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雯出生在一个三代人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家庭。她的祖父董锋先生出生在解放之前,成长在新中国的阳光下,阡东镇中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曾担任记工员,账目清楚,自身无暇,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1971年随着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再次踏上求学之路,以优异的成绩从乾县师范毕业,步入教育战线。从一名小学教师做起,先后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校长等职务,先后获得优秀个人、优秀集体等荣誉,为教育战线培养了许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为祖国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她的母亲王继萍,高中毕业后,招工进入王家学校担任教师,后兼任教研组长,至今教龄三十年年,她曾多次被评为获得“模范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等。

董雯从小受家庭教育氛围的熏陶,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高中时做志愿者时接触了特殊儿童,深感特殊儿童教育的薄弱,高考时报考了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并被录取。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学练教学技能,以备毕业后为特教事业的发展献上绵薄之力。

在董雯很小的时候,常听爷爷讲起乡村教师的故事。以前几个村子才有一个学校,学生上学不方便,家和学校离得很远,且再加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来上学,爷爷就挨家挨户去做家访,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不断的疏导、说服,坚持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是爷爷一贯坚持的原则。在担任便子村小学校长期间,面对设施简陋、到处漏雨的学校环境,爷爷多方筹措资金,维修房屋、引自来水、硬化操场、更换课桌椅。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匮乏,教育经费的短缺,所有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逐步改变了学校模样: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屋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孩子们更喜欢来学校了,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回忆起以前那些艰辛的岁月,再对比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爷爷感慨的说,“那个时候住土坯房、吃野菜,非常艰苦,收入也很低,开始的时候我一个月只有16块,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教育,我始终坚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乡村教师不多,我要一直做下去。”爷爷的一生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

上学后,董雯在妈妈的带领下经常去做志愿者,从捡垃圾到支教。妈妈时常教育她,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去福利院做志愿者活动中董雯接触到了很多特殊儿童,她为他们的遭遇心中惋惜,对他们的成长受到忽视感到痛心,于是高考志愿中毅然选择了特殊教育这个行业。

在爷爷和妈妈的影响下长大的董雯,在一线特殊教育岗位上已经度过了四个春夏秋冬。她深切感受到特殊教育是:极其平凡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崇高职业。作业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

董雯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影响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学生喜爱的人。

她的母亲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非常重视对学生们的爱党爱国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董雯深受母亲影响,她明白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一个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的心中播种下梦想的种子。在当下社会中,教师更应该坚定爱党爱国、坚定心中理想信念,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正如古人所言“贤希圣、士希贤”。

董雯时常对同事说,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工作的教师,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

是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担任教师的那一刻,董雯就明白,她将终身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每日早操时,她总是早早来到操场,站到队列跟学生一起做操,每一个动作都用心到位。在班级管理中带领学生打扫卫生,不怕脏不怕累,脏活累活抢着干,给孩子们树立良好榜样作用。在日常教育数学中,董雯重视一丝不苟,耐心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经常对孩子们说,在课堂上我是老师,咱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注意教育孩子养成热爱学习、求真务实、勤于好问的好习惯。

是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身为特殊教育的一名老师,董雯深知这些孩子及孩子背后家庭的不易。她在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不易,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生活的自信。特教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可能很微小,但是却对他们之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特教老师,董雯日常细心观察孩子,从孩子的偶然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中发现能力提升的现象,对孩子及时鼓励;当发现孩子习得一些不良行为,也能及时发现苗头,及时有力的干预。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陶冶孩子情操的重要方面,董雯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标语醒目;涂鸦墙给予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交流,拓展了孩子想象力;手工作品增加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孩子们的协作水平;学习园地解决了孩子们学习中很多的难点。班级的背景墙中给每个学生留了一块自由发挥的地方,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孩子。

董雯认为,每个孩子无论性格或者能力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样,他们适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喜欢被表扬,被夸奖之后会努力的表现自己,但有些孩子却需要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才能成长。在担任班主任期间,董老师既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姐姐,有时也会是严厉的董老师,但是不管哪一面,都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一面。凡是董老师安排的任务,孩子们都积极的去完成,班里的孩子团结向上、学习成绩都蒸蒸日上。

董雯经常说,在特教学校里,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都感染着、激励着我,我爱这里的孩子们,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会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生活技能,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不断学习,勤耕不辍。

对教师而言,文化的底蕴、教育的理念、艺术的技法都是不可或缺的素养。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董雯从学习入手。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阅览室各种各样的期刊、各个知识门类的讲座,都成了她吸收知识的平台,借阅了一摞又一摞书籍,做了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自修了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等多门课程,阅读笔记及心得多达几百篇,获得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她努力丰富自己的阅读,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拥有高远的认知和健全的人格。坚持不懈的学习与阅读,使她不断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大气、睿智、平和的教师气息,增加了教学的吸引力。

工作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董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以愉快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注重讲练结合。坚持在实地及网络上参加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董雯说: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我只是一名普通特教老师,作为教育世家中的第三代,我要以祖辈父辈为榜样,始终秉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