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育人使命
作者:何婉
发布时间:2022-07-20 11:00:30 来源:城固县九年制学校
何婉,女,1975年出生,一级教师,自1994年9月参加工作,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专注于小学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德育等方面均有丰富经验、独到见解和有效方法,所带历任班级学生品行端正、习惯良好、综合素质高,多年来成绩均列全县前茅,深得同仁、领导、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先后多次获评“优秀党员”、“县优秀教师”、“十佳模范标兵”、“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女教工”等荣誉称号。
图1上课剪影——同学们专注认真
何婉老师在班级管理和个人作风中深受其从事教育行业的数代家人影响,以下浅谈其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表现及家族传承。
一、在班级管理上非常有特色。
首先,何老师习惯于培养班级团体适当“自治”。同学们自己竞聘班干部、制定班规、制定个人及班级奋斗目标、自由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注重班级育人环境的建设。教室的窗台上、角落里处处摆放着葱葱郁郁的绿植,教室后面的墙上也满满张贴着“让梦想起航”之类的鼓励话语,两边的墙上同时设有《奋斗目标栏》、《班级牛人榜》、《我爱我班》等专栏,这种种温馨的布置,与其称为一个班级,不如称其为一个温暖的家。
值得一提的是,何老师曾率先在自己班级设立图书角,用书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让这个简单的教室时时萦绕着书香气息。
图2课堂气氛——同学们积极活跃
作为班主任,她平日也非常注重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引导每个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长期照顾班级贫困户,帮助他们购买衣物、学习用品,并解决他们的午餐问题;还把经常遭遇家庭暴力的女孩接回家照顾;当叛逆学生和家长发生矛盾时,何老师不厌其烦多次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跟进服务,扭转了孩子心理。在沟通与鼓励中树立学生自信心,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下班后,她会额外花时间和精力在办公室帮助学困生,查缺补漏、讲解习题,激起学习欲望、养成良好习惯,一学期下来学困生成绩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以前有些厌学情绪或者是自卑心理的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
何婉老师还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自己从而获得成长感悟。在过去的数个学年中,何老师所在班级团结一心,收获满满:在2020年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精心准备的演出获得了师生们的赞叹,并赢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2021年5月校园艺术节舞蹈《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获得一等奖,合唱《冲锋》获得二等奖,舞蹈《中国龙》获得三等奖;2021年7月班级节目《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获得全县艺术节三等奖,并被推送参加省市级评选;所带学生力争上游,各个你追我赶,在2021年7月的期末考试中,五科成绩均获得年级前茅。
二、深受家庭教育氛围的熏陶
何婉老师来自于一个五代教师世家,从小受到祖父和父母的熏陶,良好的家风培养了其五代教师,厚德载物、认真做事、中庸做人。
其曾祖父何赞勋是清朝最后一批秀才,在那个还不怎么重视教育的年代里,他不仅刻苦读书,在考取功名后还毅然选择投身教育事业,以期富国强民,在原公镇庆山庙终身从事私塾教育,被学子们亲切的称为称“大先生”。他的故事,是引领何老师踏入教育事业的第一盏灯。
大祖父何建清,解放初期,在教育资源极匮乏的条件下,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奋进,曾任升木小学(现在杜阳初中)校长,是第一批中国现当代初等教育探索者中的一员。
祖父何荣清,在城固六中教授高中语文,作为一名无异议的高级教师,曾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参加省代表去北京开会。于一九九五年离世。
父亲何振兴,一九六三年在原公农中任教,系民办教师,尽管在民办岗位上,但作为一名教师,他拿不输任何同行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样广受称赞。
母亲薛棣和,一九六三年在原公农中任教,并担任学校负责人,她带领师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鼓励勤工俭学,通过三年努力,让学校从初具雏形成长到三个年级九个班、一百多名学生的完全中学。一九六五年,母亲被评为城固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时是县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并代表县上出席省第三届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省委省政府的奖励。后在城固二中任教,历年来担任班主任,直至2000年退休。
二叔何新华,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同时任副校长职务。在职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已退休。
大姑何振芳,从事小学教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现已退休。
小姑何华,城固二中优秀语文教师为了教育事业,不计名利,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现已退休。
女儿张艺文大学毕业后,2022年参加事业单位招聘到考入西安鄠邑区新区中学。
在人一生中,会有幸遇到很多影响、帮助或指引你成长的人。何婉老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数十年来,除了不同阶段同学、老师、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以及组织的培养。一直伴随她左右、引导她成长、教导她做人,身体力行地在政治道路上影响她的是她的老师也是她的母亲。
其母亲薛棣和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今年80周岁,是一个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是个普通的退休教师,但她也有不普通的一面,即使条件艰苦,她依然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老人、养育几个子女,毅然选择跟党走,并终生不渝;母亲的学校以县城为中心,南北片区迁了个遍,她也一直跟着学校的脚步,是远近闻名的“铁姑娘”,年年都是无可争议的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退休后去浙江照顾最小的儿子,又作为社区里为数不多的老党员继续为大家服务。母亲所做的一切,何婉老师从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引导她努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的人。中学时代,何婉和弟弟俩曾约定,要争取和父母一样,在27岁前加入党组织。那时候他们还稚嫩,对党的事业、信仰、理想并没有太深的认识,只因为父母身上那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和自豪,或者说那种党性的光芒让其向往。成年后,在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弟弟和何婉老师均在27岁前,先后在工厂和学校入了党,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何家也成了大家眼中的“红色家庭”。随后的几十年,何婉和弟弟工作、成家,母亲的言传身教一直伴随着他们,引导他们不走偏,求上进。
近年来,何婉母亲日渐年迈,她总是回忆起年轻时忘我工作的那段激情岁月,一遍遍地给身边人讲述,让周围人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党性情怀。一个党员的党性修养往往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梳理她的一生,一直用最质朴的思想、最坚定的信念,努力践行着入党誓词的庄严承诺,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母亲经常讲的两句质朴的话,其实就是对党性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何婉的深刻指引:
“对我们最好的就是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是绝对没有错的。”——他们这一代的父辈,大都出生在解放前。就如其母亲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眼见了新中国的成立,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那个特殊年代的共产党人,对党有着让人钦佩的纯粹的忠诚和执着。何母现在能完整地哼唱出来的只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为数不多的几首歌。她可能不完全理解当今社会发生的一切,但她一生坚信“跟着共产党走是绝对没有错的”,这也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建党100周年那天何老师放学回家,看着满满一桌子的菜,十分好奇,而她的妈妈解释说:“我们党100岁了,我们为党庆生”,想起学校今天的庆祝党建100周年活动,看着一双走路都颤颤巍巍的父母,竟然在厨房忙一早上,用这个质朴的行为庆祝党的生日,那力量就是源于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从这件小事中,何婉看到的是母亲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质朴而坚定的信仰。
“共产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任何事应该积极走在前头。”——何母退休前担任了35年班主任,她坚持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单位,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上班第一个来,下班最后一个走”是她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她周末坚持家访,经常把问题学生带回家亲自照顾教学,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最终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问她怎么能坚持,她说:“党员就应该走在前头!”。她每每回忆五十年代为新中国建设夜以继日工作的时光和当时学校领导的亲民廉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故事时,眼里都有掩不住的自豪。她说:“党员、干部就是这样主动、自觉地冲在前面的。”她用最朴实的语言和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那是光荣、是自豪,也是奉献和责任。
何婉参加工作后,一步步走来,其母亲一直言传身教地引导他们兄妹几人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积极上进,一遍遍回忆她的激情岁月、反复为周围的后辈上生动的党课,用她特有的质朴语言,教育子女们工作时就应该认真、多做事多吃亏、党员就应该多干、要做老实人、当领导了更要关心下面的同事,工作上不掂轻怕重。这些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让其受益终生。也许母亲不知道,在做人做事上,何婉兄妹心中一直是将母亲作为榜样的,他们也正像母亲一样努力用其一生去践行。她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把姥姥和妈妈作为学习的榜样,努力践行入党誓词,把家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
图3家庭合照
在家族数代的影响下,何婉老师深知: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教育者和党员不同的历史使命。新时期摆在教育者和党员面前的任务必将更具挑战性。但无论怎样的历史使命,指引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走向胜利的源泉就是初心。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生于教育世家、党员世家,何婉老师深感荣幸。教育事业和党员事业,虽有不同,但都要求有赤诚炽烈的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踏实的行动,而这些,在何婉老师身上、在其数代家人长辈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秉先烈遗志,继教育薪火,继往开来,坚守教育行业树人信心,奉献决心,坚定不移跟党走,这将鼓舞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