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更为确切地说是一个高等教育世家。我的姥爷曹世龙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前一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他20世纪50年代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交流访问,那时也曾有机会留美工作,但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事业更需要高层次人才,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婉拒美国高校留校工作的邀请回到了祖国的大西北,将他的全副精力和才华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由于姥爷在我未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种种原因导致家中未能留下他老人家的任何照片,因此姥爷在我的头脑中的印象始终是模糊的。但是,从我的舅爷和母亲的言谈话语中,我却能始终感受到姥爷执着事业、热爱学术的巨大精神魅力,尤其是他老人家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办刊的经历,对我后来走上学术研究之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我的舅爷樊光鼎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学专业,后长期从事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陕西工商学院、陕西经贸学院院长。作为经济学专业的资深教授,他多次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承担并主持完成原国家体改委“六五”重点课题,创新性地论述了股份制的优越性及其经营方式的特征,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广受好评。由于我出生和成长在兰州,身在西安的舅爷在我进入大学之前对我的影响有限,但是自2000年9月我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开始本科阶段学习后,尤其是2004年毕业留校工作后,舅爷对我的感染和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如果说我的姥爷是一位纯粹的学者的话,我的舅爷则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之间,且在每一项工作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舅爷的身上,我学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认识到应该通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和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和水平,将自身的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有机地予以结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加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完成一名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

我的母亲曹佳坞教授曾是蜚声海内外的舞剧《丝路花雨》中小英娘一角的扮演者。她长期在甘肃省歌舞团工作,后调入甘肃省文化厅从事儿童舞蹈的编导和创作工作。与我的姥爷和舅爷不同的是,母亲并非是科班出身,但在辛勤的工作之余,她从未放弃文化学习并努力提升自己。在我出生后不久,母亲即进入西北师范大学接受大学文化课程学习。从一名舞蹈演员完成到一名舞蹈编导的转换,其奋进道路上的艰辛不必多言,加之还要承担照料家庭和孩子的重担,母亲从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凭借着天赋、后天的努力和她不懈的追求,母亲作为舞蹈导演参与创编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演出《黄河潮》,实现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在我进入大学开始本科学习时,母亲又开始了她从一名舞蹈编导到大学教授的转换。在西北师范大学组建音乐舞蹈学院时,母亲调入西北师大从事舞蹈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为了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为了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已届五十岁的母亲每天工作均超过十个小时。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她编导的《摇酥油的木拉》于2004年获得第五届全国少儿艺术电视大赛金奖,并晋升成为甘肃省首位舞蹈学专业教授。从母亲的身上,我学到的是永远不言放弃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

我自2004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在西北政法学院法学二系教务办公室工作。那时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学管理干部。在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不放松业务学习。因为从我的姥爷、舅爷的身上,我传承的是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痴迷。在本科毕业后我也曾有去检察院和纪委工作的选择,但我选择留校就是因为有一种深深的高等教育情节。为此,我努力学习认真备考,终于在2005年考入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在读期间我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获得信利奖学金资助。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也让我对成为一名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愿望更加热烈和迫切。200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经过个人申请和学院党政联席会同意,我于2008年底转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进入教研室后,我努力完成一名教学管理干部到教师身份的转换。那时的教研室主任对我说,“能不能够站的下来讲台要靠你自己的能力。”从最初上讲台连珠炮式的快语速讲授到教态的大方、自如,从最初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您讲课慢一点好吗?我都得用录音笔录下来”,到学生发给我的短信上说,“老师,您的课是我上过课的大学老师中最棒的!”每每看到于此我都会情不自禁掉下眼泪,不是为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多少努力,而是为了我所从事的这一份事业能够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和肯定感到由衷的高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每每有学生发给我好评的信息,我都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越学越知道自己的不足,硕士学位已经远远不能支撑我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的学术底蕴,为此,在从事教学工作不久,我就又投入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备考工作中。那时我的女儿还小,只好将她托付给我的母亲照料,在她从一名呱呱坠地的婴儿逐渐成长成一个少年的年华中,作为一个父亲的我是不称职的,因为我没有陪伴在她的身边,每每念及于此,我的心中始终抱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感。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终于如愿在201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作为跨专业攻读学位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不待言,宿舍后院的缅栀树下、大沙河边都留下过我辗转徘徊的足迹。交叉学科、学科交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拿到理学博士,将环境问题与法学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常常让我夜不能寐。每个月两次与导师对选题和论文撰写的沟通,无数个在图书馆熬过的夜晚,往返于北大与西安两地之间的旅途劳顿,我知道,我所有的辛苦努力都不会白费!我也知道,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学术之路,就有数不清的艰辛需要自己承受。在导师邱国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顺利通过了答辩。从2011年9月到2017年1月,在北大度过的这五年半的时间虽然可以用痛苦形容,但也是我个人成长最快的时期。正所谓“五载北大人,一世北大情”。从2011年进入北大攻读博士学位至今,我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9项,获得各级各类社科评奖13项(包括政府奖5项)。在2011年进入北大时我没有想到跨专业研究会给我带来这样丰厚的回报,我不仅在2014年顺利晋升副教授职称,2017年被学校学术委员会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而且凭借多年的积累,我于2019年10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认定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在学术研究同时,近年来我也受舅爷影响,主动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和实践加以有机结合。2015年11月受陕鼓集团邀请赴西安市临潼区污水处理PPP项目就项目运营进行交流访问。2017年暑期受青海省科技厅邀请赴青海省西宁市第一、第三污水处理项目以及青海省海东市污水处理PPP项目,就项目运营问题进行交流研讨。2018年暑期受桑德水务集团邀请先后赴北京市肖家河污水处理PPP项目、山东省烟台市南郊污水处理PPP项目、广东省清远市佛冈污水处理PPP项目就污水处理PPP项目运营问题进行交流研讨。2019年7月受中国水环境集团邀请赴上海南翔嘉定污水处理PPP项目,与财政部PPP项目中心官员和专家一道就地埋式污水处理PPP项目运营问题进行交流研讨。2019年9月受北控水务集团邀请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项目现场,就地埋式扩容改造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论证。2018年7月、2019年10月先后两次受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邀请,作为专家参与鄠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改造及扩建的项目论证及评审,所提意见被鄠邑区人民政府采纳,鄠邑区污水处理PPP项目扩容改造及扩建顺利推进。在社会服务和实践中,我不仅发现了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而且以我所学服务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多污水处理厂和水务集团接待过我的工作人员都对我说:“薛老师,到我们单位调研的理工科老师和学生很多,法学专业来调研的你是第一人!”在学术研究、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我积极承担学院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我先后担任过经济法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经济法学院党委委员,作为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组秘书承担了博士研究生的开题、社会实践、答辩等多项工作。我从来没有将这些事务性工作与教师身份加以对立,始终认为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把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努力完成好组织上和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2021年6月,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由校长聘任我担任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职务,这既是组织对我多年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信任和锻炼,让我在管理岗位上为全院教职工更好地服务。为此,我也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党、不辜负组织、不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重托,辛勤工作、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出生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世家,不仅耳濡目染到了一名教师对于专业和学术的严谨和执着,更重要的是前辈们一直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只有将自身的成长时刻与党的领导和教育紧密结合,只有把自身的成长时刻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作出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的业绩。作为高等教育世家的一份子,我将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殷殷嘱托,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对得起党、国家和亲人对我的培养,继续把高等教育世家的良好家风发扬光大下去!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