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从教育桃李 薪火相传写芬芳
作者:杨玥
发布时间:2022-07-22 15:24:47 来源:西安石油大学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家中长辈用近70余年的传承演绎着“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奠定了我的成长基础,也诠释了爱与责任是教书育人之根本,敬业奉献是教育之初心,也侧面印证着家教、家风、家责的传承与实践。
祖辈——艰苦中传播着教育的薪火
外祖父周宪武,1938年生,中共党员,陕西潼关人。1959年毕业于陕西省机器制造学校(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学生辅导员、学生科长、校图书馆长、教学党总支书记、团委书记、校长助理、副校长,1984年曾提名人民代表候选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多年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心教育工作,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
外祖父在基层工作时,总是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像关心子女一样关心学生成长,为了便于工作,他长期和学生住在一起,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他,起早贪黑地为学生巡逻,做思想工作,学生生病了他端水守护,不管严寒酷暑,只要学生有困难,他总是设法帮助解决,以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大家,以他对学生诚挚地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不仅如此,还制定严格合理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从在校到毕业分配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工作、衣食住行等均有章可循。任校图书馆长时,带领全体成员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在学生阅览室推行了开架阅览,把有限的图书资源充实到阅览室,学生可以不办借阅手续,在阅览室自由阅览,主持发行了《教学科技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使图书馆面貌大变,深受学生欢迎,经常收到学生的表扬稿件。诸如此类的事迹还有很多,不管是基础的学生工作,还是升任领导的学校工作,外祖父都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学校做出贡献,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七十周年时被学院授于职业教育终身荣誉奖。
祖父杨昌言(1929-2003),江苏南京溧水县人,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前身)毕业。年轻时参加过南京江北地区的浦口土改运动,身为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还上过报纸,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只身来到陕西西安,一待就是一辈子,先后任教于西安市第一中学、西安市五十五中学,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教授过《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祖父将自己毕生的大爱奉献给了新中国教育事业,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在热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成了祖父的代名词,因为教授政治,离不开国家的发展与形势政策,他每天都要听广播中的新闻联播,家里有了电视后每天看电视里的新闻联播,从而结合自己的课程进行更新,父亲还听过祖父讲课,一堂课下来一黑板的板书,虽然和政治结合在一起,但在六、七十年代以政治为纲的环境下,祖父没有因为在课堂上讲错一句话而受到过批评,深受学生和领导的好评。
祖父博学多才、学识渊博,还有个随看随记的好习惯。家里的书架塞了满满一柜子书,黑格尔的《小逻辑》、《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教育学和教育史》《孙子兵法》等等应有尽有,有的书放不下只能插缝塞,每本看过的书上都有标注,感兴趣的内容会用笔记录在笔记本里,或者剪切报纸记录要闻,写过“杨家二十个家谱辈号”,和同事作诗互赠,现在拿出来品读还意犹未尽,例如1974年除夕同事作的《为老杨同志作》:“夫子墙高三千仞,无缘哪得一敲门;今来代友求方药,只为君家有神舟。”祖父1977年1月15日深夜回作《和(hè)老王同志作》:“夫子门首喜鹊吟,儿女佳期病友临。众友畅饮桂花酒,君醉忆昔求时珍。为友医病甘奔走,革命情谊似海深。而今以何表谢忱,忠诚教育不谋身。”值得一提的是,祖父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书法,我和堂哥年幼时都向祖父讨教过。
祖父爱生如子,尽职尽责地担任班主任工作,不管是在校的,还是毕业了的学生,都及时关心沟通,和学生关系非常好。那个年代需要家访,伯父与父亲较为年长,祖父带着年纪尚幼的叔父家访过很多学生,专门用一个笔记本记录着每位学生的家庭地址、家庭情况、生活状况,一发现问题就及时疏导学生思想。有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一直和七十岁的爷爷住在半坡村的窑洞里,爷爷眼睛已接近浑浊,家访中拉着祖父的手说:“我拉了一辈子煤车已经拉习惯了,不拉会生病,那样就没有工资养活孙子了。”祖父听罢,鼓励这个学生定要好好学习,改变生活,后期尽力在生活上帮助他,好在这个孩子刻苦自学日语,刚高中毕业,就已经可以在半坡博物馆用流利的日语和日本人对话。班里有个学生上课总是不听讲,是别的老师眼里的课堂捣蛋鬼,祖父了解后和他交心谈话,发现他喜欢看医书,为了让课堂秩序恢复正常,与他约法三章,互相尊重,互不干扰,麻烦就这么解决了。祖父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因与南方气候差异太大,一直患有支气管炎,每到秋冬季节就咳嗽的厉害,严重时连床都不能下,当时住在学校附近的自建村,来看他的学生一波接一波,大多数都是上山下乡插队的,给祖父讲着自己的故事。因祖父去世较早,家里搬迁,很多珍贵的笔记、手稿都遗失了,很是遗憾。
父辈——改革中耕耘着教育的沃土
因祖父和外祖父都从事教师行业,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也深深影响着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杨文杰,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西安师范专科学校(现西安文理学院前身)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从事过人事处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党务管理工作和离退休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主任科员、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处长等职位。从事教学工作期间,热爱学生,认真备课、勤思考、肯钻研,教学曾获得了西安文理学院思品课比赛二等奖;从事党务管理期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扎实工作、锐意创新,荣获了主管局西安市教育局党委颁发的先进党务工作者的称号;在从事学校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期间,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荣誉。家父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以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刻苦认真、坚持创新为目标,赢得了师生的尊重和厚爱。
母亲周冬丽,1962年生,1986年毕业于咸阳师范专科学校(现咸阳师范学院前身),毕业后在西安仪表厂子弟中学从事化学教学8年,1994年抽调至厂部从事材料分析工作,2006年从单位内退应聘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工作至今,在此期间从事过辅导员、学生处负责人,督导办和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等工作。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在中学任教期间,母亲工作认真负责,教育学生坚持“大爱”与“小爱”相结合,讲授知识坚持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曾经带的一个学生,天性好动,上课坐十来分钟就要前后左右的骚扰别人,谈过话,联系过班主任,都不起作用,母亲没有采取训斥的办法,而是用经常提问鼓励的方式帮他集中注意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立过课外活动小组——照片洗印组和化学兴趣组。教授学生配制显影液和定影液,自己动手洗印照片,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兴趣组,组织学生自制氢气发生器和简化版的氢氧混合爆鸣实验,既安全又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实验原理。在1988年的中考中,所教科目曾经取得高于莲湖区平均分15分的好成绩,名列学校各科之首。
大学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2006年,母亲来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担任辅导员,针对大一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主题班会:分别发一张同样的报纸,看哪组叠的最小,站的人最多,让学生领悟相互协作、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通过一些“小故事大道理”,将一些做人的道德原则渗透给学生;通过主题讲座“瞄准就业市场,合理安排大学生活”,让学生们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等等。2009年,母亲成为学生处负责人,肩上责任大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随之而变。每周组织辅导员学习一次,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探讨工作方法,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引导年轻辅导员怎样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怎样管理和服务学生。在教师发展中心时,开始是负责教师政治学习方面,经常找一些师德师风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公开课提供给全体专职教师供学习之用,后来为专职教师每个人建立了个人管理档案,编写了本部门制度汇编等。
母亲是个乐观低调的人,自称“一辈子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默默无为的奉献”,可我看到的却是毕业多年的学生,每年春节来看她,每到天气变化,总有人提醒她注意保暖添衣,让我感觉到她的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
吾辈——创新中厚植教育爱国的情怀
丈夫杨勇,1988年生,山西忻州人。201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后,任职于内蒙古轻化工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现翱华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应聘至西安航空学院从事教务工作至今。工作中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从教4年以来,获得校级优秀一次,处室优秀两次。虽然是家族中从教时间最短的,但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点都不亚于长辈,永远将阳光洒向别人,温暖他人。
杨玥,1990年生。从小在祖辈、父辈的耳濡目染下立志要成为教师,勤奋好学、乐于助人。2008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暑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同学,主动申请到汉中略阳县灾后重建的小学支教,用自己的知识教授村里的孩子们,受到了家长、孩子们的喜爱;2012年以优异成绩保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研;2015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有7个年头。父母在我初为人师时就用陶行知先生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鞭策我,提醒我时刻保持学习之心。上好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工作这些年,通过参加学校各级比赛来磨练讲课技能,2019年获得学校的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质量三等奖,学院的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除了上好课,还要不断反思如何用日益积累的专业知识丰富课堂、更新课堂,主持教育厅项目、校级教改项目一样不落;此外,还指导学生完成了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均有所斩获。
作为一名90后年轻的“老教师”,一直秉承着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教师”二字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家风传承。正如歌里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