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不仅是技能更是精神
作者:胡蓉
发布时间:2022-07-22 10:49:48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胡蓉,1991年在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咸阳纺织工业学校,一直从教至今。
小时候,她生长在一个充斥着南腔北调的大院里,印象中小伙伴的父母总是“蹲点”、加班……孩子们都在幼儿园里全托,星期天不是由这家管,就是在那家住,好不快乐!长大了,上学了,她才逐渐稳定下来,也了解到这个院子里的大人,来自全国各个地方。
经历时代变迁的人民教师
她的母亲,钱素绚,来自浙江嵊州竹溪。由于外公的影响,她并不象旧时农村女孩子在家做女红,而是跟着哥哥上学读书。哥哥后来考取了英国留学生,而她在1950年初中毕业时参加了志愿军赴朝参战。1954年返回祖国后,于1956年由山东考取了当时的西北农学院,后留校,研究经济作物。1975年后,因为女儿上学原故,开始从事《陕西农业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
说到外公钱澄镜,由于上过私塾中过举。1949年5月,随着上海的解放,他依然响应新中国号召,自愿还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开始在村里祠堂里与同事一起创办服务乡里的乡村学校。
竹溪,位于嵊州市西部山区是浙江省首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深山古村,以盛产竹子并有清溪为名,周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解放初期,村内道路崎岖,村子通往外界基本依靠步行。因此乡村学校所有的教具、书本都是靠教员们步行两三个小时从县里自行带上山。虽说是在浙江,但山里的冬天依然很冷,在四处透风的教室里没有火炉,上课时教员们只好不停地来回踱着。
随着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他们成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量的新中国建设者。
扎根大西北一生玉米情
她的父亲,胡必德,来自湖南祁东的农村,1956年,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后留校,在当时的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工作。
1956年,正值农业合作化高潮,她的父母以及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汇集到杨凌。生活在农村的他们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也知道农业发展的迫切性和关键性。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他们了解只有把粮食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生产粮食、种植粮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时玉米种质资源贫乏、育种技术落后,当胡必德看到玉米种质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时,于是他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留在了陕西,立志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
在职期间,胡必德先后担任陕西省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一边忙政务,一边钻到地里搞科研,还要抽空为研究生上课、指导他们完成课题研究,他经常顾不上吃饭,“5+2”“白+黑”潜心于玉米育种及农科人才培养之中。
潜心研究,天道酬勤。他先后荣获8项重大成果,其中武105玉米品种和陕单1号玉米品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武106玉米品种和陕单7号玉米品种的选育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参与编写“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图册”等7本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1996年,他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开始了“胡必德式”的老年生活。每天早上七点打出租来到实验田,中午在工人家借宿吃饭,一直到晚上天黑再坐公交车回家。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满头白发,皮肤黝黑,身穿白大褂,双脚套着化肥袋,口袋里被玉米套袋、笔记本塞得鼓鼓的“怪老农”每天在玉米地里泡着、乐和着。如今已年近九旬,他依然是只要钻进玉米丛中,就如鱼得水,自在乐和。
“这一生中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在玉米地里乘凉遮荫,看着玉米壮硕的身躯披着绿油油的外衣,孕育着颗颗饱满的玉米籽,打心底开心。”他总是这样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我还想继续干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了再说。”已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选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要8到12年,这条路上孤独、艰苦。“搞科研不能随大流,这条路如果我走不通,至少告诉后面的人不要再走了,这也算是我对科研事业的一点点贡献吧。”他是这样告诫自已学生,也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科研道路。
在这样的环境中,胡蓉长大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她只知道父亲获了很多奖,但在家里能见到父亲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只要在家,就被研究生们围着,谈着她听不懂的问题。在不多的与父亲的交谈中,她明白了人要自立、要自强,明白了什么是“公家人”,了解了奉献的意义。
潜心多钻研争做专业人
2010年,胡蓉转岗到服装工程学院开始从事服装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服装专业与其所学存在较大差异,此时她已年过不惑,为了使自己在服装专业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说错话,不出专业纰漏,她多方收集服装专业资料,通过听课、业余学习、参加教研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专业学习。从2010年到2016年里,她参与了省级重点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完成了该专业建设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汇总、归档及建设总结材料的撰写工作。参与了服装设计专业“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完成课题提炼、资料汇总及材料撰写工作。主持完成校级教研课题“服装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及多门服装营销类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任务。主持完成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课题“陕西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研究工作。
为了更专业化地完成这些项目,她做了大量资料收集、学习总结、材料研究、归纳提炼工作,使她由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服装专业教学活资料库,由于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被指定为服装设计专业带头人。
为了配合服装设计专业分方向培养的实施,她利用暑假不断深入企业,并通过走访就业学生、毕业生座谈等手段了解企业对服装各类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她着力进行目录外“服装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开发,完成了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课程体系开发、培养方案设计、服装营销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等,使该专业从无到有,成为了陕西境内多个服装销售企业的合作伙伴,并建立了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由于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被指定为服装设计专业及服装营销与管理专业带头人。
正是由于服装营销专业与企业良好的互动关系,该专业成为了我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作为专业带头人,胡蓉同志承担了该项目校企联系沟通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各类协议及文件的起草等大量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积极与以纯、热风等企业联系,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并就人才培养方案修定、校企课程衔接、企业考评标准引入与企业达成共识。促成了2016年7月第一批以纯现代学徒储备干部班顺利开班。在此基础上,于2017年在单独招生时,她主动与企业联系,保证了校企联合招生、招生招工一体化试点的高质量完成。通过她的努力将纺织服装贸易类现代学徒培养项目由“先招生、后招工”阶段,推向了“招生、招工一体化”阶段,同时还将企业教学内容前移至学生一进校,实现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她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校企双主体培养共承担;招生双参与方案共协商;教学双导师课程共建设”“三双三共”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思路,以及“以全程为控点,共施教育教学;以合作为基础,共同招收学员;以需求为导向,共商培养方案;以岗位为标准,共建课程体系;以项目为支撑,共担教学任务;以双创为抓手,共育双师团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四阶段五模块”以及“学校段、企业段”分段式增设企业课程等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教学成果《“三双三共”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三等奖,并成功推广至辽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展演作为服装类专业综合教学环节,是及其费神、费力的,需要新颖的策划、顺畅的沟通、强力的协调、快速的反应。从2010年到2019年,她每年都担任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演、迎新生服装表演节目的总策划,并负责服装选择、秀台设计、节目编排、表演背景制作、音乐编辑、灯光效果、解说词撰写,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她总是精益求精,一边一边地与设计师沟通、核对解说词、修改表演背景。特别是2016年10月2017届服装类专业毕业作品在咸阳国贸酒店顺利实施,极大地宣传了学校、宣传了专业,受到与会企业的广泛好评。
2016年-2019年,在她担任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实训中心主任期间,她从研究化学药品库内各试剂的安全使用与存放说明开始,根据标准及工作实际制定出详细的试剂使用、存放及处置办法,使化学品的存储更符合标准。同时她还针对实训中心工具杂乱、易丢失的现象,在化工实训中心实施5S工作法,要求:所有区域内不允许有实训以外的杂物出现,所有工具分类、整齐摆放,实习开始与结束工具归位、清点,使化工实训中心的实训环境大为改观。2017年,为了配合学院发展需求,她服从大局,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不到3个月负责完成了服装实训室搬迁的方案设计、施工及设备搬迁安装工作,保证了2017级新生的正常入学及新学期专业实训正常进行,使服装专业实训条件大为改善。
2019年,胡蓉同志退居二线到了校企合作处,但她仍然对学院建设保有极大的热情。2019年,学校开始“双高”建设,而其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项目由校企合作处承担,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她主动承担起了“双高”材料汇总、整理、案例撰写等多项工作,经常是寒、暑假不休,周六、周日加班。同时她还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动配合项目组完成教材编写、编辑、金课设计等工作。每每任务来了,她总会笑着说:“能在学院建设方面留下一点痕迹,说明我没有白来!”
甘做红烛芯 愿做持灯人
工作中,胡蓉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增强服务意识,尽可能让师生满意。周末、假期,只要是工作需要,也许可能只是为一名学生办理离校手续,她也总是随叫随到,不辞劳苦,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学管理直接服务于师生,工作特别琐碎,烦杂且政策性、时效性强,为了保证实现严谨、周密、高效的服务,她边学边干,总是要做大量的准备、预案工作:如政策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归档、数据分析、比较,对重点内容、重点数据还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此,她家书房的灯常常亮到了很晚。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她成为了服装工程学院教学方面的活字典、活档案。
作为一名老教师,她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工作。从2013年起,她担任王晶老师的指导教师,为了能使王晶老师尽快成长,她从教案、课程设计、PPT的制作等方案手把手地对其进行认真指导。2017年王晶老师带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她更是从项目梳理、提纲细节、材料组织、重点提炼等方面进行了悉心指导,最终该项目获陕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获咸阳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作为教师,她一直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她还注意以身立教,从待人接物、批改作业、尊重学生等细节处去打动他们。在课堂上,她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后,她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努力发掘他们的亮点,在亮点闪现时,更会由衷地赞扬他们、鼓励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在指导服装1401班刘攀同学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她多方查阅资料,积极与学生利用各种平台展开讨论、分析,其中面对面指导时长不下20余小时,每次电话交流时长也近1小时,更不用说微信、QQ,通过交流,使参赛选手明确了项目的任务、大赛的要点,并悉心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方面充实方案,参加学校答辩的稿子是他们第五稿的内容。2016年暑假,她与刘攀同学一起,不惧酷暑,认真研究专家建议,完善项目策划书、路演PPT,最终该项目获省赛三等奖。同时她还能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在能力范围内及时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誓言。
她最欣赏北大法学院苏力教授在《走不出的风景》书中一段话:“我们会在这里长久守候。即使夜深了,也会给你留着灯,留着门——只是,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而且,我们相信,你是有出息的孩子!你们会是有出息的孩子!”她相信,将有更多有出息的孩子,从这所学院走出,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而她更愿意做一位默默的执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