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红色 塑魂杏坛
作者:宫琳菁
发布时间:2022-07-22 12:46:42 来源:商洛学院
“百年红色筑梦之旅,四代杏坛塑魂之路”。我们家庭的“杏坛塑魂”之路始于我的曾祖父宫安富老先生,其后四代人连续耕耘于杏苑讲坛。几十年来,我们根植乡村基础教育、山区高等教育,接力奉献,默默地坚守与忠诚的担当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
从新中国建立前的第一代到今天的第四代,我们家庭以教师的身份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四代人接力奉献,长期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乡村教育、高等教育奉献着我们的力量。“教一代”曾祖父宫安富,私塾教书诗书继世;“教二代”祖父宫正升,百废待兴搞教育;“教三代”父亲宫三民,扎根乡村教育37年;“教四代”宫琳菁,面向新时代投身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此外,我的叔爷宫正律、姑奶宫秀莲、大姑宫雅云、小姑宫亚亮、弟媳张园园都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庭中的教师成员多次荣获部、省、市、县级的表彰,这既是对我们奉献于人民教育工作的认可,又是我们家庭引以为荣的成绩。现将我们家庭的教育情况序列如下:
“教一代”曾祖父宫安富(1900-1966),无党派人士。新中国成立前,我的曾祖父在户县灰渠头(现为玉蝉街道新兴村)私塾任教十余年。他在教书之余,遇到邻里乡亲婚丧嫁娶时,都会帮他们写门联对子、祭文等;平日里也会帮乡亲们写信、算账等,在村里颇有声望。同时,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时局动荡、物资极其匮乏的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将三名子女(宫正升、宫正律、宫秀莲)先后培养成新中国的第一代人民教师。我的曾祖父是我们家庭教育世家的开启者也奠基者。
“教二代”祖父宫正升(1926-2008),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陕西省立户县师范学校(1939年陕西省教育厅将陕西省立西安师范与女子师范合并,迁至户县化羊庙,同时改称陕西省立户县师范学校),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党的教育事业迫切需要他们这代人开启新中国教育伟业的征程。应时代和国家之需,他毕业后在八天河学校任教,以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升任教育主任;后在秦镇小学、娄敬庵学校、户师附小等学校担任校长;1960年代初,调任户县文教局;1966年调任原户县八中(校址南关初中)校长;1968—1977年在户县招待所工作,这时期祖父的情绪有些低落,他在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着急。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终于迎来了知识和教育的春天,祖父也迫不及待地回归到教育工作的一线,1978年他又出任户县一中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在户县一中工作期间,户县一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成绩和升学率几乎每年位居全县之首;同时还重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80年代初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评比中,户县一中荣获陕西省先进单位,祖父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陕西省的表彰大会。1984年祖父调任户县二中校长,1988年荣获陕西省教育厅与中国教育工会陕西省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从教30年”荣誉证书,于1989年完全退休。
退休回家后,祖父仍不忘初心,持续助力家乡教育事业。1996年,在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建校中,他凭借自己在村民中的德高威望,担任集资负责人,带头捐款,筹措资金,在户县玉蝉乡新兴村建成了15间两层教学楼,使新兴村小学集资建校得以顺利完成。他的这一举动也带动了周边其它村子集资建校的开展,基于此,2000年,祖父荣获户县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捐资兴学模范”匾额。2002年,他又荣获户县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荣誉证书。此外,祖父的弟弟宫正律,妹妹宫秀莲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教师,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直至退休。祖父的这一代教书人虽然当时的教学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勇于开拓,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教三代”父亲宫三民(1957-),中共党员,高级教师。1979年12月毕业于咸阳地区师范学校,1980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教于户县二中(1980.1-1983.6)、河头庵学校(1983.7-1986.8)、北斑初级中学(1986.9-1988.8)、玉蝉初级中学(1988.9-2017.10),承担中学物理教学工作。
我的父亲扎根基层,从事教育工作37年,一直坚持在乡村教育工作第一线。他潜心耕耘,关爱学生,将促进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质成长作为自己工作的责任。父亲在玉蝉初级中学所带2000级的班里有一名叫张晓辉的同学,该生聪明好动、浮躁不扎实、学习不求甚解,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很大,甚至常常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父亲对这名学生进行多方位重点关注,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经常疏导,进行平等的交流,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位同学慢慢地改变了,能自己约束自己,学习也能坐得住了,对知识也力求融会贯通,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从不可能考上高中变到考入自己心仪的高中,后又考入大学。张晓辉同学在考上大学后还专程拜访我的父亲,感谢父亲对他在中学时期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的教导、指引和帮助,他才能够顺利考上大学,受益终生!退休后,父亲遇到一位学生,已经认不出来了,这位同学告诉父亲说她是玉蝉初级中学2008级的朱珂宁,现任教于陕西省国防工业技术学院,这位同学说:“宫老师,我非常感谢您的教育及对知识的传授,使我的学习有很大的长进,我要像您一样用严谨、求实、奉献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听了学生感恩的话语,父亲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父亲勤勤恳恳工作,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在物理实验创新方面,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曾多次被户县县委县政府、户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师”、“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201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2004年5月荣获第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优秀奖(辅导张明同学荣获二等奖);2004年9月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授予“西安市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利用内能做功”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与陕西省中学物理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全省中学物理实验技能与创新评比交流大会上荣获二等奖,1995年“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仪”在西安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西安市第三届中学优秀自制教具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父亲曾在玉蝉初级中学退休教师座谈会上讲到:“我兢兢业业一辈子,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了37年,虽谈不上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多么卓越的贡献,但也确实是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回头看,我不后悔,也不遗憾,这一辈子过的很有意义。”在场的教师及学生代表无不为这位为乡村教育默默无闻奉献了一辈子的退休老教师恭谦、朴实无华的话语所感动、所动容。我的父亲可以说是无数乡村教师的缩影,是平凡岗位的不凡奉献者。
“教四代”宫琳菁(1987-),中共党员,讲师。2005年至2012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2009年6月获得日语学士学位,2012年6月获得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我因从小受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受到爷爷、父亲和姑姑们的言传身教,也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在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毅然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2012年7月起任教于商洛学院,现为人文学院教师,承担大学日语的教学工作。
钻研教学,教学至上。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基础日语》、《第二外语》、《公选日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我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以“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钻研教材,在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在研究中提升。同时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抓手,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课下与同学们积极主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圆满地完成了各个学年的教学任务。2020年10月我的孩子夜晚突发高烧,我和家人连夜送孩子去医院,等孩子在医院抽血做完检查、做完雾化、打完针回到家已经是清早6点多了,早上8点还有课,为了不耽搁给学生上课,我顾不上自己几乎一夜没有休息,顾不上生病的孩子,把孩子交给家人,只是回到家后趴在桌子上眯了一小会儿,随后匆匆忙忙洗了把脸就赶去教室给学生上课了。因为在我的心里“教学至上,课比天大”,学生的课不能耽搁。我曾荣获商洛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指导学生大创项目、“挑战杯”等课外竞赛项目,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校级二等奖,指导“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校级银奖等。
让科研在根植地方中开花结果。我在钻研教学的同时,潜心科研。我结合商洛地方文化特色,运用自己在外语专业的特长,将自己科研的方向和重心主要集中在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陈彦的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传播等方面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在更广阔地视域下把握贾平凹、陈彦作品的创作,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位作家作品在日本读者眼中所呈现的状态,从而有效推动贾、陈两位作家作品走向日本、走向世界,为中国文学独特的文学话语“走出去”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使之为更多的海外读者所接受。现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外语专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商洛学院科研项目(服务地方专项)、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项目、商洛学院教改项目、商洛学院根植地方项目等6项;主持商洛学院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疫情防控专项研究课题”项目、商洛学院科研项目、商洛学院教改项目等共5项;参与商洛文化与贾平凹研究中心项目2项;并发表论文多篇。
对待学生严爱相济,与学生亦师亦友。我自2019年担任人文学院英语1902班的班主任以来,除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以外,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抓学风班风,是一名严师。该班学生在学习上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异。该班刘乐乐获得外研社阅读省级二等奖;康佳妮、周玲两位获得外研社写作省级三等奖;还有20多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外研社阅读、写作、演讲优秀奖等;康佳妮、杨龙龙获得校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杨鸽获校街舞大赛一等奖,校主题晚会优秀表演者称号;杜晓梅、周宇航、曹锐获校主题晚会优秀工作者称号;曹锐获校捕捉校园风采摄影比赛三等奖;李堂煜、康佳妮获“文明大学生”称号等。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常抽时间与同学们谈心,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心理辅导。我在走访学生宿舍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学生。例如发现宿舍窗户经常紧闭,提醒学生经常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季节性传染病;发现学生被褥有霉味,提醒学生及时晾晒;提醒学生在冬季注意用电安全,做到人走灯关、电器关,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消除安全隐患等等。曾被评为商洛学院“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日志被评为“优秀工作日志”,2021年被评为商洛学院“优秀教师”。
尽管时代在变迁,我作为我们家庭的第四代教书人,对教育的热爱、执着和坚守的初心,从未随之改变。与此同时,我作为一名教师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入学校核酸检测志愿者先锋队,化身“大白”,下沉抗“疫”一线,协助核酸检测医护人员信息录入、测温、消毒、贴核酸试管条码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党员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三尺讲台丹心育桃李,四代园丁热血铸师魂”。我们的家庭已走过八十余年的“教书育人”之路,我们家庭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教育一线;“勤朴务实、耕读传家”的家风,是我们四代教育人孜孜实践和坚持的初心。与此同时,我正在开拓和实践着教学改革与科研的新探索、新尝试;我们常说,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我作为晚辈教书人,也正逐渐为我们的家庭注入“新”钙,并将在传承基础上持续坚守于党和人民的教育战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