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执着杏坛,牵手铸就师魂
作者:贺晓彤
发布时间:2022-07-22 11:47:25 来源: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传播学教师贺晓彤出身于教育世家,家族走出来六位教师,祖祖辈辈恪守读书济世、教书育人的使命。她深受父辈家风影响,坚守“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的人生信条,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无悔人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我的曾外祖母、外祖父、大姨、妈妈、姐姐都是教师!”说起自己的这个大家庭,贺晓彤喜悦而骄傲。因为对一家人来说,四代人执教于三尺讲台,是最平凡的选择,也是最光荣的选择。
外公自强不息 半工半读终圆教师梦
贺晓彤的外祖父郑俊卿,1943年出生在河北邢台的一个小乡村,自幼家境贫寒,九岁才开始上学。但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为一名旁听生,开始断断续续接受小学教育。从小郑俊卿就体会到教育资源的珍贵,从那时起,他就暗自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教师,为更多人传授知识。在母亲王芳华的鼓励下,郑俊卿的成绩很快跃居前列,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邯郸市第四中学,还是学校田径队队员。郑俊卿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到图书馆做义工,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初中毕业后到三矿井下作业工作,工作之余不忘学习,在河北省煤炭管理学院招生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中,随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35年的教学生涯,郑俊卿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关爱学生、团结同事、精心备课、注重辅导,所教学生成绩中考、高考在邯郸矿务局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荣获一等奖;辅导学生书画作品参加邯郸市艺术节展演多年被评为市一等奖,是一名家长认可、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在他的熏陶下,两个女儿,两个外孙女都走上了三尺讲台。因工作出色,全家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
母亲循循善诱 身体力行关爱学生
在这位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之下,贺晓彤的母亲郑彩娥在1989年,毫不犹豫的报考进入邯郸市教育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职于邯郸市农林路小学。在郑彩娥的眼里,教育是一种情怀,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更是一种坚守。从教三十三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教育一线,静心做教育,把自己的芳华年代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教过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了全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郑彩娥说:越是触摸到教育的核心,越感到教育的神圣,教育的神圣让我敬畏,因为它确实是塑造灵魂的职业,现在我还站在讲台上,我是幸福的,我很享受这种生命状态,因为当孩子们“因我而变得美好”时,我只能感叹:此生从教,足矣!
郑彩娥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班主任工作,潜心探索教育的真谛,使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特别是在转化差等生方面,一直在研究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
说到郑彩娥的学生,在她班里的学生各有各的的个性特点,郑彩娥老师说,“可爱”的学生老师都爱,爱那些不可爱的学生,才是真正地爱学生。
曾经班里有一位特殊的学生,从来是“目中无老师”,手里有玩不完的玩具,抽屉里有“没收”不完的漫画,第一次见他,戴着一幅深度的近视镜,坐在班级的最后一桌,脸上始终是睡不醒的表情,头发扎煞着,书包扔在课桌下,自己周围都是废纸。
郑彩娥老师先不找他谈话,先从每天的午写开始,要求学生午写结束后必须交书写作业,那个学生每次都写不完,有时就写一两行,写一会儿走神一会儿,郑彩娥老师每次走到他身边,都要提醒他,一提醒。写两个字,一转身,又不写了……有一次郑彩娥老师看他比平时写的字都多,郑彩娥老师要求班长:他写得很认真,让他写完,等他一会儿。这是他第一次交上完整的作业,尽管字写得歪歪扭扭。第二天郑彩娥老师发现午写时,他比平时认真多了,不但写完了,而且写得比以前有进步,抓住机会又表扬了他。但他的家庭作业还是很少“如约而至”,郑彩娥找来家长,家长一见老师,就哭,把自己的苦心说个没完。说完了,哭完了,郑彩娥说:孩子成这样,家长的教育方法还是有问题,你不了解孩子,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然后郑彩娥给家长讲了一些方法,最主要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看书,就要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孩子正确选择阅读书目。大道理不要讲太多,需要精心训练。郑彩娥跟家长约好,每天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字,训练写字速度,每天二十分钟,写完发给老师,郑彩娥亲自统计。过一段时间,郑彩娥在班里展示他的作业,因为孩子都有倦怠期,写一段时间就想放弃,郑彩娥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老师每天等待他作业的心情,让他看老师给他做的记录,并送给他老师亲手书写的书签。
孩子一点一点地在变化,不过郑彩娥知道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那坏习惯的改正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但郑彩娥愿意等,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慢慢等待。
期末考试临近了,那个孩子的训练一直坚持,每天发给郑彩娥的作业,她都及时回复评语,虽然从二十分钟到四十分钟,再到最后的八十分钟,他还是做不完整张卷子的内容。但在郑彩娥的眼里,“努力”比什么都重要。
他的作文开始写一行,在郑彩娥的引导下,能写五行了,郑彩娥欢欣鼓舞,真心地为他高兴。“孩子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孩子的努力下,在郑彩娥的教导下,在家长的配合下,那个孩子期末考试终于及格了。
在郑彩娥的班里,学经典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习惯。在四年级诵读《论语》的时候,班里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很多同学都用的是论语里的句子,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仅是论语里的句子,古诗古词里的好多名句都成了郑彩娥教育学生的“法宝”,当有孩子犯错的时候,郑彩娥教育学生:“吾日三省吾身……”;当孩子们不好好预习课文的时候,郑彩娥告诉他“凡事预则立”;当他们学习才艺的时候,郑彩娥告诉他“君子不器”…… 经典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郑彩娥在班里时常搞一些“诗词擂台赛”“历史故事大串讲”“诗词接龙”等等,孩子们在经典的熏陶中快乐地成长。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称为“成语典故之乡”,趁着中央台“经典咏流传”的东风。郑彩娥在班里举行了“邯郸成语咏流传”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经典熏陶了孩子们,孩子们在经典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凭借着对待每一位孩子视如己出的教学宗旨,2018年郑彩娥被授予“邯郸市师德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邯山区“十佳教师”、“骨干教师”,2021年被评为邯山区“最美妈妈”、“最美巾帼志愿者”,连续数年被区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郑彩娥说,虽然在教育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所谓的“另类孩子”,但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作为老师也学会了很多。“彼此给予美好的情感”成为了自己的精神财富。
自身积极探索 教研结合传承家风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贺晓彤讲述庄子《达生》篇里讲到一个叫梓庆的木匠“削木成镶”的故事,并告诉贺晓彤一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穿越三个阶段:忘名,忘利,忘我。在进入教师岗位的时候,贺晓彤就暗自把这句话变成了自己的目标,要以母亲为榜样,践行这一理念。
贺晓彤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她深知要让自己的课程在与自己年龄相差并不大的学生中获得好评,就必须严把课程质量关。作为《传播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刚进入教学岗位,就要面对新闻学、数字出版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进行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入学成绩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这无疑对贺晓彤是个挑战。在经过长时间摸索和调整之后,贺晓彤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授课框架和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前中后期采取与学生高互动、高共鸣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课程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课程讨论与理论应用。课前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偏好,合理安排学生课外学时,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课中以积极的状态把控课堂节奏,用热情和感染力带动课堂气氛,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灵活调整授课节奏,以学生视角引发学习兴趣,讲练结合,即时巩固,保证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弄懂弄透;课后对学生进行章节测试、课后作业辅导和组织小组讨论,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为90后高校教师,贺晓彤认为年轻教师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最大程度接近00后学生的兴趣点,用他们的视角引发学生对于传播现象和学科理论的讨论,在备课的时候,B站、抖音、微博是贺晓彤最大的课程资源库,她善于从学生关心的娱乐、社会等领域筛选教学材料,教学时能瞬间开启学生的课堂互动,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贺晓彤深知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尽管在科研领域,自己还是一个新手。于是在教学之余,贺晓彤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周末在家,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学术著作。贺晓彤说,做学术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创新,既要学习学术大咖的科研思路,更要结合自身情况,探究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贺晓彤决定以学情调研和教学反馈为主要抓手,持续推进课堂设计创新,优化课程资源,把解决教学难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科研指导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立足于自身教学经验,贺晓彤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情调研体系,先后主持立项了陕西省职教社课题《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情调研机制构建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等教育学情调研机制推进路径研究》,目前陕西省职教社课题已顺利结项,研究将进一步服务于学生核心素质提升的教学工作,对提高教学效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贺晓彤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最直接的理解。在她看来,不建立在以促进学生就业,推动职业技能提高的教学是无意义的。因此贺晓彤十分重视课程形式与学生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她常常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充分拓展传播学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形式。学术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有效结合一直是传播学课程设计的难点和重点,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贺晓彤运用自身资源,积极拓展行业师资,邀请西安广播电视台主编、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和字节跳动的从业者,为学生带来行业讲座,使学生能够反思当代传播所面临的的问题,进而想象未来传播领域或行业的趋势,具备传媒人才应有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拓展国外优秀资源,利用metel平台为学生带来更为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更为丰富的思考维度,此次尝试在2021年学科服务工作荣获“最佳课程共建团队奖”。贺晓彤还会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校外教学,面对广编的新生,贺晓彤特地将一节课别出新裁的设置在了西安电影制片厂,通过对带领学生回顾电影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技术的发展对于媒介的影响,这堂课,既回顾历史,又展望未来,不但让学生0距离接触了电影艺术,也对大学四年学习预期有了自己的计划。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创新,贺晓彤积极参与了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创新与实践专题培训会》的全程学习和研讨工作,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与方法;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是贺晓彤参加了全国高等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会》,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在专业领域,贺晓彤积极运用社会资源进行专业能力的拓展,参与由新传研读社举办的《传播学理论课程》,提升对理论的深度理解,了解传播学现今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研究课题,积极探索传播学在学界和业界的应用趋势和发展特点。
贺晓彤还被他的学生亲切地成为彤姐,除了承担教学工作之外,贺晓彤还担任学业导师,在课余时间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管理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这让刚进入高校工作的贺晓彤非常头疼,无法快速建立教师的威信,无法高效地管理班级这一度让贺晓彤陷入焦虑,在经过不断思考和尝试之后,贺晓彤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在学生管理方面既要精细化管理,又要放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贺晓彤把所有的学生档案都看了好几遍,她决定主动出击,先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她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尤其是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常常因为自备与迷茫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贺晓彤极力争取到学校的学生助理名额,同时利用资源联系企业为学生解决实习就业问题。把名额分给那些需要勤工俭学的学生,既在生活上帮助了他们,同时还能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
在这个过程中,贺晓彤发现了一大批拥有管理潜力的学生,通过积极引导,让他们成为了班干部,在班干部和贺晓彤共同努力下,班级事务变得井井有条,所有学生都在这样的开朗、高效、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受益。
四代人初心不改,代代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一生的诲人不倦诠释了“忘名,忘利,忘我”的教育师魂。贺晓彤说,“我们家的历史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历史,我会沿着长辈们的足迹,把成为一个好老师当作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