后,我不仅读随笔,用文字跟他们交流,而且还利用节假日,走进随笔里问题学生的家。见到家长,我便理解了涵的随笔裹着厚厚忧郁的根源,知道了洋特立独行破窗而出泡进网吧的缘由,也感受到班长建国牵挂母亲的那份孝心……
班级管理中,教师最难走进的是学生的心灵世界。特别是高中学生,进入叛逆期,不只防家长,更防老师,他们竖起一道厚厚的心墙,把心灵的风雨死死遮住,把关注的目光密密防住,不跟家长老师交流已经成为通病。他们很敏感,常常会有怪异的举动,爆发出异乎寻常的火药味,老师家长如果不了解真实情况,采取错误的做法,当面斥责,就会适得其反,跟孩子的距离越拉越远,界墙越积越厚。如果学生写随笔,教师读随笔,用文字交流,很多不良情绪就可以被稀释,被转化,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的交流,应该是缓解目前教育师生关系的一剂良方妙药。
出一本专著,在记录中回味教育的精彩
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晚饭后,我没带手机出去散步。回家接到年级主任的电话,问我怎么没来跟自习,说学生都乱成一锅粥了!猛然想起,这学期晚自习从周二调整到周一,竟然给忘记了。我一看时间,还有最后一节,急忙往学校赶。连颠带跑地到教室后,班长看我大口喘着气,跑过来扶我到椅子上歇息。坐下的瞬间,偷望孩子们一眼,他们笑呵呵的眼神,让我心生愧疚。
高三第一天,我竟犯了如此错误?放学后,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就用手机发了一条“说说”,以示警诫。第二天,我接着写。写学生的学习,教室的清扫;写复习备考的困惑,高考的重重压力……如此坚持,九月份结束,一整理,竟写了五万多字,连我自己都惊叹,忙碌的九月,我在顺利完成高三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留下这么多直播高三学习生活动态的文字。
整理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哪个学生批评的语气重了,哪节课任务没完成彻底,哪次联考成绩有了波动;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处理如何处理?一环一环地思考扣起来,避免我日后重蹈覆辙,给学生造成不该有的伤害。
当然,整理过程,也是一次享受的过程。李沛递过来的一片眼镜布,张苗买来的一杯豆浆,梦瑶讲评作文时的一个亮点,宋凡中秋节发自肺腑的一次畅想……都让我感受到学生送来的丝丝温暖,缕缕幸福感。
十月份,我继续坚持。有时,备课至深夜,一看时间,这一天又将过去,赶快打开iPad,哪怕是记流水账,也要留存一段文字。有时,写着写着,眼睛就睁不开了。iPad反扣到肚子上,给自己说,睡一会儿,醒来再写。等醒过来,天已大亮。越来越多的读者跟踪关注,写到半截的话,他们就很着急,留言给我。所以,起床前,我会把前一天的日记写完整。
2015年6月9日,高考结束,毕业典礼结束,电视台采访结束。回家整理高三这一年所写的日记,整整10个月,283天,我竟写出35万字的教育教学心得。论坛读者“三撇”留言道:“文字里的安静,透露着一个为人师者的勤勉淡泊爱意与智慧;文字里淬炼的情怀,更让人生出敬意。现实中有多久没遇到让我发自内心尊敬的人了?很久很久了。周围生活的人群,有几人是因书香而内蕴安宁,有多少人心能因文字而坦荡?这样的人非教师职业而不可。你毕生与书为伴,与孩子同行,保持一生的单纯性情,被人一生尊重。”
《高三教师日记》出版发行后,各大报纸刊登书讯,社会反响强烈。笔名为阿探的西北大学老师评论说:“这部厚重的大书,每一个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都应该读,它蕴含着完成完美跨越、铸就一生良好品性的智慧;每一位中学教师甚至领导应该读,她积聚着对教育沉疴的深度反思与柔性、睿智地破袭;每一位有时间的中学生家长应该读,它能引导家长进入真实的高三生活,引领家长做最科学的配合。”
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我当初写日记没有想到的。我写我做,我记我行,当高三最后一天日记画上句号的时候,天涯论坛的读者,纷纷请求加入我的微信圈,他们希望继续关注我以后教育教学的动态。
因为坚持记录,我出了一本厚厚的教学著作,凝固了一段坚实的轨迹,赢得了大批读者的高度评价,教育教学思想得以传播;因为坚持纪录,高三(1)班的学生,也留住了他们奋战高考拼搏人生的身影……
我们太多的老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备课上课,留下的是讲课的激情,写教案的精细,批改作业的辛苦。思考时,也许有缜密的流程;上课时,也许有灵动的教法;交流时,也许有独到的见解。可惜,没有几个老师能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下来,归纳起来,提升起来,扩散开来,影响开来。教育事业,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职业,更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我想如果我们教育人坚持不懈地记录,通过公开出版的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教育故事,在点滴叙事间感受教育人的努力与艰辛,看到孩子们的苦恼与快乐,教育才不会被社会扭曲化、妖魔化。或许,用心记录教育的每一天,也是对教育的敬畏吧!
如今,我从教已经27年,从不懂教书到改革创新,从不会交流到巧妙沟通,从备课讲课到著书立说,层层剥离,步步提升,始得教育的真经。有人说:“沙子的到来,让蚌的生活有了改变。因了沙子的存在,蚌不再寂寞,有了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学生于我,何尝不是如此?我培养他们,用层层的年华,用知识的骨血,包容他们的恣肆,包裹他们的粗粝,让他们光华闪亮,灼灼于时,曜曜于世,而我,原本空虚迷茫的生命,不也在执着探索中饱满坚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