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石榴花,人们心头就浮起韩愈的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石榴花开的时间长,五月初开放,一直到现在,嫣红不退一分,姿态仍然向上。石榴花与许多花不同,它不但叶绿花更红,而且还能花果相见。植物大多先开花后结果,花果不相见。石榴一年开三次花结三轮果,花果免不了会在某个时间碰头,“枝间时见子初成”。花繁、子多、汁丰的石榴自然惹人喜爱。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送子观音面前摆放的供品,离不开苹果和石榴。苹果寓指“平平安安“,石榴寓指“多子多孙”。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基本依靠人力的背景条件下,“多子多孙”意味着生存发展,对“多子多孙”的向往根深蒂固。

石榴原产于伊朗,就是古安息国,也称安石榴,当年由出使西域的张骞从安息国带回,首先在长安城试种,继而遍布全国,到了唐代,已经在中原大地深深扎下了根。从此,石榴就深受人们追捧,文人墨客写词颂文争相传诵。潘安曾写《安石榴赋》,内有“似长离之栖邓林,若珊瑚之映绿水”一句,后来被唐朝大诗人李白巧妙用典夸赞石榴曰:“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杜牧也有一首写山石榴的诗:“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就连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写到榴花时,也十分动情:“窈窕安榴花,乃是西邻树。坠萼可怜人,风吹落幽户。”“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是王安石《咏石榴花》中的句子。

相较而言,白居易更胜一筹,他不光写,还喜欢亲自种植,实践理论一结合,文字更有张力,更有说服力,更显深情。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石榴花的喜欢,在《山石榴寄元九》如此表白:“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把石榴花褒扬为仙女和西施,而把芙蓉芍药贬为丑陋的嫫母。又在《喜山石榴花开(去年自庐山移来)》中继续夸耀,“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时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袴。但知烂熳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夸榴花坚贞烂漫,随性无惧,不怕桃李嫉妒。石榴花还真不谦虚,当得起白居易如此夸赞。夏天不独骄阳如火,也有风狂雨泼之时,石榴花艳而不娇,既能顶得住骄阳,也能抗得了风雨如注,一路盛开直到结出果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花开的过程,从含苞,到怒放,到结果,过程要历经多少风雨,阅尽几多芳华。

此时麦收正忙,金黄的麦田和火红的石榴花交相互映,成为独属于夏天的风景。

责任编辑: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