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黄上恒的父亲黄席椿随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扎根西部开启中国电子学教育之先河。两年后,身为中学老师的母亲熊淑媺带着孩子举家搬迁至西安。西迁不是短暂的支援,而是永久的扎根。66年来,黄上恒一家早已融入西部血脉,一门6位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扎根西部、心系学生”的家风代代传承。

黄席椿:交大西迁之表率 电子学教育之泰斗

黄上恒的父亲黄席椿是著名电磁场理论与技术专家,开中国电子学教育先河,在国内最早从事电磁波理论、天线及电波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对网络及信号理论深有造诣。他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36年留校任助教,1938年赴德累斯顿大学进修,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巴克豪森,1940年完成学业并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先后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任教。1943年始兼任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教授,讲授电磁波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交大电机系电信组教授,兼副教务长,1956年随校西迁。

黄席椿毕生从事电子学教育,为新中国电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全国高校兴建无线电专业,黄席椿先生受教育部委托负责制/修订无线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后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筹建工作。该专业教学计划至今仍是无线电技术专业设置及其教学计划的范本。此外他还参与编写或翻译了《微波引论》、《无线电技术基础资料汇编》(第一集)、《滤波器综合法设计原理》、《无线电波传播》、《论波速》和《电磁能与电磁力》等基础教材与外文专著,为交大乃至中国无线电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西迁之际,黄席椿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是在迁校中起重要带头作用的同志之一。迁居西安后,他主持创办了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并担任主任,主讲《无线电基础》。1959年开始培养无线电电子学研究生,开展对流层电磁波理论应用研究,收获系列重大成果,开创了我国瞬态电磁场研究事业。1981年,黄先生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还是首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先生培养青年教师也十分严格,要求课前做充分的教案准备,授课语言规范,板书清晰工整、布局合理,且尽可能脱稿讲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1982年,古稀之年的黄先生消化道严重出血,他开始频繁入院接受治疗,但即使在住院期间,他也常常开列书单、手不释卷。“不服老,要学习到老、钻研到老”是黄先生孜孜以求、一生执着于学术研究的坚定信念,也是这位新中国无线电教育领域“一代宗师”治学一生的生动写照。1986年,黄席椿病逝于西安,终年74岁。黄先生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汇入西迁洪流、融入祖国建设发展之中,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他缔造了黄家“扎根西部、心系学生”的家风,也和众多西迁人一起铸就了永放光芒的西迁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的弟弟黄席棠也是著名物理学家,在电磁学方面颇有造诣。1936年毕业于交大物理系,后赴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师从物理学诺奖得主尼尔斯·玻尔,研究地球物理和理论物理,1941年获数理博士,后回国执教。1943年,正值交通大学重庆本部办学举步维艰之际,黄席棠先生重回母校执教,主讲四大力学,同时担任电讯研究所教授。抗战结束后沪渝两校合并,1948年出任物理系主任、代理理学院院长。1952年受命支援厦门大学物理学建设,离开交大。黄席棠先生思想进步,关爱学生,学识渊博,师生赞其“四大力学,了然于胸”;授课富有激情,幽默风趣,“讲到某一现象如芭蕾舞时,就比划着在台上转了一圈”。黄席棠先生前后执教交大10年,为交大物理学优良教学传统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熊淑媺:用心教书 仁而爱人

黄上恒的母亲熊淑媺1917年出生于北京,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分别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和沪江大学外国语文系。自1942年起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预科、上海晋元中学和西安交大附中,并于1974年从西安交大附中光荣退休。从教28年,她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也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1942年至1946年,熊淑媺克服艰苦的生活教学条件,在四川宜宾李庄同济大学预科教授英文和数学。1952年熊淑媺到上海晋元中学教授数学,承担了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诸门中学数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其间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心系学生,每日早出晚归,坚持每周家访,曾到泥泞的棚户区用两个钟头劝说学生家长不要因家庭困难而使孩子辍学。熊淑媺用自己充满爱意的行动收获了学生们的爱,1958年西迁时,晋元中学高58届一班的学生们集体到火车站为她送行,他们紧紧抱住熊淑媺,久久不肯松开。在熊淑媺八十寿辰时,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庄大蔚教授专门来信祝贺,回忆了自己中学时光并对班主任表示深深感激之情。到西安后,熊淑媺在西安交大附中任教导处主任,同时教授英语和数学。她总说,“只有好(hào)为人师,才能好(hǎo)为人师”,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无论在李庄、上海还是西安,她始终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997年熊淑媺因病逝世,终年80岁。

黄上恒:传承师道家风 诲人孜孜不倦

出生在教师知识分子家庭的黄上恒,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小便对教师这个职业怀着浓浓的敬意,在人生轨迹的选择中也深受“扎根西部、心系学生”的家风的影响。青年黄上恒曾在陕西宝鸡晁峪插队,当时的晁峪是个荒凉而偏僻的地方,但黄上恒对知识的渴求却并未因艰苦的生活环境而减少半分。在知青岁月中黄上恒坚持阅读,并拾起下乡前学到一半的解析几何,他深感缺乏老师指导时学习的困难,也更加意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与不可或缺。艰苦的努力没有白费,1977年,黄上恒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师资班,1982年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校任教。

他深耕三尺讲台主授力学,曾连续十三年被学生选为“最受欢迎的老师”。黄上恒承担过弹性力学、计算力学、张量分析、板壳力学和科技英语写作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弹性力学是最难听懂和最枯燥的课,却也是黄上恒讲得最好的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每节课到课率几乎是100%,还吸引了许多外专业的学生来听课,教室里常常“爆满”,他也因此被学生们笑称为弹性力学的“皇上”。

高人气来自于黄上恒对教学的严肃认真和对青年学生的循循善诱,他注重理工科教师在人文修养上的培养,课堂上他常能引经据典或是列举中英文名谚名句来调动课堂氛围。教育上的成功离不开家风的熏陶,黄上恒教书育人的理念深受父亲母亲的影响。2009年,在黄上恒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上,听课的学生挤满了教室,而此后几日许多学生在网站、BBS、贴吧等地留言,表示对黄老师的喜爱与尊敬之情。

黄上恒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教师生涯之中,作为西迁后人,他扎根西部,将汗水与才华挥洒在交大的土地上,获得了学生及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他合作出版《弹性力学》《工程应用弹性力学》教材2本,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他退而不休继续担任学校教学质量督导专家,为毕生所爱的事业和热爱的学校奉献力量。

奚耕思:改革创新 硕果累累

黄上恒的妻子奚耕思是一名生物学改革创新者,她不断钻研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的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回馈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奚耕思是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2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担任教师工作至今已有40年并一直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她在这个岗位上始终保持认真、踏实、勤奋和努力的工作态度,多年来她在结合生物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尤其是在新课程建设、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奚耕思在新课程建设中成绩显著,她紧扣学校当时推行的提升在校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改革思路,结合已有生物学专业知识背景,先后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心身疾病预防与心理调节”和“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两门课程。奚耕思坚持对课程内容进行纵深研究,发表了诸多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技论文,并对课程进行网络立体化授课,展示出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多层次和立体化,扩大了知识辐射影响的作用,“心身疾病预防与心理调节”相关成果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课程也先后于2010年获评陕西省精品课程,2012年度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批建设选题/课程项目资助,2013年被授予“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及“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自2002年以来,奚耕思共主持1项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及3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出版1部教材,发表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论文10篇,2014年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16年获得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授牌。

1993年起,奚耕思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她对学生言传身教,所培养的硕士及博士多人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奚耕思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法得到了提升,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独立完成出版一本专著,参与三本专著的写作及出版。曾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及第三),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奚耕思自1993年以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除了在校园里积极探索,奚耕思还致力于将教学改革创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得教学改革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奚耕思曾担任两届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两届陕西省政协委员,一届陕西省政协常委,一届陕西省人大常委,两届九三学社陕西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她关注民生的需求,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在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期间奚耕思曾提交了三十余件提案,其中一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她本人曾被评为优秀提案人。在担任省人大代表期间奚耕思共提交八份建议。2015年奚耕思荣获了九三学社中央2014-2015年度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郭晨: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

黄上恒的儿媳郭晨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先后于2004年和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前往长安大学任职,其间曾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目前任长安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电磁探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是长安大学青年“长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地球物理建模与仿真、智能化数字岩芯分析、智能交通检测与探地雷达应用以及基于电磁方法的浅层无损检测。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来,郭晨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及重要国际会议中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

郭晨也是“西迁三代”,外公刘子玉教授是交通大学绝缘专业的奠基人之一,外婆俞察教授是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建院教师之一,中国第一代注册会计师。母亲刘建在8个月大时便随父母西迁来到西安,此后在西安长大,1976年下乡,1978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投身国家航天事业,奉献终身。

郭晨传承了“扎根西部,心系学生”的家风,秉持并发扬教书育人的理念,注重学生素质的培育与科学素养的养成。从教期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数十名,为国家信息建设事业输送青年人才。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学子以及西迁家庭的一分子,郭晨与西迁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2021年郭晨以西迁后代的身份登台央视,以演讲的形式将交大西迁的光辉历程娓娓道来,向全社会传播西迁精神。

黄上恒的儿子黄浩翔,自幼受到家庭熏陶,毕业后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曾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管理系,任实验课教师,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超600学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奖。2016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关系发展部,通过宣传校友、联络校友等工作,助力学校发展。离开了教学一线的黄浩翔,也在用自己的勤奋付出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份传承,一段佳话。三代书香飘满门,西迁庚续有传人。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黄上恒一家用实际行动讲述了一个教育知识分子家庭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故事,他们身体力行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大树西迁,扎根黄土,历经66载,仍郁郁葱葱,他们的家风吹动着一代代人的心弦,也将鼓舞着更多人成为西迁精神新传人。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