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文风,三代执教,传承往圣继绝学

渭水古渡,沣水之畔,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时常看到王东副教授与学生畅谈古今中外的身影。这是王东老师执教的第5个年头,在这里王老师与学生们交流着思想,用自己海外4年的经历向学生们传授着前沿的理念。王东,2017年博士毕业于法国Aix-Marseille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毕业当年就以一腔热情回到家乡,传承家族的使命,为家乡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培育高等医学人才,在2018年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在王东老师的家族中,三代人里涌现了多位优秀教师。其外祖父殷克敬教授,更是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称号。2021年,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陕西省中医药突出贡献奖”。

王东的父亲王瑞辉教授从教38年,为国家培养了多名中医药人才,很多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不少学生已经成为了教授,副教授,继续为国家培养高等医学人才。因其突出的贡献在2018年被陕西省委组织部评为“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在2010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奖”,在200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和教育工会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

除此之外,王东老师家族中还有多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中其姑姑王彩虹,姑夫田义柯为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叔父王瑞刚为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

一家三代,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孜孜不断的追求,但都在为了知识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为了民族的复兴培育英才。

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党育才倾心血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这是殷克敬教授在临床医疗和带教工作中的座右铭,他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感动学生,至今他仍然以八十二岁的高龄亲自在临床一线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殷教授一直给医学生传授“救死扶伤乐奉献,敬佑生命淡名利”的理念,他不仅这样要求学生,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家庭困难患者,多次免收挂号费和针灸治疗费。年轻时曾到延安革命根据地贫困地区支援老区建设。退休后,经常参加医院组织的义诊活动,并经常到基层和边远县、镇义诊。虽然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门诊工作。真正弘扬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2019年被陕西省医师协会评为“德医双馨医师”。2008年和2011年陕西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立殷克敬工作室后,他更是热衷于人才培养,积极举办继续教育项目,每年开展一次省级或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每次参与人员200余人,2021年在疫情防控形势下,10月16日还开展了线上继续教育项目会议,80多岁高龄的殷教授在线上做了1个小时的学术报告,实时收看2万多人次,为基层培养了大批中医实用技术人才。在殷教授的精心培育下,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以杜元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峰(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西京医院教授),程小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陕西省三秦学者)为代表的优秀人才。

王瑞辉教授一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的职责,坚持“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关心爱护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意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办实事。在当针灸推拿系副主任期间,一位本科同学不小心被电扇打伤头部,当时正值“非典”时期,人人都躲着医院,而他却在这炎热的夏天坐在病床边整整守护了一夜,当这位同学醒来时,看着王老师疲惫的面容,这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感动地哭了,这位同学说,他当时甚至不敢相信,居然在“非典”那种形势下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彻夜守护病床,这件事在同学们和老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他在兼班主任期间,几乎每周都到学生宿舍和同学谈心,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以及生活困难,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对3位产生不愿学中医,愿学现代医学的学生,王瑞辉教授就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和自修,在他的指导下,这3位同学如愿考上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对一位迷恋网吧的山东籍男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王老师多次做思想工作都无效,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位学生,多次带领班干部在网吧找回这位同学,反复谈心,让班干部监督,最终挽救了这位学生,使他完成学业,毕业后考上了当地卫生部门的公务员。王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动态。

王瑞辉老师能够精益求精地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他每次给学生上课之前都要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仔细研究,唯恐有半点差错。给学生讲完每节课后,他总要认真总结,并且把在教学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讲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得到启发,从中受益。

他担任着领导职务期间,从不因为自己是领导,而给学生摆架子,也从不因为领导工作而耽误学生的课程,反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在办公室备课到很晚才休息。他对青年教师常说:给学生讲课不敢有半点马虎,因为老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由于中医针灸学科的特殊性,抽象概念占主导地位,难理解,学生学起来感到困惑,他就告诉学生读书要广博,要结合临床应用,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理解中医针灸的理论概念。他告诉学生在读古医籍时,既不要盲目的否认中医古典的记载,也不要全信古代的文献记载,要以临床事实验证中医的疗效,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他也正是运用这种学习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开发自己的科研思路,在授课时,及时补充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38年来,王瑞辉教授始终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也换来了桃李满天下的成绩,多名学生要么在三甲医院成为了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要么在大学成为了教授,继续传播着中医药文化。

王东副教授在其外祖父与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他从本科开始就广泛涉猎各种专业知识,到博士毕业已经掌握了化学(学士学位),材料化学(硕士学位),生物学(博士学位)等专业知识。王东老师深知予人一瓢须有一桶的道理,工作后也不断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2019年前往山东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学进行访学,培训。回到单位后,又多次通过义务讲座的形式讲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王东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十分勤勉,一丝不苟的指导学生。通过王老师呕心沥血的不断付出,所指导的研究生连续三届4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王东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在生活上更是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2018年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晚上十点钟按照班级规定由学生上报返校情况时发现一名女生未能按时返校,且电话无法打通。当夜大雪纷飞,路上行人十分稀少,等到夜里十一点仍未见到该女生后,王老师随即开始冒着凛冽的风雪在校园附近进行查找,深夜1点多时,通过联系其他班级与其当天一同游玩的学生后得知,该女生曾坐一个拉活的“黑车”返校。而该同游人员与女生分手是下午4点多的时候,随即失去联系。王老师在风雪中急切的寻找着学生,焦急的等待新的消息。凌晨2点,从另一名学生那里得知了黑车的车牌号后王老师立即前往派出所查询,得知该车车主在高陵区某村。然而因为条件所限,无法从警方那里得知车主电话号码。此时已经凌晨四点。无奈之下,王老师只得继续在学校附近寻找。正当王老师给车辆安装防滑链准备前往高陵区时,班长急切的告诉王老师该名女生目前在一个KTV里,因错过了宿舍楼门关闭的时间害怕楼管批评教育而躲在KTV里过夜,而手机又恰好没电。后来充上电才发现老师同学都在给他打电话。

还有一次,学生因不听从教育在校外小吃摊点吃了不干净的食品,半夜急性胃炎发作,王老师立即打车陪着这学生在医院里打吊瓶,从挂号、看病、取药、治疗,王老师跑前跑后,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这个学生。治疗之后,王老师又将学生送回宿舍,此时东方已经发白。

家风传承,责任担当,为国复兴永向前

王东老师一家三代,数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努力传承着家风,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外祖父殷克敬教授以八十二岁的高龄每周除过周日,其余时间仍然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培育学生。父亲王瑞辉教授自受聘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以来,一直努力不断地为单位培养多位优秀青年教师。姑姑姑父更是在农业领域为国家的农业技术贡献出了卓越的才智,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学历高水平农业人才。叔父王瑞刚副教授在西安邮电大学也是为我国的通讯安全奉献出了全部才智,指导出了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世界通讯企业的骨干力量。接过接力棒的第三代王东副教授,目前已经主持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多项,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前人的精神鼓励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