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刘建林: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作者:刘建林
发布时间:2023-06-07 18:08:55 来源:教师报
2018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五年来,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把红军小学办得越来越好,把照金精神在全省中小学不断地发扬光大,努力做到了“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今天,我们现场交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再次感受殷殷嘱托,同时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会前,我们观摩了北梁红军小学和照金红军小学,重点考察学习了这两所学校的红色革命教育。这两所学校,是铜川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铜川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铜川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刘建林一行在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看望慰问少年儿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从过去的“民生工程”上升为“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工作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我们要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进阶式”系统把握,知行合一、务求实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有机整体,要抓好主题教育,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把握、融会贯通,掌握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事业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之大者”之中,着眼全局、准确定向。在此基础上,逐字逐句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及对陕西教育的重要指示重要回信,这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陕西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全省教育工作的总遵循,是思想指引,也是工作方法、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陕西教育,十分牵挂陕西师生。这里面,有党对教育事业的战略考量,更有习近平总书记对家乡父老的深深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来陕,除了两次主持重大外交活动,每次都要到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亲切看望师生,并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强调: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强调: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在于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强调: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7年8月,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2017年9月,对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作出批示。2017年12月,给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回信。2018年5月,给铜川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2018年6月,对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进行勉励。
讲政治是具体的,我们不但要从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汲取精神鼓舞和奋斗感召,还要以此为本想问题、谋事业、解难题、促改革、抓落实。比如,关于立德树人、赓续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陕西教育讲了延安精神,面向高校师生讲了西迁精神,向中小学师生讲了照金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46种精神”中,以这3个精神激励、塑造我省教育事业,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我们要积极研究探索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机制、什么样的路径抓好落地落实。再如,关于“小眼镜”“小胖墩”以及“双减”问题,我们要从学生长远发展、未来国民体质的全局来看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育人。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坚决纠正不规范办学行为、拔苗助长的做法,另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办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改革育人方式和评价方式,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几年,我省落实“双减”“规民”,推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心理健康教育及“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三个全学段贯通,推行中小学“三个课堂”,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行教育人才重点帮扶、对口支援,推行职业教育“双达标”“双高”建设,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有效实践。希望大家统一思想、抓住根本,深入研究社情、校情、教情、学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殷殷期望变为办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师生获得感的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提高。
二、系统总结全省基础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取得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回信这五年来,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基础教育总体发展实现新提升,创造出了教育发展的陕西品牌,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省市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把方向、解难题的作用。稳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开展中小学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双创”工作,重点打造100所党建示范校。在大中小学全学段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师“大练兵”,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
(二)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聚焦“民之所盼”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学前教育聚焦普惠实现新突破。全省共有幼儿园8028所,普惠性幼儿园7493所,占93.3%,其中公办幼儿园4379所,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54.6%;共有在园幼儿132.6万人,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70.7万人,占53.3%,完成了国家规划“十四五”末达到50%的目标,“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2.义务教育聚焦公平实现新发展。近5年投入294亿元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19年提前一年,全省107个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义务教育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0.44%,较2019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2022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95.06%,较2020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3.普通高中聚焦改革实现新提升。全省共有普通高中444所,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395所(占89%),较2018年增加了21所;省级示范高中102所(占23%),较2018年增加了22所。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毛入学率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7个百分点,县域高中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4.特殊教育聚焦融合实现新进展。全省适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和送教上门的体系基本建立,入学率达到99.6%,30万以上人口的县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
(三)德育工作持续走深走实。1.以制度为引领,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五育并举的整体规划,健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健全家校共育机制,95%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2.以课程为主阵地,着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思政教育向全学科延伸,培育近600余名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学科德育骨干,设立了一批名师工作室,逐步形成“大思政”格局。3.以活动为载体,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类、革命传统教育类、国情教育类、国防科工类等主题的省级研学基地214个、省级义务教育文化示范校122个,举办中小学“阳光心灵 与你同行”心理健康大展演活动,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4.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资源,组织学生讲好德育故事。
(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持续提升。1.以中小学课堂创新大赛和精品课程为两大载体开展“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聘请专家学者,在全国率先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水平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着力打造基础教育“三个课堂”。开足开齐上好“第一课堂”,盘活校内资源开好“第二课堂”,统筹社会资源拓展“第三课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一校一策,学校各显风采。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心理焦虑。3.基础教育成果奖取得新突破。在近日公示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名单中,我省基础教育领域取得历史性进步,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获奖总数是上届的两倍,位次跃升至全国第10。4.完成了“双减”“规民”、高考改革三项“硬任务”。“双减”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96.7%,教师参与率94.9%。全省义务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大压减,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政府指导价落地,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实现了全覆盖,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家庭经济支出负担明显减轻。“规民”完成目标任务,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得到更好体现。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按照“3+1+2”模式顺利启动。
三、积极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转化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基础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相比,存在着不小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回信,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抓好“五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拓宽育人载体,落实五育并举。
1.着力打造三个“好课堂”,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让“三个课堂”从时间和空间上成为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2.着力落实“三个全贯通”,用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个全贯通”是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基于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多年来教育成果的重塑和推广应用,是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方式。3.积极组织开展三项活动。要开展好读书活动。要创设适宜读书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节活动;支持学校开设阅读课,加强阅读指导。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对读书行动开展好的学校、师生和家庭给予激励。要开展好三大球类活动。通过省市县校四级赛事,让足球、篮球、排球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开展,让学生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要开展好大中小学合唱艺术展演活动。让歌唱成为抒发情怀、排解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通过歌唱抒发感情、展现风采、排解压力,真真正正让学生和老师活跃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更加阳光。
着力点二:规范办学行为,构建良好生态。
1.全面巩固“双减”治理成果。要围绕“巩固、提高、深化、防风险”的思路,坚定不移推动“双减”工作。抓好校内主阵地,坚持做好“三个提高”,深化“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强化作业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与治理,强化属地主体责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严查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行为,健全非学科类机构监管体系。2.全面落实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任务。持续强化监测,督促各地落实民转公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加强资金监管,及时化解风险隐患,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3.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要大力推进“阳光招生”,在招生入学关键环节,主动就群众关心的政策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让群众全面正确理解,防止误读和片面认识。建立健全招生入学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制订完善招生入学风险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保2023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平稳有序。
着力点三:系统进行学校发展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落实中小幼布局专项规划,科学统筹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学位供给,持续优化城乡学校布局。2.积极发挥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教研机构、学会、协会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加强对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路径的研究,为教师的差异化教学、个别化指导,为学生的研究型、项目式、合作式学习方式,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指导。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教师的入口关、培训关、培养关、晋升关等多个关口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要落实好县管校聘、要落实好师德师风三年行动计划、要落实好名师名家培育行动,使教师队伍真正体现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着力点四:加快推进优质均衡,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探索多种途径,扩大优质资源。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主线,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充满活力的“新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实施帮扶措施,城乡一体发展。通过“大手拉小手”“优质带弱校”促进城乡学校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通过 “名校+”、集团化办学以及省市县现有的帮扶体系,采取有效方式帮助学校发展。3.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乡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督导力度,落实“两个只增不减”,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及能力提升项目,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信息化水平。
着力点五: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强化危机防范、建立长效机制等方式,筑牢心理健康安全防线。2.持续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按照防治方案做好校园防疫工作,防止暴发大规模聚集性校内疫情,守护师生生命安全。3.做好校园防汛工作。要落实责任,储备物资,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对地质条件差、建筑等级低的学校,对往年汛期出现过险情、受过灾的学校,要实时监控,一旦收到预警,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必须确保师生安全。
下一步,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部署抓在手里、落到实处。
1.要牢记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要通过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要牢记基础教育是市县的事权和职责。基础教育是市县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市县政府要把基础教育牢牢扛在肩上、记在心上、落在行上。
3.要牢记教育的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教育工作者要有风骨、有气节,不能人云亦云,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不能让教育成为不良政绩观的牺牲品,不能让教育成为资本逐利的衍生品,不能让教育失去教育的本质属性,要让教育回归本位初心。
4.要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办好教育事业。各级党政领导要当“教育书记”“教育市长”“教育县长”,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其他部门要当教育的支持者。教育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希望大家多关心、多帮助、多支持!教育局长要当振兴一方教育的好局长,始终保持赤子之心,要身在教育、热爱教育、心系教育,树立建设教育强国的自信、担负起教育强国的使命,研究教育教学、遵循教育规律,让我们一起把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系刘建林同志在陕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