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万丈光芒,但始终温暖有光;她,没有擎天巨力,但始终充满力量;她矢志不渝,不忘初心,为着理想和信念,执着与坚守。她,就是安康市汉滨区晏坝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张珊珊。

芳华待灼春华秋实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一转眼,张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她从一名代理教师到如今一名骨干教师,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位人民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十余年如一日,至今她依然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热爱,这是因为当一名好教师,是她内心的挚爱,是一生的追求。张老师最喜欢学校的生活,那些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像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每个孩子都有感人的故事,也都有美好的梦想。她说,不论别人赐予教师多么美好、多么庄严的字眼,在她心中最好的教师就是“永远别把自己当老师,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最亲密的朋友。”

以爱为底色,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当她来到晏坝小学的第一年,承担四年级的教学任务,来到班里的第一天,她就发现了两个特殊的孩子。一个是连自己姓名都不会写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迟缓,虽然四年级了,但是智力却还不及一年级的孩子。于是张老师扶着他的手一遍又一遍教他写自己的名字,但他极其地不情愿,也不喜欢学习,后来她发现他很热爱劳动,便慢慢表扬鼓励他,给他自信,孩子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还会经常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另一个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学校里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参加集体活动,于是她想尽办法去引导他,让同学多去帮助他,和他一起交流,但这些都无济于事。于是,张老师主动报名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咨询常识,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这些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心理咨询的资质,帮助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改变。看着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张老师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给家庭带来的幸福,我真正体会了教育的意义,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后来,家长们纷纷对她表示感激,那一刻,她得到了职业的认同感和应有的尊重,也真切感受到人民教师的意义所在,这些淳朴的爱将是张老师前行的无限动能。

以爱育爱心向未来

两年多的相处,她尽可能的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她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使他们爱上阅读;开展感恩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并且通过元旦联欢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她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班里的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孩子是有老人来照顾的,而即便父母偶尔回家探望,也是忙于农活,匆匆忙忙就离开了,不懂得和孩子谈心交流,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张老师眼睁睁地看着有些孩子因缺乏关注,行为习惯变差,自信心缺乏,急在心理,愁上眉头。她想,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级管理者,不仅要对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呵护者,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灵走向健康,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她深思熟虑后,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让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共话成长,使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结,这是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她希望,留守的孩子能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孤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她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十年奉献给了她爱的教育事业,这是青春最美的赞歌,也将继续用爱心倾注于下一个十年。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时间飞逝,光阴流转之间,她也不断面对新的挑战,都说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教学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水。她是几十个孩子的大家长,也是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数学老师,同时负责学校教务工作,她的工作平凡而琐碎,每天教室-宿办、宿办-教室这样两点一线无限循环;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实,面对挑战,她也从不退缩,把每一项挑战当作是提醒和激励,她注重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高,2018年她在汉滨区赛教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也顺利获得了汉滨区教学能手称号,积极参与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应用研究》顺利结题,论文《巧设“问题串”走向有思维的数学课堂》荣获二等奖,论文《给学生一个“有形”数学-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获校本研修成果二等奖,2021年微课《分段计费》获得区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作业案例成果《让作业回归教育之本——小学作业批阅与实施管理办法》获得汉滨区案例成果征集一等奖,并于同年获得汉滨区“师德标兵”称号,这一个个奖项和荣誉,她坚信是她不断提升自己的体现,更是她与孩子们共同进退的一个见证。2022年,她加入“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吴仁平工作站”,将与一群有梦想的同仁并肩前行,筑梦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珊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怀揣着美丽的教学梦想,踏上了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十年来的辛勤耕耘,年来的默默守望,她更加喜爱教师这一平凡而又充实的职业,她坚信,只要坚守,牢记“四有”标准,就一定能在三尺讲台上绽放人生。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