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出身于教育世家,一家四代九人,都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王津的祖父、父亲、母亲、岳母都是教师出身。到了他这一辈,王津及其爱人和妹妹都在高校任教,儿子和儿媳妇也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祖祖辈辈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光荣的教鞭在他们手里一代代传递,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书写了一个家族的传奇。

传道授业育英才五十春秋写芳华



祖父王树华先后在榆师附小和榆林一中教书。从教56年,一直坚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祖父王树华一贯注重品行修养,无论对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的会计工作,恪守教师的职业操守,对待每一项工作一丝不苟,准确细致。他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意志品质;注重和年轻教师沟通交流,倾力指导业务,坦诚相见。被他带出来中青年教师曾打趣地说,老王老师不愧是数学老师,教学问题有条有理,真能点石成金,学校的每一笔账,成竹在胸,一分都没差过。对待名利,他总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宽容心,更在意用知识与品德塑造自我,用自身的善良和行为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与儿女。在艰苦的年代,他一个人的工资养活8口人,但他坚持并鼓励自己的儿女读书上大学,每个孙辈考上大学,他都写信鼓励学习,终身发展,儿孙辈家庭中有16人从事教师工作,他已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耕于家庭的精神世界中。

甘洒热血献春秋 扎根陕北育栋梁





父亲王春民和母亲田文俊均在榆林一中任教。夫妻二人自1961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榆林县一中任教。他们三十余年如一日,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心教学工作,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建设人才,可谓桃李芬芳。王春民先后被评为榆林市优秀教师和榆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田文俊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和榆林地区模范教师。

父亲王春民,1937年3月出生于榆林,中学高级教师,兼任陕西省榆林地区数学学会会员。1961年7月,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毅然回到家乡榆林县一中任教。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担任数学教师、数学教研室组长、学校会工委员、办公室主任、理科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学校党总支委员、学校副校长,从一线教师到负责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了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甘洒热血献春秋。他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有些家庭贫困学生,只要过节回不了家,他就领到自己家并亲自做饭,辅导学习;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他写的黑板板书公正整齐,画的数学抛物线等图形,被学生夸着像看一副名画;他在教学中潜心研究,不断总结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发表“谈谈如何上好数学练习和复习课”等论文,编写高中数学教学复习教材,多次参加榆林地市、地区高中数学招生、竞赛命题工作,在点滴繁琐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诠释诲人不倦,多次被评为地区级优秀教师,榆林县模范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

母亲田文俊出生在天津,长在西安。1961年,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她服从组织分配到陕北工作。三十余年,她热爱学校,热爱教育,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得失。1974年,学校在榆林20里的谢家坬村办起了分校,她两头带课,往往是在校上完课,又只身奔赴分校上课。多少年来,酷暑寒冬,风沙弥漫,上下往返,从不叫苦,繁重的工作从无怨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作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她认真备课,从不马虎,一方面努力寻求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钻研大纲,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同事们都说:“田老师的课汤清水利,轻松明快。对难理解的定理,她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学生一目了然。除自制教具外,她还利用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兄弟学校教师对她的讲课艺术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她不仅教导学生学好功课,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对学生充满慈母般的爱。她常说:“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益友。对学生既要严,又要爱。”她能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八四级学生姚子玉和申世耀来信说:“想起您对我们的栽培和教导,实在是由衷的感谢。我们无别的方法来报答您的恩情,唯有努力的学习。来慰平生之微愿,达教诲之感情,您几年来不但给我们知识,尤其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母亲田文俊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同劳动、同锻炼,她们班分管清理垃圾箱,她总是和同学一同清理。学生过意不去夺她的劳动工具,就总是笑笑说:“经常不劳动,每劳动一次,活动了筋骨,也还有意义”。由于劳动中她能身先,身体力行,所以她班的学生劳动总是干劲大,效果好。她常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她不愧是学生的楷模,为人的师表。

她1981年至1987年任数学教研组长,不仅积极组织数学专题讲座,公开教学、进行数学课改革试验,又经常与年轻教师研究教学问题。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她的传帮带下,数学组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他们由带初中课提升带高中课,并成为高中的骨干教师,1974年榆林县组织寒假教师培训班,她积极承担数学课的培训工作,受到学员们的好评。她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工作,面对荣誉,她总是说:“我年纪大了,应该多考虑年轻同志”。田老师也成为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耳濡目染长辈路乐为学子铺坦途


将时钟拨回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王津出生在榆林老城贾盘石中巷王家大院,他的童年以及成长全部在这里,爷爷教了一辈子的书,父母也是教师。家庭的熏陶使王津从小就是王家大院周围出了名的乖孩子,聪明伶俐,懂事好学。

30多年来,王津扎根校园,教书育人,积极办学,为学子铺设就业坦途,至今依然初心不移,为国家培养一届又一届人才,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他的初心,源于他“放不下”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源于他“四世书香”的熏陶。

1979年夏天,王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工业大学,4年毕业后以学绩优秀被分配到位于咸阳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执教人生至此开始。顺风顺水的人生让王津始终内心充盈着爱,充盈着阳光,也把爱和阳光播撒开来。王津的追求始终崇高而又简单,他愿意通过教育将自己的知识传授出去,让学生们去到更多的领域去为社会贡献力量。他钟爱自己的职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电。从业的热情加上坚持不懈的精神,1987年至1989年,他取得了湖南大学“双学士”。

严谨端正的治学、勤勉谦谨的为师,加上过硬的业务能力,1987年,王津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百余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院“教坛新秀”。1992年,年仅30岁的他就被提拔为全院最年轻的电气系主任。2004年,学院推荐他去日本深造,回国后被任命为学院教务处长,同年被评为教授,时年42岁。2006年被评为全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1年,49岁的王津升任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

王津的教育事业是成功的。他为事业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也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陕西职业教育领域属龙头地位,是全国高职的一面旗帜。王津的工作从站好讲台,到项目部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成功没有捷径,唯有“死磕到底”。呕心沥血三十余载,王津很少有双休日,加班加点司空见惯。岗位的不断升迁,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取得,是对他努力的褒奖。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项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教研与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并且主编出版教材14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2015年10月,王津恋恋不舍地离开他工作32年事业有所建树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到位于渭南的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院长。新的岗位,又是新的起点。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的7年多时间,是他乘风破浪的7年多,也是学院飞速发展的7年多。王津同志担任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期间,始终以全院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时刻不忘身为全院领头雁的神圣职责与使命,胸怀发展大局,始终把学院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永不停歇的脚步来自责任的动力,无尽奉献的情怀源于心底的大爱,七年多时间里,他忘记了岁月的斗转星移,躬耕不辍,默默谱写着季节的春华秋实,一直以实干家的身影推动着学院的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以辛勤的工作和突出的贡献,挺起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脊梁,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感人之歌。在他的团结带领和深刻影响下,全院干部师生自觉践行“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精神密码,锐意进取、开拓进取,实现了从国家优质高职学校到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历史性跨越,学院办学实力跻身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王津不仅胸怀发展大局,而且情系师生冷暖,密切联系师生,他经常走入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倾听师生意见,切实帮助解决师生困难。他乐于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先后与10余名建档立卡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主动关心关怀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向学生发放学业帮扶资金和励志书籍,勉励学生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刻苦学习,奋发上进,不断成长进步,用自己实际行动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在他示范带动下,全校教职工积极响应支持,近七年共计帮扶贫困学生3799人次,帮扶金额累计189.95万元。现在“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已成为学院的一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和育人工程,帮扶力量逐年增强,帮扶范围越来越广,受助学生越来越多。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扶贫攻坚工作,他牵头策划援建了槐树关镇陈坪村文化广场、洋县职教中心焊接实训基地、临渭区乡村公路建设技术服务中心等,帮助改善贫困群众文化生活环境,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掌握技术,走上工作岗位,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助力渭南市临渭区和汉中市洋县如期脱贫,学院扶贫攻坚成效显著,连续五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王津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亲自抓、亲自负责学生就业,他铆足了劲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带队走访调研行业企业200余家,洽谈校企合作、学生就业。通过广泛深入调研,集思广益适时提出了“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指导系统化、就业服务亲情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参与全员化”的五化就业工作体系,并持之以恒狠抓落实,为学子铺设就业坦途。近七年,学院合作企业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近1.5万个,岗位供需比3:1,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在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国铁集团就业占比达80.63%,在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毕业生平均月薪5712元,比全国“双高”建设院校平均值高1279元,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人、全家富裕”。近七年培养输送3万余名毕业生扎根铁路生产一线奉献青春,呈现出“一年站稳岗位、二年技术骨干、三年独挡一面”的职业成长路径,毕业生建功铁路事迹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央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初心不改薪火传 接续奉献志不渝

“教书育人、爱生如子”,这是祖父、父母口口相传的谆谆教导,也是王津家庭的事业写照。他的儿子王洲杰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继续接力父辈的荣光,加入了教师队伍,任教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传承家族基因,赓续红烛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2018年-2022年,王洲杰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职业院校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陕西省金奖2项、银奖1项。

教育情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四世书香”育桃李,定得芬芳春满园,四代人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热爱,把自己满满的热情倾注于教师这份平凡而光荣的职业,在一个个日夜流转间谱写着奉献之歌。岁月与教育事业牢牢相伴,矢志不渝为国育才,王津的教育之路还在向着远方延伸。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