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高校科技工作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要机遇,强政策、建平台、重服务、促对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高校科技服务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

统一思想认识,狠抓政策落实。3次组织高校负责人赴秦创原学习调研,召开秦创原建设工作推进会,将高校思想认识统一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就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文件和秦创原政策包等下发通知,指导高校制定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求高校集中力量抓推进。建立高校秦创原工作联络机制。开展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阶段性总结评估,梳理经验、查找不足,向全省高校进行通报。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活力动力。聚焦秦创原建设强化激励,将高校融入秦创原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及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并与高等教育发展资金分配挂钩。修订省属高校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申报办法,将成果转化纳入竞聘条件,明确具体要求。

深化部门协同,加速两链融汇。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与陕西省国资委签订了《深化校企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围绕共同推动校企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接交流和开放共享设备设施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探索。

深挖高校成果,加强科技供给。2021年,首次启动高校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遴选行动,首次引入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由35名技术经理人组成遴选小组,深入50余所高校,以市场标准遴选、挖掘具有潜力的精品科技成果240项。同时,聚焦成果打磨、转化路径、项目推介等,由技术经理人为高校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和专业化指导,有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遴选过程中,与省国资委、西咸新区协同联动,同步向省属国有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春种基金、唐人投资、空天动力研究院等创投孵化机构推介,组织校企对接,推动成果落地秦创原。

经过一年的推进,51所高校成立了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专班,秦创原政策的知晓度持续扩大,以秦创原建设为动力的高校科技改革已经成势。全省高校组织成果路演、校企对接650场,达成合作6624项、金额20.79亿元,超千万元的重大转化项目22项,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385家,4人入选2021年度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7个高校团队与14家省属龙头企业开展协同攻关,16个项目进驻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带动投资9800万元。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积极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与汉中、商洛等地联合,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共建飞地科创中心,助力地方产业升级、经济提质。西安理工大学在秦创原建立了创新转化基地。陕西科技大学瞄准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布局组建陕西省重点产业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与盘龙药业、冠捷科技等省内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二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速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教育厅联合陕西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即“陕教十条”)《关于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陕西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瞄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难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精准施策,形成了激励创新、促进转化的政策群,推动全省高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0余件,有效激发了高校转化活力,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 健全创新转化平台,不断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陕西省23条重点产业链,按照物理空间实、研究队伍实、目标任务实、投入保障实的建设要求,持续优化完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布局,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和以高校为主导的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并通过陕西省教育厅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支持平台建设,凝聚人才力量,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培育建设更多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科技园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综合类、理工类高校大学科技园全覆盖,并且与省科技厅联合修订印发了《陕西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启动了新一轮陕西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

目前,陕西省高校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6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8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14个,陕西省大学科技园3个。全省高校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累计已达400余个。

四 建强高校科转力量,强化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保障

围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能力,开展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以评促建、以评提效,加快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建设,指导省内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73所,5所高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打造3级技术经理人队伍,遴选省级高校技术经理人108名,指导63所高校建立覆盖二级学院的校级技术经理人队伍,并在重大应用项目团队设立科转专员。

与陕西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将高校从事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职称纳入工程序列,建立了职称评价标准,打通了高校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通道。

举办陕西省高校技术经理人高级研修班、科技成果转化沙龙等活动,促进高校技术经理人交流沟通,提升高校技术经理人专业化服务能力。搭建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高校成果空间”,并通过平台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展、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项目等线上展会,实现校企信息及时互通。

目前,“高校成果空间”累计发布高校成果专利1.6万余项,企业技术需求千余条。2018年,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40家单位成立了“陕西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建立了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凝聚了高校科转力量,整合了高校优势创新资源,畅通了信息交流渠道。

五 搭建对接合作桥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政府搭台、校企唱戏。陕西省教育厅联合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工信厅、陕西省国资委等部门连续举办了五届陕西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共推介展示科技成果近1.5万余项,校企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超6亿元。

2021年,第五届展会突出推进融入秦创原建设,创新办会形式,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等多方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政策服务支撑,4位省级领导出席展会,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展会通过模型、样机、展板、手册等形式集中展示推介90余所高校的20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并首次以西咸主会场+碑林区、莲湖区、曲江新区、咸阳高新区、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分会场的“1+N”模式同步进行成果路演、校企对接。

展会吸引了百余家省内外大型企业和50余家创投、孵化机构等,参加展会人数累计超4000人次,现场实现合作签约20项、签约合同金额达1.45亿元,较2020年增长32%。新华社、人民网等16家中省市媒体对展会进行了报道。会后,持续推动成果推介对接,又促成37项成果签约落地,增加合同金额1.1亿元,形成了高校踊跃、企业积极的良好互动局面。同时,我们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积极组织校地、校企对接交流。

近年来,组织高校赴咸阳、延安、安康、韩城等地开展对接洽谈活动20余次,推动高校建立异地科研分中心和研究基地。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分别联合省国资委、安康市,面向陕煤、陕汽等省属国企和地方企业征集梳理“卡脖子”难题179项,并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学科特色精准匹配,组织校企对接“揭榜挂帅”,113项需求实现初步对接。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