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皓教育世家事迹材料
作者:董皓
发布时间:2022-07-22 15:08:50 来源:西安工业大学
董皓同志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2013年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西安工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一线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学科研业绩突出,师德表现良好。
董皓家族三代人中共有12人担任人民教师,其中中共党员8人。外祖父宋华先后在重庆市垫江一中、垫江二中、垫江六中共从教15年;母亲宋君娥先后在重庆市垫江一中、渭南市大荔中学共从教38年;家族里舅父、姨妈、姨父、表兄弟姐妹等多人均在教育事业一线工作。教学层次全面涵盖学前、义务、高中、职业、高等以及成人教育,所授课程含语、数、外、会计学以及机械设计、机械系统非线性及控制等理论及实践课程20余门次,培养各阶段学子近万人。
外祖父宋华: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扎根西南,甘于奉献。
外祖父宋华(1929-2021)生前总是开玩笑的说,“我们的家庭是党的一个支部,是一个团结的堡垒,是一个能教书育人的集体”。1949年5月,党和国家需要一批知识青年,正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的外祖父听到号召,中止学业,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麾下的二野西南服务团,进军大西南,解放川滇贵康。革命洪流大军一路南下跋涉,从上海至南京,进行了集中培训,听取了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曹狄秋等领导的讲话,树立了革命到底的决心,然后挥师武汉,再到四川,外祖父他们就落脚到川东的垫江县(今属重庆市)。在这里,剿匪征粮,镇压恶霸,建立地方政权。革命胜利后,外祖父听从党的安排,留在垫江县从事教育事业。
正当事业稳固之际,外祖父的老家陕西大荔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土改运动。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外祖父不忘初心,仍在努力工作,他把一个地处山沟的垫江第一中学搬到了垫江县城周边,干了一件轰动当地的实事,为后期这所中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57年3月,外祖父光荣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1962年到1980年,外祖父宋华回乡毫无怨言地干着生产队里最苦最累的活,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群众服务,为生产队解难,为社员种菜,赢得了群众的称赞。他曾说:“我本就是一名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战士,是党培养出来的,不管政治生态如何,我行的端走的正,党需要我做什么,要不讲任何条件的去做”。外祖父宋华作为一名有政治信仰、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共产党人,他的政治灵魂奠定了我们家族“忠孝勤俭、甘于奉献、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朴实家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同时,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开展。1980年,垫江县委组织部发来一纸公文,恢复了外祖父的党籍和公职。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垫江,担任了垫江县第六中学的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在他的主导下,成功地把该校从化工污染区搬出到五洞镇卧龙河畔,又干了一件深得民心的善事。之后,外祖父又担任了县政府职工教育办公室主任,按年龄他已到工作年限的尾声,然而他却还和当年那样在为垫江的人民努力工作。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恩党,感恩那个好时代。
1989年,外祖父在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送声中光荣离休。1992年回到陕西大荔故乡,情系教育事业的他积极投身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旋即参与了大荔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他深入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贡献余热,深受群众喜爱。
他始终坚守党的立场,拥护改革开放,执着教育事业,即使在耄耋之年的外祖父也因情系垫江,曾多次回到垫江县,关心并了解教育发展情况。他的心里始终向着党,党也始终没有忘记他这个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上级给外祖父送来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纪念章”。他把纪念章捧在手里,端详再三,感慨万分。他知道虽然他曾经获得过多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但是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是党对他这个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的最高褒奖!
在渭南市委组织部编印的《纪念建国70周年渭南市老干部文选》中登载了外祖父宋华先生的一首四言诗,题目是《祖国颂》,其词曰:
“改革开放,路线端正。发展经济,国力日增。百业并举,市场繁荣。商品充盈,首惠百姓。各项建设,热火朝天。城乡旧貌,焕然新颜。人民生活,告别贫穷。衣食无虑,歌舞升平。幼有学上,幸福成长。老有所依,天年颐养。物阜民丰,社会安宁。国泰民安,鸡犬不惊。匡正反腐,铲除贪官。政治清廉,明镜高悬。打虎拍蝇,为民除害,赢得人心,拍手称快。特色外交,互利共赢。大国小国,一律平等。互不侵犯,彼此尊重。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走特色路,筑中国梦。小康社会,指日建成。今日中国,可歌可颂。万民欢腾,普天同庆。展望未来,锦绣前程。做中国人,无上光荣!”。字里行间,洋溢着外祖父对新时期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路线的由衷赞美!
2021年,外祖父宋华因病故去,当盖上党旗的那一刻,一个党培养起来的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的九十二载风风雨雨和跌宕人生画上了圆满的符号,留下的是其“不讲任何条件,甘于奉献”的精神财富。
母亲宋君娥:平凡朴实的人民教师,从西南到西北,任教38年。
母亲宋君娥(1963年生人),自幼随外祖父到垫江生活,是一个平凡朴实的母亲,更是一个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她扎根郊县,从西南到西北,从垫江一中到大荔中学,从事教育事业38年,是我们家族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最久的成员。
1980年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迎来,母亲也享受到时代的“红利”,中专毕业的她才17岁就在重庆市垫江县第六中学任英语教师,这一干就是13年。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全国掀起了教育改革之风。当时英语教师是急缺的岗位,像母亲这样有经验的高中英语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重庆市多所高等院校都先后向母亲投来了橄榄枝,提出优厚的待遇,但是母亲都婉言拒绝了,因她情系家乡陕西大荔,希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建设做贡献。1994年回到了陕西大荔县,进入大荔中学任教,这一干又是25年。
母亲从来不争名利,总是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在群众中口碑极好。38年的任教生涯中,她干班主任工作就有16年。她每天都重复着头天晚上灯下备课、改作业到深夜,第二天起早上课的工作任务。1998年,大荔中学初中部搬迁至当时大荔县郊外,地处偏僻,办学条件艰苦,岗位紧缺,母亲又主动提出加入到初中部,她克服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兢兢业业在初中部干了5年。母亲常说“择一事要终一生,要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努力,踏实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是她一腔教育热情。
2018年1月份,中国爆发最强降雪,母亲因着急上课,天冷路滑不小心摔断了左腿,从此烙下病根。母亲在住院期间,一心想着课堂的学生,除了生活必需品,她还带了教材、教案、资料等,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备课。正是她的认真教学态度和默默奉献的作风,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赞扬和认可。在2005年及2008年分别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及“优秀教师”。母亲的每一天都在演绎着是如何“讲好每一节课”的平凡朴实的人民教师形象。
母亲很热爱学生,由于当时家就位于校内一处公房里,学生平时也经常来家里送作业本、问问题,偶尔天气恶劣时也会有留下来在家里吃饭,整个家里洋溢着书香气息、欢声笑语,感觉其乐融融。从固定电话到寻呼机,从手机再到现在的微信、视频,至今仍有近百位学生能同母亲保持着20多年不间断的联系。一个个学生的联系方式,仿佛一枚枚特殊的“军功章”,印证了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成就与自豪。
母亲教学过程中也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曾在2006年《陕西教育(教学)》期刊第1期上发表题为“高中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她认为高中英语新教材(人教版)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将理论教学和现实生活相关联,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每个英语教师必须下工夫吃透教材,不断丰富自己,以完成新教材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做一个适应于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母亲常说“三尺讲台对人有约束力,所以做教育要凭良心,这个行业虽然相对清贫,但要有信念,坚信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2019年,母亲光荣退休。她以38年的不懈坚持,书写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书写了一个平凡朴实人民教师的“工匠精神”,书写了我国1792.97万普通人民教师的真实缩影。
董皓:传承家风,为国育人,坚守教学科研初心。
董皓1985年出生在垫江县,1994年随母亲一同回到陕西大荔家乡。自幼受教育家庭的熏陶,同时也秉承对专业的热忱,2013年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西安工业大学任教。董皓认为当老师的幸福之处在于“既能把研究继续深入做下去,得到认可,并有突破,更能通过教授学生把自己对的所学继续传承下去。”董皓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后讲授过机械设计、机械非线性振动与控制、vibration and noise等课程,讲解丰富生动、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深受学生喜爱。在日常工作中,董皓与学生亦师亦友。他的学生刘志宇说道:“老师对于工作非常认真严谨,对自己要求很高。在其他方面,他更像是个大哥哥给予我们很多帮助。”
董皓和许多高校教师一样,早就习惯了日常工作往往到晚间十点多才结束的“节奏”,“996”早已成为了熟悉的生活模式。多年来,坚守科研初心、敢于创新,一直专注于从事机械传动学、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作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董皓非常重视研究生的严谨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培养,将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锻炼融于培养的各个环节。他常对学生说“创新是从坚持里迸发出来,绝不是从天而降的”。董皓共指导本科毕业设计80余人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0余名,年均教学工作量达650课时。多位研究生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培育的学子毕业后积极投身到国防军工等领域工作。
近五年,董皓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瓶颈,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装备发展部项目、国防科工局项目以及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专利40余件;并积极促进产学研融合,助推企业发展,将齿面啮合理论、齿面微观修形理论、空间有限元法等知识融入大型复杂轮系的建模和设计方法论中,并将科技成果同时应用于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在内的多家军工院所的国防装备中,提升了国防装备整机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寿命。为我国动力传输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董皓任教以来荣获2020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2021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度“西安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018年度“淮上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19年度“英国Brighton & Hove市优秀志愿者”称号、2017年度和2018年度“西安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年度“西安工业大学第七届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地市级及以上荣誉多项;并积极服务社会工作,现为西安市通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担任国内外多个期刊的审稿人,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2021年10月,董皓同志经西安工业大学校党委会议研究,聘任为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在工作中始终抱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荣誉感,认真履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学位点评估、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科研项目论证、走访企业、招生就业宣传、保密工作建设、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还会继续传承家风,奋斗在教育事业工作一线。
三代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数十年如一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默默付出,用教书和育人,在三尺讲台上种桃种李种春风。荣誉和责任的背后都离不开“忠孝勤俭、甘于奉献、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朴实家风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