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黄寿成家庭事迹
作者:黄寿成
发布时间:2022-07-22 15:50:20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黄寿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及历史文献学研究学者。黄寿成家庭三代人,共有5位家庭成员从事历史学研究、一线教学工作,其家庭成员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神圣天职,几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一线,精于学术、敬业爱生、甘于奉献。其家学渊源深厚,研究成果丰硕,祖父辈、父辈为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以及中国历史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享有盛誉。
外祖父童书业(1908年—1968年),是二十世纪著名史学家、古史辨派的杰出代表,师从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他曾任光华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为山东大学历史系“八马同槽”的八大教授之一。其治学范围极广,除专于先秦史研究之外,还兼治中国史其他方向,其中包括古代地理、中国历史分期、古代东方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史、先秦诸子思想、中国绘画史、瓷器等方面,先后撰写了《春秋左传研究》、《春秋史》、《中国疆域沿革史略》、《先秦七子思想》、《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等专著14部、论文129篇,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童书业少时自学成才,因与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商榷,得到顾先生赏识,被聘为助手,从事学术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加入顾先生创办的禹贡学会,协助编辑出版《禹贡》杂志,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在抗战期间,他毅然离开地主家庭,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乡村从事中小学教育,颠沛流离,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来到上海,进入博物馆进行科研,同时在光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1949年8月,童书业从上海来到山东,应聘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学所研究员。在山东大学期间,历任历史系副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青岛市人民代表、山东省科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在为人、为师方面,他始终坚持“三严”精神;一、严格对待承诺。决不轻易承诺,一旦许下诺言务必兑现,决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或个别情况发生;二、严格的读书计划和时间观念。当天事当天做完,风雨无阻、日以继夜,决不允许拖延。无论是上课或开会绝对不会迟到早退。三、严格遵守上课时间,杜绝压堂现象。他上课即席发挥,但又逻辑缜密,有条不紊,铃响下课,严格守时。
童书业在治学和教学工作上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写历史文章,引经据典,务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认为“凡引用资料,必须注明资料出自何典,以此表明非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而且做学问必须务本务实,从熟读第一手的原始文献入手,博览精研,厚积薄发,以深根厚壅,求得枝繁叶茂。”他对“不愿下苦功夫或急于求成的人,热衷于抄袭转手资料,结果难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苟且行径十分深恶痛绝。他为了亲自找一条资料或对别人用过的资料坚持复核原书,往往不惜花费数日时光认真读书,或至千里之遥的北京等处查找。
童书业来山大之初,正是新中国诞生和山大历史系创建的双重喜庆时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开展政治活动和向科学进军,推行教学改革,创办文史哲刊物等,工作极为繁忙。他以忘我的劳动热情迎接了各项工作,且每项工作都是绝对按时而又以一流的成绩出色完成,领导与广大师生莫不有口同碑。以教学工作论,其为当时的历史、中文两系共开设过16门课程和两门讲座,开课门类之多和教学效果之好在全校首屈一指。以科研工作论,从1950年到1967年的17年时间,共完成专著9部,刊发论文24篇,总篇幅达200万言以上。当时,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所有教职工的一门必修课,在规定的政治学习之外,其还自觉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原著和相关的读物,达到能独立向学生开课的水平。时任山大华岗校长讲授社会发展史,其在医学院(后来分出去成为青岛医学院)的课程便是由童书业代讲,而且效果十分理想。因此,谈到山东大学在50年代的辉煌,尤其是山大历史系的创建和发展,其是当之无愧的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之一。
祖母程兰(1899—1956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常州师范学校。丧夫后,含辛茹苦教育抚养儿子黄永年,将其培养成史学名家。抗战胜利后长期任教于常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父亲黄永年(1925—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线任教50多年,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师从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顾颉刚先生、童书业先生,受业名门、学有渊源、学识广博、视野开阔、文献功力深厚,当世学界罕有其匹。其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就引起学界关注,受到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嘉许。除专于中国古代史外,其还兼及历史文献学、书法史等研究,在古籍版本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几十年来,潜心精研,著作等身,在历史学、中国古代文学和古文献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均有突出成果,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北朝隋唐史及唐代文学、古典诗词小说的著名研究专家,更在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古籍整理等领域内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古文献学学科的一代宗师。
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黄永年主要从事唐史研究,兼及古典诗词和小说。研究玄武门之变、武周政权及其影响、宦官与禁军、肃代朝政局、泾师之变、二王八司马事件、元和后期党争。其在90年代中后期又上溯北齐、北周及隋代,探讨这一时期的史事。在古典文学方面,则写过《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正义》、《长恨歌新解》等文章,并发现了仅存的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一张残页,使得中国古小说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点校了《西游证道书》并考知《西游记》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纠正了作者为吴承恩的旧说。他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术研究,注重解决历史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诸多研究成果以史料扎实、考证细密、见解精卓,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瞩目和推重,其学术论文多收在结集已出版的《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等著作中。尤其是凝聚其数十年心血研究中古史的力作《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以历史上北朝至中晚唐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事件和制度为重点,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以敏锐的历史洞察能力,全面深厚的文献功底,缜密娴熟的考据方法,不仅厘清了诸多千古疑案,大大扩展了对这一时期某些重大史实的深入认识,填补了北朝及隋唐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以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提出若干独具创见的新观点,代表着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史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一代史学大家的风范。
黄永年参与了古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建设,撰写了《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古文献学讲义》、《史部要籍概述》、《子部要籍概述》和《唐史史料学》等多部著作,享有很高声誉,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选作教材,为文献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积极从事古籍整理事业的实践,精心标点校勘《类编长安志》、《雍录》、《西游证道书》等多种古代典籍,均以质量精良而被视作权威版本。其对古代文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也十分尽力,主持完成国家教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二十四史全译》中的《旧唐书全译》与《新唐书全译》;并为《祖国丛书》撰写《旧唐书与新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承担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内《旧唐书》、《北齐书》、《周书》《颜氏家训》等六种的选译,成为该类读物具有典范性的佳作。这些著述已编为《黄永年文集》,共十六册,其中论文部分五册已于20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黄永年毕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在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时时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爱校如家,关心陕西师范大学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史学科的发展,为学校工作积极出谋献策,竭尽才智。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的创建人,黄永年为历史专业人才培养鞠躬尽瘁。自1979年起招收中国古代史隋唐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82年起又按教育部要求招收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得其亲传的及门弟子已近百人,有多人成为学术名家,为历史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母亲童教宁(1930—2016年),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50年毕业,分配至苏州市的清微小学任教,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后任教导主任。1952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其前身即东吴大学,今为苏州大学),1955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任教,1956年随交通大学迁校至西安,调入西安市第12中学,先后任历史、政治教师,在中小学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她对学生严格要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她辅导的学生有8名考入大学本科,此后的几年中还培养数十名学生考入大学。退休后,认真教育自己的孙女,培养后辈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教导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其孙女黄若琰于2004年以陕西省文科第3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黄寿成教授,1997年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和研究工作25年。曾多次被评为学院最受本科生欢迎教师,教学实习优秀带队教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
黄寿成治学态度严谨,精心历史学研究,2012年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科研项目“清王頌蔚批校本《隋经籍志考证》整理及研究”、2013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朝时期民族认同及区域文化研究”,并出版《〈隋经籍志考证〉及其王颂蔚批校研究》、《嬗变、趋同及比较》两部专著及《隋经籍志考证》古籍整理本。现主持2018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北朝时期区域文化研究”。此外,撰写刊发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北周政权是否实行九品中正制》、《北齐政权选官制度辨析》、《北周政权察举制度考释》、《论隋文帝并未施行科举制度》分别在《文史哲》、《厦门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主要观点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引,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曾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