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三代6人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家庭,别人很羡慕,我感到很荣幸,其理由很简单: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我的祖父,杨作樑,汉族,中共党员,陕西省神木县神木镇人,1917年2月15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市民家庭,受父母的熏陶,从小就喜爱学习。16岁那年,曾祖父不幸病故,从此祖父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期间祖父历尽艰辛,饱经风霜,虽用尽全力,但家庭生活还是一贫如洗。万般无奈,祖父只得背井离乡,来到孙家岔沙峁村居住。1948年神木城解放,他获得了新生,1951年参加工作,在大柳塔母河沟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祖父参加工作后,思想进步,工作努力。1952年祖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扎根乡村教学一线,为了教学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在31年的执教生涯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周边群众普遍赞誉,在调离母河沟时,当时的学生群众拦着不让走,依依惜别。

他的教育生涯是平凡的,但是祖父一生坚守的农村教育事业是不平凡的!在祖父祖母的教育引导下,我的大伯、父亲、姑姑先后都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都从事教育事业,直到退休(其中大伯从教39年,父亲从教40年,姑姑从教32年)。

祖父的一生为人正直,扶贫济困,乐于助人。遇到周围群众有困难,祖父总是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接济,以解燃眉之急。祖父的一生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一生。在主管学校财务工作期间,他精打细算,能不花的钱不花,能少花的不多花,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个人生活上也是我们的榜样。祖父三十几岁就得了胃病,一生中多次住院,他只在病重期间报销过2次医疗费,其他看病全部都是自费。他虽病魔缠身,但他十分坚强,从未间断过工作,是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楷模。

祖父十分关心孙辈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哪一个孩子生活较为困难,祖父就会主动帮扶。我上高中时去城里读书,祖父祖母就一直陪伴在我身边。2000年5月1日,祖父病逝,离开了他热爱一生的教育事业。

我的大伯杨文忠,1938年3月出生,孙家岔镇柠条塔村人,中师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58年考入师范学校,1960年参加工作,1999年退休,从教师到校长,任教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教师,39年的教师生涯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018年教育部为其颁发了从事乡村教育三十年教龄荣誉证书。

我的父亲杨文祥,生于1944年,陕西神木县孙家岔镇柠条塔村人,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964年开始从教,2004年退休,从事教育工作40年,始终在农村基层教学一线打拼,2018年教育部为其颁发了从事乡村教育三十年教龄荣誉证书,2019年榆林市委、榆林市政府授予了我的家庭“教育世家”荣誉称号。

父亲在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用他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父亲教过父子两代人数可以说比比皆是,教过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也为数不少。这些学生中,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人数最多,分布最广,遍及二十多个省市,有不少学生在地市级及以上的领导岗位上,勤勉工作,深得当地群众好评。

父亲爱生如子。记得有一次,他的学生食物中毒,父亲急匆匆赶回家,让母亲快速熬绿豆汤,熬好后父亲立即倒入水桶里,担着疾步赶回学校,给学生喝下绿豆汤,因抢救及时学生最后病情好转,每当提起这件事,该学生都是满满的感激。父亲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父亲涉猎广泛。在当时,父亲可以说是一个教学全才,语数政史地生体音美样样拿手,所带班级的成绩在县乡两级总是名列前茅。父亲在启发学生对公式定理、机械原理的理解上,都是通过自制的教具帮助学生直观感悟;历史大事、名山大川的记诵,都能自编顺口溜方便学生快速记忆。父亲爱好文艺,1975年神木县组织了一次文艺汇演比赛,父亲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参加汇演,得了全县第一名。父亲也很关注学生,访贫问苦帮助学生,那时人们都很贫穷,有时弟兄几人只穿一双鞋,尽管我们也并不富裕,父亲总是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父亲退休以后,带领全村农民兴办小煤窑,帮助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父亲教子有方。大儒魏源说:“身教胜于言教”,父亲堪为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的典范。在我记忆深处,父亲总是在闲暇时间捧一本书坐在大门的石墩上读书,两个哥哥和我也因此常常学着父亲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影响了我们的一生。父亲的教育没有声严厉色,没有耳提面命,在他身上闪耀着的朴实善良、为人正直、默默付出、坚韧不拔的品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伴随着我们砥砺远行。

我的姑姑杨金娥,生于1952年10月,1973年-1975年在西北大学化学系化学分析专业就读,毕业后参加工作,始终坚守在神木中学的教学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1999年起担任神木中学工会主席,2007年退休,32年的青春无悔于教育事业。

有这样一个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渴望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上学以后,我无意间曾多次模仿他们的言谈举止,并憧憬自己当老师的样子。高中毕业选报志愿时,我把想当老师的想法说给父亲,他毫不犹豫地满足了我报考师范院校的愿望。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梦寐以求的教师梦实现了,到现在一晃就已经24年了。

24年来,我始终以一名人民教师所必备的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心为动力,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刻苦钻研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任劳任怨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实习教师,成长为了一名有着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陕西省教学能手,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教学工作上,我饱含热情、悉心钻研、一丝不苟、倾力奉献;对待我的学生,我坦诚相见、充满了爱心细心和耐心,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开展差异化教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课程,我主动学习,积极适应,在短时间内就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琢磨出多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推崇个性和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双 基”训练,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的教学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理念上立足“导”、讲述上立足“少”、内容上强调“精”、方法上要求“活”、手段上提倡“新”的比较完整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教改体系

担任班主任期间,我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子。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和“好学进取、追求卓越”的班风。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端正。日常通过晨会班会、升旗仪式、板报专栏、微信平台等形式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竞选学生干部,树立自信心,分享成功。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创设团结向上、理解宽容、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独特个性成长,注重学生良好品性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对好质疑、好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持热情欢迎的态度,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在潜藏的创造力和渴望成功的原动力。因此班务工作开展得轻松且事半功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自己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编织的教育最丰满,尤其是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我班上有一个后进生,他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垫底,经过家访后才得知,这名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经济状况也很不好,小学时候,成绩很不错,上了初中以后,由于家庭出现了变故,便开始了厌学。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先为他找了一个好“对子”,让同学带着他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在课上我找时机请他回答问题,而且问题会逐渐加难,并及时表扬他的进步,让他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而更有信心。此后,他课堂发言更积极了,思维更活跃了,也善于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了,种种迹象表明他已转入积极主动的学习。针对他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实际,我经常给他买衣服、生活用品和一些学习用品,鼓励他不断上进。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身为教师,如果能对所有学生都多一点关爱,尤其是对学困生再多一点爱心的话,相信我们的努力会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

付出总是和收获形影相随。从教以来我先后获神木市优秀教师、榆林市教坛新秀、神木市学科带头人、神木市名师、榆林市初中语文组十大名师、榆林市首届好老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基础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县市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的陕西省中小学日记大赛有多人获一等奖,本人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教师指导奖”;撰写的《浅谈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教学思考与策略》、《浅谈网络环境资源在初中语文社团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和途径》等2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独著《应用文写作指南》2021年6月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研究的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社团建设与实施研究》顺利结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主持的省级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正在研究之中。

我的爱人杨玉平,1997年7月榆林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现任教于神木市第四中学。我爱人的哥哥、弟弟、弟媳也一直在教育界工作。目前,我的一个侄女在神木市第五中学任教,侄儿媳妇在神木市第四小学任教,我女儿和另一侄儿现均就读于延安大学、另一侄女就读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良好的家风滋养,有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随着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杨家还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教育事业。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从1951年我爷爷踏上三尺讲台至今,我家祖孙三代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传承着教育接力棒,辛勤耕耘钟爱的教育沃土,用心谱写生命的最美华章,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