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党博超,是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应用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我的家庭有三代人从事教育事业,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和我,我们一起见证了祖国的成长、发展、强大,父辈们呕心沥血献身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如今我承接职教薪火,继续耕耘,立志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尽绵薄之力。

扎根农村基础教育,安贫乐道激情燃烧


我的爷爷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是爷爷的精神世界却十分充实。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当时小学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公室不够用,爷爷认识一些木工和瓦工的朋友,就请朋友们帮忙,和同事们一起修起了两间简陋的办公室。教室的桌椅板凳坏了,爷爷就利用周末的时间一个人待在学校里维修。常听父亲说,学生放暑假了,爷爷独自留在学校修理桌椅门窗,暑期炎热,蝉鸣阵阵,他在脖子上挂着一个湿毛巾大汗淋淋修修补补,一定要在开学的时候,让孩子们都能坐上牢靠的桌椅凳子。为了改善教学效果,爷爷自制了很多教具,三角尺、圆规、各种立体模型,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简陋,但是爷爷借助这些自制的教具,为镇上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


爷爷是一个民办老师,白天在学校上课,放学后和周末在田间务农。他的收入由务农工分和3—6元的工资构成,生活清苦,但是爷爷在奖励学生的时候他却分外大方。当时学生辍学或者不来上课的情况很常见,上课时间经常有学生在农田里帮家里干活,爷爷一家一家跑努力做家长工作,还用微薄的收入买来铅笔、本子鼓励学生坚持读书。有时候遇到学生不来上课的时候,他还要去田间地头家长做思想工作,再苦再累也要敦促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上课,爷爷带过的班级经常是全体学生升入初中。爷爷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他教过的学生都十分用工,有一个学生买不起本子,就把捡来的塑料纸用针缝在一起,验算完公式之后洗一遍,然后接着用,这名学生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大学的教授。在爷爷教导下,还有许多这样的农村孩子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走出了农村、改变了命运。

爷爷始终坚持教学与育人并重。放学后他经常会带领学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夏天炎炎烈日的时候,是田野最繁忙的时候,那正是爷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我对爷爷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爷爷干起农活的时候,那种活不干完不停歇的劲头,他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就是在和爷爷并肩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了辛苦,也收获了充实。在田间地头的劳动,爷爷和学生们就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他给学生讲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先辈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他最喜欢讲的就是毛主席带领穷苦人民一步步建立新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每次讲起来的时候爷爷都是心潮澎湃,我们常常被他对祖国,对人民,对那段历史的热情所感动。那个年代,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但是听着这些故事,学生们就忘记了酷暑的炎热与寒冬的阴冷,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了解祖国建设的不易,培养热爱学习的热情。

党养田与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左二)

辗转半生初心不改,教书育人耕耘不辍

我的父亲,党创新,1966年生,1989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分配至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矿中学,参加工作。1989年7月到1994年7月,在桑树坪矿中学工作了5年。

从西安坐火车到韩城,从韩城坐汽车到学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伸向了山区的深处,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桑树坪矿中学。艰苦的条件,没有让他畏惧消沉,反而使他积极向上的心变得更沉着坚定。抱定着搞好工作,干出成绩的决心,开学后,当时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他带班、代课,勤奋努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主动听老教师的课,请教教法。老教师来听课,他主动问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他主动和学生交流,学生有问题都喜欢向他请教。山区学校,住校生比较多,学生有困难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都喜欢向他吐露心事,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担任班主任,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深受学生的信赖。多年后还有好多学生时常和他联系,与他探讨人生的重大决策,听从他的建议。他的课受学生欢迎,受同事赞赏,在学校90年的“创造杯”授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是学校里年轻教师的代表,先后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4年8月,我的父亲调动至渭南市重工局技工学校工作,步入了职业教育领域。1994年8月到2000年8月在重工局技工学校工作了6年。面对新的单位、新的学生,他继续保持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不怕困难,不怕辛苦,和同事们团结协作,探索前进。一方面搞好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学生技能,他和实训教师一起制定工作任务表,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明确,对每一项技术技能指标认真把关,对每个学生针对性地精心指导,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上,他以校为家,从不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只要学生有需要就立即投入工作。为了处理学生的矛盾,说服教育学生,联系走访家长,他常常工作到深夜,费尽心力。1999年左右,学校发展遇到了瓶颈,重工技校是企业办学,自负盈亏,教师工资困难。这个时候有教师离开了学校,也有朋友叫他到经济发达的南方去工作。但是他坚定地说,我要把课上好,把在校的学生管好,站好最后一班岗,即便生活艰难,依旧不改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

2000年8月渭南市重工局技工学校并入渭南技师学院(原渭南地区技工学校),至今已在渭南技师学院工作了22年,在工作中历练成为一个有经验的职业院校教师。父亲以工作认真负责著称,哪里需要哪里去,勇挑重担,能挑重担。在渭南技师学院,他先后在学院的学生处、高教处、电信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工作。在各个岗位上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受好评。2001年学校成立高教处,他兼任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带普通物理课程受到学生全优的评议,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成绩突出。2013年调到了学院机电工程系,负责系上的教学管理工作。担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组副组长,带领专业团队进行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示范校建设,首先要提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加强实训条件建设。为了达到建设要求,他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经历两年的艰辛努力,通过了教育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验收,参与建设国家级中职示范校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党创新授课照片

放弃高薪投身职教,教育薪火代代相传

在入职学院以前,我任职于三星公司,从事与神经网络相关的研究工作,当时我已经通过了professional考试,同时还获得了技术专利,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优厚的薪酬。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从小耳濡目染,想到爷爷和父亲,特别是我的父亲在职业院校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给了我许多鼓励,我也很有信心,结合我三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一定能够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实现儿时的梦想。了解到高职教育重在实践技能培养特点和国家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同时身边也有许多很多农村的孩子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一名有用之才。我深受鼓舞,我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够把所学知识传授给更多学生,帮助这些孩子成长成才。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毅然辞去了三星电子研究所的技术工作,转而投身于高职教育。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决定,换工作意味着工资待遇明显下降,但是在我看来,教师职业才是我内心的向往,再加上家人的大力支持,我光荣成为了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业课教师。

从一个技术研究人员到一名老师,我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入职后我先后带过web前端设计、程序语言基础、linux自动化运维、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急切地想把企业里的工作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上课过程中直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加修改引入课堂,把公司工作习惯带入到了课堂,在学生接受和理解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请教了教研室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备课的时候尝试着把更多计算机中抽象的概念比作是学生时常能够接触到的东西,例如程序的执行流我会比喻成山里的流水小河,把软件中的函数比作是家里盖房用的一块块砖,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就像给远方朋友寄去的信件……这种朴实的教学语言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他们逐渐觉得计算机不再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慢慢地学生上课氛围也变得轻松起来了,我也更加享受这种贴近生活进行教学的感觉。现在的我就像家里父辈们一样,从事教育事业并乐在其中,投身在课堂教学、企业定岗实习指导等繁忙的工作中,立志在三尺讲台上书写青春华章,在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中挥洒汗水、成长发展。

党博超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照片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