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中乾,男,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教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通讯评议评审专家,陕西省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康中乾1983年毕业后在陕西师范大学留校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担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身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康中乾深谙其中道理。近四十年初心不忘,矢志助人成长,他是“灵魂的工程师”,在三尺讲台追寻为人师者的荣光;近四十年身影依旧,躬耕教学一线,他是无言的奋斗者以自己的信仰、热情和奉献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以德立身 泽己及人 用赤诚之心高擎引路火炬

“教师是个良心活,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一定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在康中乾看来,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对社会产生影响,只有自己成为终生学习的榜样,才能做一名无愧于心,深受学生欢迎、爱戴的人民教师。

在这方面,康中乾用的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苦功夫”“笨功夫”:在为本科生授课时,有学生反映课程太深、太难,他就从零开始学习中学教材,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找准中学课程和大学课程相衔接的切入点;为了保证对学生的吸引力,他在课堂上从不讲重复内容,同样的历史事件也必须突出新重点,增加高度和深度;为了摆事实讲道理,他广泛涉猎教材外知识,力求找到最翔实充分的论据,这就需要翻阅大量古今中外的资料,自己再反复比较分析,找出最有权威的数据,设计出数表、图表、关系对比表,方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他注重学术界的最新进展,看了几十本书,可能用到课堂上的只有一本,看了几十篇论文,可能用到的只有一篇,每天浏览大量的时政新闻,只为让自己的课能紧跟最新时事……

“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感谢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康中乾的学生写给他的心语。身教重于言传,康中乾不仅是一名“经师”,更是一名“人师”,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以身示范,近四十年来的坚守不仅让他的学生们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课程,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对他的学生们而言,康中乾不仅是老师,更是为学生解惑、引路、做照亮他们迷惘内心的“火炬”。

以德立学 求真学问 用思政之“盐”融入求知之“水”

学术是立身之本,是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于思政课教师,更是需要“以理服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讲清道理、讲明本质,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科研实践中,康中乾恪守学术规范,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不断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主体的哲学理论的探索研究,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长年坚持学术之路,先后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南开学报》《吉林大学学报》等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作观点摘登;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6部;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次。

康中乾同志不仅自己牢记授业导师“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要求,他也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做事,安下心来看书,沉下心来研究,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他身体力行,用“手工作坊”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学生入学时就一个个谈话了解,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识背景;每年定期带领学生开展实践“修行”,让学生们用脚步丈量青春,锤炼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发现哲学道理;个人出资举办“导师午餐会”,让学生们在温暖如家的环境里,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共同研讨学术话题……

如今,很多康中乾的学生都自豪地把自己称为“康门”弟子,2007级博士研究生孙秀伟、2012级博士研究生刘晨、2011 级硕士研究生王博、2018 级硕士研究生程雪、2018 级硕士研究生田尊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思政课教师。孙秀伟说:“如今,我也很荣幸地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康老师思政工作理念的聆听者和受益者,成长为传承者和践行者,铭记师恩、传播精神,将是我成长进步的方向。”

以德施教 潜心育人 用工匠精神投身教育事业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康中乾总是把自己放在为学生“铸魂”,当好“领路人”的位置,去构思、设计每一堂课。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这门“高深学问”,康中乾注重探索教育规律,善于从学生特点和需要出发,将抽象性的教材体系转换为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他将教学当作科研课题认真研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及时查找、甄选和吸纳最新时政资料与教学案例,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案,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变化和学习素养差异的实际,不断创新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尤其在备课过程中,康中乾坚持毛笔手书教案、手写板书,厚厚的四本毛笔手书的教案中传递着老一辈“陕西师大人”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学者之风。在他看来,在一所有着师范教育传统的学府授课育人,更是要在一笔一划中传递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用厚重的文化承载起代代相传的师德力量。对他而言,每年300个课时的课程、四十年间备课、上课的“两点一线”,并不是枯燥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反而只感觉教学材料越积累越丰厚,课越讲越“有味”,用心血铸成的犁铧早已把三尺讲台躬耕成一片沃土。他指导的36名硕士生和13名博士生秉承师大人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毕业后大多投身教育行业,立足于各个教学一线,更有多名受教学生选择到西部去,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以自己的师风师德影响更多的学生,将教育的薪薪之火代代相传。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是康中乾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以身作则,化作一支红烛,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