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父亲,高锦正,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绥德师范,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镇川中学、清泉中学、杨家沟小学、磨石沟小学、桥岔小学、远志山小学、七里庙小学、北街小学任教。1974年之后,先后担任乡教育专干、米脂县第三中学校长、米脂县工农教育办书记等职,1989年退休,2018年去世。他先后被评为县模范教师(破格增加一级工资),印斗乡被评为“榆林地区普教先进单位”,出席了省教委在宝鸡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印斗乡被榆林评为“榆林地区扫盲红旗单位”,在地区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他登台领了锦旗,作了经验介绍。1987年代表榆林地区参加了省教育厅在华阴县召开的扫盲总结表彰大会,父亲作了经验介绍,为米脂县的基础教育和扫盲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母亲,高秀英,1966年在米脂县七里庙任教,1996年晋升为小教高级职称,2017年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从事乡村教育满三十年”荣誉称号。

妻子,薛志兰,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榆林师范,同年在米脂县北街小学任教,1999年8月调入榆师附小,现供职于榆林高新区第三小学任校长。1996年6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委、陕西省少工委评为“陕西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3年4月被榆林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3月,被榆林市妇女联合会评为“巾帼建功标兵”。

女儿,高彬木,中共党员,2014年7月参加工作,在榆林高新区第一中学任教,2018年被高新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高治和,中共党员,1986年7月绥德师范毕业,同年在米脂县北街小学任教,1989年1月调入榆林地区技工学校工作,2002年8月,在榆林市第八中学任教,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分管教务、教研、总务工作),2019年9月提拔为党总支书记。1990年被榆林地区、行署、军分区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2006年被市教育局、教育工会授予“师德先进个人”;202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孝亲敬老之星”;2021年被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党组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加强学习,持续淬炼灵魂

高治和的家人始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治和为例,他用小楷毛笔抄写了中宣部颁发的《第一批中国精神》,以古体诗的格式创作了141首党史内容的诗歌,收集成册,并向全体教职工交流展示。用硬笔抄写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至2021年的讲话稿,参加了陕西省为期半个月的高中党组织书记高级研修项目的学习,参加了5次榆林大讲堂和教育大讲堂,“学习强国”学习跟进及时,目前得分57183分,持续关注“陕西党建”“榆林党建”平台,坚持“陕西干部网络学院”学习,成绩合格结业。为全体教职工做了《学 思 悟 行》《在育人路上高扬旗帜砥砺前行》的报告,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二卷四册和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通过学习,增强了把政治摆在首位、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的自觉性,促动了围绕大局、深入实践、担当领命、挺身作为、决心把本职工做好的主动性。政治觉悟、政治自觉、政治自醒、政治规矩、政治担当在不断提高。高治和的父亲、妻子、女儿能坚持学习《党章》,严格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克已奉公,树立起教师良好形象。坚持学习法律法规,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不断增强依法治教意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遵守校纪校规,团结同志,作风民主。在工作和生活中本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定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信念。他的家人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非典、四川地震,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从中得到了考验与历练,更加深知一个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在此期间他的家人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都冲在一线,坚守岗位。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严密保守学校的秘密,认真执行学校的决定,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完成着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能力

高治和的家庭有5人从事教育工作,他们虽然所出的年代不同,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的认识、热爱、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他们身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深感教书育人任务的艰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思想修养,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考勤制度,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耐心的辅导。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用真情感动人、用行为影响人、用知识武装人、用品德塑造人。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使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他们积极参加各级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参与课程改革。认真吸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到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新课程标准及教辅资料。把握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做到“一课一得”。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相应教法,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文与道的统一。在工作之余,他的家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父亲学会了拉二胡、小提琴,母亲学会了裁缝、编织,妻子学会了弹钢琴、音乐指挥,女儿学会了书法、绘画,他本人学会了吹笛子、书法。一专多能在他的家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孝敬父母,弘扬传统美德

高治和在三十岁起,悉心照料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当做父母的拐杖,十七年的躬行,延续着父母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孝子的本分与精彩。1996年,父亲患脑梗死,虽能生活自理,但重活累活不能干,从此,高治和便扛起来家庭的责任与重担。2007年,父亲七十岁这年的一天晚上,因晕迷、呕吐,急救住院,为脑溢血。住院30天后二次出血,又住院30天,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父亲,他虽然倾心护理,扶搀锻炼,但半身不遂成了父亲的自理障碍,也成了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父亲出院后,他不仅要料理父母的家务,更重要的是要搀扶父亲锻炼,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2004年73岁的母亲得病,在二院住院一周,因心脏动脉血管堵塞97%,请西京的专家做手术,血管未打通,后又到西京医院做手术,安了两个支架。术后的母亲,因病理反应,隔三差五要到二院检查,他一直陪同。父母亲同时住院,同住一个病房,他一人伺候的事就有2次。自母亲做完手术后,他与姐姐轮流陪老人住,历时3年。他撑起一片天,保证父母安度晚年。伺候父母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帮父亲穿好衣服,扶到坐便器上,开始收拾床铺,将湿了的纸尿垫洗净晾晒。随后去厨房给老人准备早点,准备完后,扶父亲锻炼,约40分钟。之后给老人做早点,父亲的一样,母亲的一样,早点做好,他把父亲扶到固定的桌前用餐,期间他给父亲洗内衣、打扫房间,待父母吃完早点就洗锅碗,后准备中午的饭菜,一切完毕后,六点半他骑摩托上班。有人对他说:“冬天那么冷,你骑摩托太冷,为什么不开车上班?”他说:“为了方便,赶时间”。中午和下午饭母亲自己做,晚上七点半准时到老人那,洗下午的碗筷、打扫家、买吃喝等生活用品,晚八点钟,给父亲铺床,穿纸尿裤,料理父亲入睡,晚十二点钟给父亲换纸尿裤。因父亲行走不便,大便不畅,晚上起床大便少则二、三次,多则五、六次,他必须精心料理,这样照顾老人,晚上基本睡不成觉,他的辛苦不言而喻。寒暑假、节日、周末他用更多的时间帮助父亲锻炼。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十年。父亲的拐杖坏了可以再去买,但当做父亲精神的拐杖他一直坚守着,支撑着父母的生活,扶持着父母生命的延续。在高治和的身上,孝与忠可以同在,父母亲需要他全身心照顾是在2007年开始,他当时四十一岁,这时的他担任榆林市第八中学的教务主任。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成绩突出,2009年被组织提拔为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2018年父亲去世,2019年提拔为总支书记。他从办公室出身,材料功底较深,经常承揽着学校大型材料的撰写工作,他酷爱书法艺术,工作之余练笔不辍,他的书法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影响力。他先后被市委政府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榆林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榆林市教育世家”。先后被市局抽调担当大赛评委、教材审定、招聘评委、视导专家。他不因为孝敬父母而影响工作,可谓不忘初心,忠心可鉴;他不因为工作而耽误侍奉父母,可谓牢记报恩,孝心彰显。

四、教育子女,成人成才成家

高治和和妻子都是八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一起共同抚养一双儿女,孩子们都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成家立业。孩子们都热爱生活,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由于教师工作繁忙,所以他非常注重对孩子自强、自立生活习惯的培养,孩子们很小就帮大人做家务活,小学毕业人人都会做简单的饭菜,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洗,自己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卧室自己打扫,周末全家一起大扫除。孩子们学习很自觉,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或姊妹互相帮助。高中毕业两个孩子都去打工,融入社会,体验工作的辛苦,懂得赚钱是要付出劳动的。高治和与妻子都来自农村,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得到组织的赏识和同事的认可。高治和现任榆林市八中书记,薛志兰于2013年聘任为榆林高新区第三小学首任校长。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高治和是邻里公认的孝子。孩子们很理解他们俩的工作,不仅没有怨言,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总是第一时间陪在他们的身边,真是莫大的安慰。高治和的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教育。

目前,高治和的父亲已去世,82岁高龄的母亲颐养天年,高治和与妻子、女儿继续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灯,用自己的心血为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用三代人的接力与坚守,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他们将用一生去追求、去挑战、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明天。

责任编辑: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