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父温跃廷

祖父温跃廷1930年汉南书院(今汉中中学)毕业回到镇巴任文教科督学,效力学界。在他大哥病逝后送两个侄儿读书成人。1937年与人共同创办镇巴渔渡小学(见《镇巴县教育志1879—1987》修改稿上卷4—92页),1941—1944年在家举办家庭私塾,便于附近孩子读书;1947年任渔渡小学校长,当校长时跟毕业班学生会餐;1950年2—8月在家中办学。父亲协助祖父教蒙童时,祖父一再强调“教,就要教会,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祖父当时被教育界推荐任县参议员。后因保护校产和严格学生学籍管理被人记恨报复。

二、父亲温中权

父亲温中权13岁协助祖父教授蒙童,14岁教农民识字,给农民读报,在交通要道上写宣传板报。16岁(1953.2)在镇巴渔渡老坟坝普小(五四小学)任教,下半年转成公办教师;1957.7.7被批准加入共青团。父亲前32年都是在镇巴贫困的高寒地区独立办学。那时候农民都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成年人上山劳动,孩子负担繁重家务不得上学,父亲夜以继日、爬山涉水、不畏艰险、三番五次甚至十多次上门宣传动员辖区学龄儿童入学。1971.3在镇巴杨家坝初小工作,动员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公社召开了普及教育现场会。父亲在镇巴渔渡深洞初小工作时,因无校舍,有一段时间睡在牛圈楼上。学校是河边民房,经常涨水,老师要从悬崖上一个一个背学生过河来上学,有次接学生走到万丈悬崖下时,突然一根巨大的木棒从崖上面掉到身边,师生7人险成肉泥。他在白河小学工作时,自己刻制蜡版印制扫盲课本,晚上他带着我们学生打着火把去农户家一边剥玉米棒一边教农民识字。他高小毕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常常走路都在学习,通过到城固师范脱产轮训获得函授中师毕业证,他自学英语并教初中英语课程。父亲1973年5月,创办镇巴白河杨家坝初中班,暑假40多天未回家,未成年的我跟着亲戚翻山越岭给父亲背米送粮。父亲亲自带领学生拆除破旧庙房,不花分文钱,自力更生修建校舍10间,记得有次在校舍修建期间突降大雨,他就带着不到十岁的我爬上房顶给还未盖瓦的土墙校舍盖遮雨塑料布。1974年2月,他带上初中班调到镇巴白河小学,所包班上有几个学生多病,多次在半夜去几公里外请医生到校给学生看病。1976年9月,我坐在二楼教室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在建校中受伤,他从两丈高的房檐边摔到地面昏迷不醒,抢救治疗后留下脑震荡的后遗症,伤还未痊愈,他就拄着拐杖上了讲台。1983年8月,父亲调到镇巴渔渡五四小学并负责学校工作,包教两级复试班,搞勤工俭学,带领师生做砖烧瓦,几个通宵守护在露天窑上,以防意外事故。那些年,无论多么偏远的山区学校,无论学校条件是多么的恶劣,他都艰苦努力推进山区农村的普及教育,使适龄儿童达到百分之百入学率,以杜绝新文盲产生,他全身心建校办学育人,为当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干部、士兵、教师和医生等劳动者。父亲的善行义举深受当地老百姓好评,每当调离学校时,周边农民都赶来送行,依依不舍。1984年9月,父亲调到新成立的泾洋初中教务处工作,长期一人干几个人的工作,全校9个班500多学生就他一个教务处干事,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特别是考试阶段,在没有电脑的蜡版刻印时代,常常半夜起来刻制试卷,我那时还常帮他刻制试卷。父亲总是竭力完成繁重的工作,知难而上,他看到住校学生不好管理,主动兼带班主任的他就搬到学生大宿舍,与住校学生同住一年,稳定了学生思想。他在镇巴12所中小学44年的教师生涯里,都是以校为家,工作不分昼夜。父亲与母亲退休前一直两地分居,他们自己常常垫支学生的学习费用,工资大都用于学生和学校,帮助的困难学生不计其数,还帮助了无数学生家长渡过生活困难,以致退休时,父母都没有任何积蓄买房,退休几年后才借钱凑钱买了住房。父亲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曾多次评为县、区、乡(公社)先进教育工作者。1989年被镇巴县妇联评为 “模范家长”,被区上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1993年9月10日,镇巴县文教局授予“教育世家”称号并颁发证书和牌匾。1995年11月21日,陕西省教授奖励基金会评为陕西省“505”优秀教授奖金获得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汉中市老龄健康服务中心、汉中市老年学学会联合编印的《天汉百年百家》(2020年9月西安出版社)第149—150页有专文《教育世家温中权》。从1930年到2016年我家四代14人在国内外从事教育工作。父亲退休后,坚持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并给家族在读小学生们赠订学习刊物。他坚持看书看报,关心国际国内大事,父亲和母亲还多次捐款,如给亚运会捐款、地震捐款、新冠疫情捐款等,并自费购置复印打印机,编印书报剪辑多册,赠送给家族亲友。

三、母亲李明洁

母亲李明洁在城固师范毕业后回到镇巴先后在九阵小学、中山小学等地任教,1969年回到老家镇巴渔渡两河口村独立办学,白手起家,修了4次校舍,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在此工作17年所教的两代人,人人都能在社会上谋生,她为此感到非常自豪。该校存在了37年。她在镇巴鹿子坝小学工作9年,1987年2月被选为校长(见《泾洋中心小学校志1919—2016》),当选两届乡人大代表,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母亲连续9年努力申请,终于争取到希望工程资助建校,建成的鹿子坝爱民希望小学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母亲工作期间,所带学生班级在当年县区考试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她指导帮助年轻教师提升学历水平、教学水平,指导培养了不少基层教师。1995年10月退休后,坚持每天学习写读书笔记,写日记等,指导帮助亲友孩子成长。

四、丈夫刘昌安

丈夫刘昌安作为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认真工作、学养深厚、教书育人。几十年来自购专业书籍一万余册。2022年5月4日,《陕西理工大学刘昌安教授谈读书方法》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汉中学习平台刊发、校园网主页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和转发。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5月3日至5月4日相继刊发《百名教师荐书活动/刘昌安教授谈读书方法》《百名教师荐书活动/刘昌安教授推荐书目》两篇文章。他参与撰稿(撰写第5、6、7集)并出镜的10集(每集30分钟)系列历史文化专题片《汉中开汉业》2022年2月17日—3月10日在汉中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平台展播,引起广泛收看点赞和转发。该片是紧扣汉中市“绿色循环 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和“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建设需要的文化成果,是由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申报、监制,汉中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拍摄出品,属2020年度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地方资源建设项目,2021年8月通过终审并授权发布。他多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地域文化研究与教学。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合作出版专著《农村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与研究报告《平原、山地和高原地带农村教育问题差异比较研究报告》,主持完成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诗经>的兴象分类与文化解读》《<诗经>及相关诗歌与汉水流域文化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汉水上游民俗文化研究——以节庆、婚俗、葬俗为对象》等;参与完成“汉水中上游移民生活方式现代转型研究”等3项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论析》被选入由南京大学著名学者莫砺锋教授主编的高中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理工大学校园网主页、校报及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分别以《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刘昌安:宁静致远 乐在“诗”中》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的书面和视频报道。他早在大学时代就主要参与撰写的《诗踪别证》曾在1988年被列入高校古籍整理十年成果,在《诗经》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的学术专著《<诗经>“二南”研究》获2019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他与人合著的《诗经识读》学术专著2021年7月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35万多字,在国内各大书店及网上书店公开发行销售,并已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收藏,该书书评“下语平实意精深,反思新证点要津——评《诗经识读》”在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正式发表。此外他还参与撰写了《汉水上游的神话传说研究》等5部著作,编著教材7部。 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在汉中地域文化创新研究及跨学科研究方面不断探索,并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清代严如熤编辑的《山南诗选校注》工作,现已完成书稿40余万字,此书将对汉中地方文化、文学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社会意义。他所开展的这些研究工作,有效发挥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良好作用,为大力发展汉水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树立了地方高校专家教授的良好形象。

五、本人温勤能

本人坚持爱岗敬业。一是教学岗位重育人。1985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教高中时,作为镇巴中学高中部唯一女教师,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同级学生纷纷要求转到我所带课的班级。精心教学,认真带班,积极指导,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如学生毕姬成已是美的集团研发专家;学生吴国源是我先后在中学、大学教过的学生,硕士毕业后又做同事,持续对他指导培养,鼓励他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取得较高学术成就;学生梁明久后来当了第三军医大学保卫处处长,还有省市教学名师等等。在汉中师范学院时期,指导首届历史本科生毕业论文,带98级暑假专业实习,给历史专业学生班代课,悉心培养学生,如学生袁静,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她发表文章,为当年留校任教打下坚实基础,工作后又考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硕士,现在央视工作。还有培养指导的石小蛟、郝浩亮、刘鹏等许多学生都非常优秀,大多成为单位领导或业务骨干。曾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是管理岗位重成效。2004年被学校选拔到教务处办公室主任岗位,正值学校上下全力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无假无休加班加点高效率完成繁重工作和具体评估材料任务,为我校获评评估优秀做出了贡献。后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升大更名等重大工作,我都通过岗位工作和政协提案贡献力量,学校领导还在全校干部大会上公开表扬。教务处工作14年,我先后负责编印两版《陕理工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及《教务工作手册》;负责的教务处网页在学校网页评比中三次获奖,对外宣传报道300余篇;先后4次获评档案工作先进个人;获评省级、校级“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调到陕南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岗位,作为唯一专职人员,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繁重任务,特别是我校2020年9月承办的第七届学术年会,成果显著,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三篇会议论文被社科权威报刊《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保护大秦岭,抓住新机遇》为题整版刊发,实现了年会成果高层次发表的新突破;遴选推荐优秀会议论文在陕南三校学报专栏发表,会议对策研究呈送省市相关部门,有效提升了研究院和我校的影响力。此外还编辑出版年会论文集,承接横向项目,积极开展与上级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及市级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人注重外树形象。通过民盟、政协、人大工作树立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作为学校盟委会主委,坚持带领我校盟员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同向,并在上级盟组织领导下,在学校党委统战部指导下,不断取得新成绩,多次受到表彰,2020年获评盟中央先进基层组织,我执笔撰写的文章2021年元月在盟中央刊物发表,实现了汉中盟在盟中央刊物发表文章零的突破。我本人2021年荣获盟中央“组织发展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校多位盟员也先后获评省盟、市盟先进个人。新冠疫情爆发后,积极组织盟员助力抗“疫”,提交抗疫社情民意信息多篇,组织盟员为抗疫工作捐款捐物;我校7位盟员获市盟抗疫通报表彰,我的征文《抗疫情,陕理工女盟员一岗双责展风采》获评学校征文优秀作品奖。带领盟委会成员关心关怀盟员,坚持看望老盟员和生病盟员,指导帮助在职盟员发展,不断增强盟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我当市政协委员16年,每年都有提案和大会发言,几次获评优秀提案和优秀大会发言,多次接受省市有关媒体专访和专题报道,多次参加座谈会建言献策,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当人大代表5年,积极参加调研和提交建议案,荣获“汉台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履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大会期间受到媒体专访报道。

六、女儿刘亦菲

居住英国,教中文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受到曼彻斯特领事接见。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