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华,男,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2002年以来先后担任: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才项目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省建设监理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和《工程管理学报》两个期刊编委。2000年以来历任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行政职务,先后荣获“长安大学教学名师”“长安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突出贡献奖”。现任长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冷弯型钢研究中心主任。

38年来,周天华教授始终坚持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勤奋敬业、教书育人,甘做人梯、默默奉献,对学生“因材施教、灵活有度、春风化雨”;对青年教师“甘当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他注重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提携后辈,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一、信仰坚定,立德树人

周天华教授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

多年来,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为土木工程领域培养了诸多行业人才;他积极参加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学院事业发展贡献了举足轻重的智慧和力量。

二、坚守初心,教书育人

(一)坚持为人师表,注重因材施教

周天华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课。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原理》,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主讲硕士生课程《高等钢结构》、博士生课程《高等钢结构及预应力钢结构理论》《薄壁型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本科生学习阶段是专业教学的入门阶段,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重点强化掌握基础知识;硕士生学习阶段是专业领域钻研的打基础阶段,注重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加强专业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博士生学习阶段是专业领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向着“高、精、尖”的专业方向探索、钻研。

针对各学习阶段的学生,周天华教授认真准备不同层次的教案讲义,并及时更新、补充行业和科研领域的新进展,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定制不同要求的课程训练细节和结业考核方式,注重教与学的全过程管理,达到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对于博士后的培养,针对每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学习和研究经历,帮助他们选择和探索可持续的个性化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的发展规划及具体研究计划,鼓励青年人创新开拓、攻坚克难。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周天华教授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秉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材施教、灵活有度”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把握、启发潜能。其严师形象在各年级学生中“广为传知”,他时常说“学习是要有压力的,有了适度的压力才会有进取的动力!”。多年来,他对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悉心指导学生和青年人成长发展,生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义。作为导师,他不仅能洞悉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更可贵的是,将做人做学问的态度、品格和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效果,践行了“师者”这一光荣称号,分别于2010年获“长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11年获“长安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21年9月,学校教师工作部微信公众号“身边的好老师”栏目,报道了周天华教授不忘初心、勤奋敬业、教书育人的事迹,引起了学院教师的强烈共鸣。

(二)坚持以本为本,注重教法研究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作为教授,始终如一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为本科生主讲课程、指导毕业设计,先后于2011年、2014年荣获“长安大学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荣获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陕西高校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一等奖”。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先后多次参加和主持我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订,主持和参与的教学研究项目先后获2007年长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长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长安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通过多年的努力,周天华教授为我校土木类的几个本科专业建设、结构工程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培养了大批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在不同的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三)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实践育人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大学生九大学科竞赛之一,是培养土木工程学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国家级学科竞赛,周天华教授于2007至2017年担任该委员会竞赛专家,致力于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实践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校级竞赛、参加一次全国竞赛,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2013年6月成功举办了“西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来自西北地区的16所高校、22支参赛队、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比赛,为西北地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动手能力、促进相互交流搭建起了良好平台,促进了西北地区土木类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受到广泛好评;2014年9月,又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吸引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01所高校的102支队伍、500余名师生参赛,规模创历届之最。

通过组织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参与活动的学生及教师的组织能力,丰富了校园学术氛围,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2018年11月,周天华教授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三、严谨治学,科研育人

(一)不懈探索,收获丰硕成果

多年来,周天华教授在做好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一直从事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抗震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硕士生80余人、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8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各种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10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省部级行业标准4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他科技及教学研究奖励多项,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服务于社会及行业,多年来担任《Thin-Walled Structur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版)》等十余种国内外著名期刊的审稿专家;参加科技部科技奖励、教育部人才计划和学位中心等评审工作十余年;与大型国企和地方合作,提供设计、研发和科技咨询服务数十项,获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二)引领示范,注重团队建设

周天华教授负责的“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研究团队”,是学院传统的学科研究方向,依托长安大学冷弯型钢研究中心,以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为主体,涵盖冷弯型钢结构、普通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其他金属结构以及新材料与钢的复合(混合)结构领域。近年来,针对房屋建筑结构行业的需要,重点进行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装配式普通钢结构体系关键技术、钢-混凝土组合(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近5年,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团队中青年教师中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名、学校“长安学者”青年学术骨干2名。

四、甘为人梯,提携后辈

(一)淡泊名利,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研究,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各种讲课比赛,加强与兄弟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交流与学习,以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在周天华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校贾红英老师在2014年3月至10月举行的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佳绩,该项活动全国共有369名教师报名参赛,作品涵盖了土木工程专业30余门课程。贾红英老师通过历时半年多的参赛、交流和学习过程,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变成了广受好评的“教学能手”。

(二)无私奉献,积极帮助青年才俊成长发展

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周天华教授几乎常年投身到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除了主持自己的团队,还参与多个跨专业方向的科研团队,注重通过科研团队的协作、攻关过程培育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他带领的团队常年有10余名青年教师和几十名硕、博研究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分为若干个小组,团队协同配合,通力合作。他常常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常说“节假日往往是科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同时,他在和年轻人相处的过程中,不争名利、乐于奉献,总是把名利和机会让给青年人,积极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经常与青年教师和同事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坚持以训练和提高“八商”(志商、德商、智商、情商、心商、悟商、健商、逆商)勉励学生和青年教师。

参与的“土木工程新材料研究团队”,是学院新发展的学科研究方向,十余年来,在他的积极扶持与帮助下,依托长安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在李晓光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小组从工程材料学的基本机理出发,研发传统材料的升级技术,在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研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及耐久性、节能环保型材料开发及构造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应用成果,同时支撑和完善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方向,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中青年骨干。

参与的“工程管理研究团队”,是我校土木工程管理学科的重要支撑,其团队负责人杜强教授、骨干成员张静晓教授,博士毕业来我校工作,从开始的过好本科教学关到科研起步,一直得到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依托长安大学“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工程管理研究所”,分别在工程管理、低碳工程技术与管理、建设与交通行业碳排放、建筑经济与服务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已快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他们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也有力地支撑了我校土木工程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从教38年来,周天华教授坚守初心,孜孜不倦,辛勤勤奋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他以高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影响了一批中青年骨干。他常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感到欣慰,他甘当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无声育人,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