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巴山区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其主体位于陕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等原因,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关键,文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解决服务当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为例,对秦巴山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可实践性的策略,以期能为同类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秦巴山区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困境  策略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DCA循环原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GY047);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课题“课程育人运行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ZZYJY2021001)。

引  言

当下各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但是对如何留住人才的研究仍涉及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还是以就业导向为主,在就业数据压力下忽视了对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引导教育。二是未能解决毕业生在收入、晋升等方面的要求,造成欠发达地区本地人才的流失。基于此,文章就秦巴山区腹地的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十余年来通过人才培养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互融共进的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进行了分析,以期尽可能多地解决可能存在的内在问题,为同类地区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参考。

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特点

为精准了解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题组以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汉中职教集团为平台,在汉中市九县两区通过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调研了合作社、村两委、涉农企业、职业院校留汉毕业生等群体,共发出问卷151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4份。有效问卷中基层合作社占18%,村两委占24%,涉农企业占43%,职业院校留汉中的毕业生占15%。调研主要包括乡村振兴村两委、涉农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服务需求、联合培养人才、毕业生留汉中创业就业意愿等内容。从调研结果看,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特点如下。

1.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

调研结果显示,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特别需要一批在新兴种植业、养殖业、中药材加工产业、基层医疗和教育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工艺技术的专业人才,从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18个山区行政村专业技术人才的统计数据来看,18个行政村共计3万余人,仅有医疗卫生从业人员23名,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才7人,村两委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0(表1)。调查中发现很多乡村引入的高山蔬菜、中药栽培等产业,很多都是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其生产质量和产量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未完全发挥。因此,秦巴山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20221027105944467-65-5d683.jpg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2.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汉中的意愿不强

从调研的各职业院校留在汉中的毕业生数据分析,留在汉中的原因中,因是独生子女要照顾家庭的占到调查人数的47.78%,将近一半。17.24%的学生(多数为女生)因性别原因外出求职竞争力不强而选择留在汉中就业;16.75%的学生不愿意承受一线大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喜欢汉中的生活节奏而选择留在汉中创业就业;9.85%的学生因新冠疫情的不确定而选择不外出就业;8.37%的学生因为诸如升学、个人情感等其他因素选择留在汉中就业(表2)。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汉中的意愿不强,而愿意回农村从事涉农产业的更是少之又少。秦巴地区乡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加之农村条件差,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基层各行业,特别是村两委、教育卫生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严重偏低,这极大地制约了秦巴山区乡村振兴。

20221027110027757-1-2fdc4.jpg


3.产业技术培训需求显著

根据调研问题反馈结果分析,秦巴山区大部分涉农企业、村镇基层和农户对产业技术培训的需求也很迫切,针对产业技术的在职培训主要是涉农企业为满足新技术和产业升级趋势,以提升人力资本为目的的,但不同的涉农单位,在培训上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的农产品加工和基层合作社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而村两委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更加突出。调研数据统计发现,有意愿在未来参加培训的占到调研人数的68%,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家更倾向于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培训,这就需要当地的职业院校能够建立配套的在线课程资源和平台,对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秦巴山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地区或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职院校,秦巴山区地市级高职院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产业支撑力弱、产业配套链条不完整,这使得相关产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同时,因为体量小,能够容纳的毕业生数量有限。而从职业院校层面来看,地方职业院校为自身发展因素考虑,所开设专业大多以保证生源数量为优先,而培养的大量毕业生又因为要考虑就业率考核的压力,多数以劝导学生前往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就业为主。因此,秦巴山区的地方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与产业对接中存在错位。

1.毕业生就业意向与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错位

大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薪资水平高、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就业意愿强,且年轻人对时尚和生活品位的向往和追求与劝导其留在当地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很多学校在学生引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2.专业设置与需求错位阻碍了产业服务能力

秦巴山区水能、矿产、农林牧渔和生态旅游等资源丰富,近年来,秦巴山区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推广循环可持续经济,特别是在种、养殖业、医药产业、环保材料、装备制造、旅游产业等方面逐渐形成区域优势,但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对区域产业的覆盖不全,大多数学校追求招生好的专业,如医药卫生、学前教育等专业,而对乡村振兴所急需的农林牧渔、旅游、政务管理等专业没有相匹配的专业或招生人数较少。以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2021年招生4700人,其中医药卫生、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招生人数占到总招生人数的60%以上,而农林牧渔、制造专业招生人数仅仅500人左右。人才培养与秦巴山区产业发展需求错位,导致乡村振兴所需求的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步伐。

3.服务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虽然高职院校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具备能力优势,但真正的技术需要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资源和生产力,在经济发达或产业集中的地区,职业院校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度较高,形成了良性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但在秦巴山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其产业结构和地域因素制约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成了两张皮,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学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浮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

秦巴山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策略

通过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十余年来始终瞄准扶贫开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扎根秦巴,服务基层,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检验,从发现的问题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社会服务方法途径,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解决资源有限的秦巴山区职业院校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成功经验,针对调研发现和总结的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困境,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应对。

1.探索多主体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深度融合平台

围绕秦巴山区脱贫攻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应积极与政府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成立以政府主导,学校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制订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校政行企多元合作的良好局面。根据不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具有独特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实现多主体产教协同育人。

2.瞄准秦巴山区人才技能需求,以培训涉农企业员工和村两委成员为主,建立服务秦巴山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矩阵

以专业为基础,以系部为依托,以项目组为纽带,通过项目驱动,以乡村振兴涉农企业员工和村两委成员为主体,针对秦巴山区的产业群、新业态进行广泛调研,分析不同产业链面向的岗位群及其业务领域之间的关联,明确不同岗位群所涵盖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得出面向秦巴山区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关键能力等综合素质体系,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解构”到教学方法“重构”和社会服务能力到教学实施能力的迁移,实现教学点、线、面、体构建,依据秦巴山区产业带构成逻辑和人的认知规律,将碎片化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推广信息化教学,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基础,提升涉农企业和村两委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与留不住人的矛盾。

3.坚持铸魂强技助困,围绕产业布局专业,培养扎根秦巴的合格人才

通过广泛开展包村扶贫、“三下乡”“科技之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双百工程”等活动,使师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感受和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吃苦耐劳精神,坚定学生扎根秦巴山区乡村振兴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心。围绕秦巴山区装备制造、绿色食药、健康养生、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等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结合新时代背景,融入新商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等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以群建院”,构建并形成对标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使专业布局更加契合秦巴山区人才需求。深化“三教”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广大学生在建设家乡中有用武之地,做到事业留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打造服务秦巴山区的“大师+名师+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

依托政府、行业和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等,聘请行业领军人才、产业导师等高端人才,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各类培训项目、技术合作和科研创新,建设以公共实训、社会培训、技术转化为主要功能的乡村振兴服务平台。打造农林技术、义务教育、医学、电商会计、土木建筑、普通话推广、法律政策咨询等专业化师资团队;面向社会开发义务教育送教下乡培训、“双百工程”培训、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负责人培训、养老护理员培训等特色培训项目;面向企业构建涵盖农作物种植加工、食品茶叶加工、家禽家畜养殖、中药材种植加工、城镇农村土木建筑、智慧交通与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多个领域的科研项目,让老师们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培训师,构建大师、名师、双师型团队。

秦巴山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成果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校学生从2009年的不足6000人,到2021年达到1.7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培养了大批乐于扎根秦巴山区服务基层的优秀毕业生,以汉中本地学生为例,10年间共培养汉中本地学生12029人,留在汉中创业就业的毕业生有8617人,占到汉中本地毕业生总数的71.78%(表3)。解决了汉中的部分人才需求问题,为汉中乃至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20221027110123454-28-7723f.jpg


2.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科学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口腔医学、护理、学前教育等一流专业为引领,相关专业为支撑,构建起以医药卫生、教育与体育、农林牧渔等13个专业大类为依据,与秦巴山区产业群发展紧密对接的六大专业群,即农林类、土建类、医学类、经济管理类、机电工程类、教育类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新增31个专业,撤销17个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89项,发表论文1960篇,核心期刊344篇,培育农作物品种8个。育成的杂交稻“华盛3号”,累计推广115万亩,与汉中当地茶叶龙头企业合作研发茶叶品牌3个,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涉农企业和农户增效增收2.07亿元。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专利12项。出版教材120部,省级优秀教材3部,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在线开放课程34门。建成乡村振兴教育培训课程68门,获陕西省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6个,获陕西省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一等奖。

3.脱贫攻坚成效突出

包村扶贫、“双百工程”、消费扶贫、帮困助学、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4168万元,包扶的104户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帮扶的二十里铺村实现了村美、民富、和谐、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结对帮扶县区的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信息帮扶、文化帮扶、民生帮扶、志愿帮扶扎实推进,学校连续四年获陕西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结  语

实践证明,课题组所提出的策略对解决秦巴山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对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所急需的农林牧渔、装备制造、旅游等行业的专业人才的招生严重不足,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招生数据来看,招收的农林牧渔、装备制造和旅游等专业的学生仅占总招生人数的10%至15%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相应的人才需求。二是留在汉中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在汉中市或各县城内,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支撑仍很薄弱。今后,课题组将在巩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以上问题上进行研究,为实现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完世伟.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9(9):26-32.

[2]贺立龙,刘丸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2):110-146.

[3]杨肃昌,范国华.“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宁夏社会科学,2022(2):112-123.

[4]秦艳红,张国海,刘义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的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究——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2(1):80-82.

[5]张健,杨进峰,沈海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25-27.

(曹磊: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余德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王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技术与生物工程学院;张仕锋: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