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融入我的血液里,它就是让我为之感动、在心灵深处永流传的经典。

我与《梁祝》结缘已有35年。1987年初夏,因为在高考中失利,我心情十分沮丧。饮恨考场,我去了乌江边一所朴素的校园,我把心爱的小提琴也带到了那所学校。在那些想歌想舞,而没歌没舞寂寞的日子里,我除了抒写一些诗文外,就常常独自一人到乌江岸边的石头上去拉琴。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我去涪陵市中区的一个邮局,看到了一盘由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磁带,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二话不说就买下了。从那以后,我认识了《梁祝》的曲作者,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知道了首演《梁祝》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以及仅用三天三夜就写出《梁祝》钢琴伴奏的钢琴演奏家巫漪丽老师。在我练习演奏的曲目中,《梁祝》中的《化蝶》成了我的首选,我因此与《梁祝》结下了深深地情缘。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记不清听过了多少次,也记不得拉过多少遍,但我记得每次听《梁祝》,都会感受到乐曲的悠扬与悲壮,恢宏与欢快;而每次拉琴就会更加投入,更加细腻,委婉铿锵。

我永远忘不了2018年2月16日的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我目睹了我国第一代钢琴大师——88岁的巫漪丽老师,用一生最经典的音符,演绎了中国最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终了,我心情还沉浸在柔美、深情的旋律中。

2019年金秋,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岁月留声”栏目,我了解了诞生在60年前,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内传世经典《梁祝》创作的感人故事和更多细节。作曲家何占豪用动人的旋律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传向世界,也让中国人第一次听懂了用西洋乐器演奏的音乐,他用西洋管弦乐器搭配中国民间戏曲表现手法,根据越剧的音调,改编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取名《梁祝》。

他本想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之作,但却经历了曲折。在那个全民皆兵、大炼钢铁(特殊的)的年代,作为三个备选之一的《梁祝》并不是主流题材,是仅用来“凑数”的。幸运的是作品得到了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圈点,是书记亲自在《梁祝》上打勾,才成为神来之笔,有幸入选向国庆10周年汇报演出。

然而对于当时只有管弦系一年级的学生何占豪来说,要独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实在是太困难了,必须要寻求作曲系的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何占豪找到了作曲系大四的陈钢同学,但是,陈钢要忙于毕业作品,他婉言拒绝了何占豪的请求。后几经周折,在陈钢的老师,副院长丁善德教授的帮助下才达成合作。

就这样,两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年轻人在不断探索碰撞中,完成了各自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合作。《梁祝》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是纯情年代的两个纯情的年轻人创作出纯情的作品。

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侨曾对作曲家陈钢说过,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该有多么的深远。

虽然,我年华已老,有好多年都不拉琴了,但这部家喻户晓的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永远是我心中的最爱,它将永远不老,永远年轻。

责任编辑: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