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功能被极大地窄化,大多服务于语言的积累、文本的解读、语感的形成、写作的对接和最终的应试准备,而对人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语言表达、交互分享等功能关注不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原初体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交互分享,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多处于孤立、浅层的割裂状态。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最终要指向人的终身发展,是对应试的窄化功能的纠偏。殊不知,无论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还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与“分享”有着紧密的关联,都需要借助“分享”来有效落实。

遗憾的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际,阅读教学都没有提升到“分享”的高度,教师没有意识到分享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分享”意识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 拓宽阅读视野

“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检测更多指向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指向能力和素养。命题方向的改变倒逼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寻求突破,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边界亟待拓宽。

现在的语文教学时间浪费严重:一个学期,五个月,翻来覆去就一册薄薄的课本。语文教学视野小得惊人:四十五分钟,二十多篇课文,十几首古诗词,仅此而已。紧抱着课本教语文,不是理想中的语文教学,摇曳多姿的文字魅力无法得到展现;紧抱教参教语文,更不是理想中的语文教学,而是孤立的割裂教学。遗憾的是,上述局面正是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仔细揣摩,二者其实都归结到一个问题:视野。既包括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包括教师的教学视野。

语文教师不读书是普遍的现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教师的学科视野、知识储备、解读文本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宽阔的视野会有效引领学生热爱文字并且喜欢上语文。如果语文课还是照着七十年前的“红领巾”教学模式加点“光电声色”,怎么能吸引到互联网时代长大、日渐挑剔的学生?凭什么能与学生形成对话分享的姿态?要知道,学生所渴求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滋润的、博大的、深度的,而非干涸的、狭窄的、浅层的。学生希望接触到的文字也不仅仅是课文里的,他们更想和没有应试负担的文字对话交流。

课本的容量必然是有限的,但是阅读视野应该是无限的。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量,语文素养才能上去,光靠做题,是上不去的,反而会破坏感觉与兴趣。”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打破阅读教学的边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打开美丽的文字视窗,让经典文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魅力文字带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才能为理想的阅读分享提供可能。我校近二十年来,每班都建立了存放八百册以上图书的经典阅读书屋,每星期有两节课让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 尊重原初体验

“学生不是现有的确定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探究者和新知识的发现者与构建者。”这个“探究”“发现”与“建构”过程,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和尊重学生原初体验这两个基点上,否则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只会是空中楼阁。

每一个文本的阅读教学组织期间少不了研读、揣摩、交流、倾听,以及共鸣、顺同乃至分歧,这个过程需要个体研读,更需要群体的分享交流。只是在分享交流中,常常依托于几个语文表达能力比较强的“主角”,很多同学成了“沉默一族”,事实上他们也很想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大家分享阅读成果,但是在“积极分子”的“挤压”下他们几乎没有机会,长此以往,还会形成自卑心理。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陌生教师来借班上课,总有几个平时从不发言的同学表现得特别抢眼,非常积极。这启示我们,学生内心都是想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我们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和宽容,让那些语文能力平平的同学也有机会表达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分享交流没有什么压力与风险,然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积累、体验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权威解读”式教授方法,应当向学生的原初体验、深层感悟、言说表达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学意图只是基于应试而不是指向人的发展的话,阅读教学样态很可能是沉默的,教学的情境很可能是封闭的,不是打通的“分享”。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知的或者一望而知的,而没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的话,很难达成“分享”的契机。阅读教学要设置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其通过探究获得思考。如“你发现郑振铎《猫》中的第三只猫和张婶存在怎样的影像关联?”“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中的‘洞’‘庙’有什么特殊的隐喻义?”等提问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促使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成果。

三 实现多元分享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是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师生、生本、生生之间的碰撞远远没有达到那种酣畅淋漓、火星四溅的理想境界。殊不知,这样的思想碰撞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彼此受益的分享,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构建都需要借助分享的高度参与和落实。

课堂是分享的主阵地。新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扩大分享载体,丰富分享模式。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审美体验,但是又不仅限于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创设良好的平台和氛围,让学生乐于分享自己所得,并且在彼此的分享中达到交融碰撞和升华。教师可以将微信、QQ、博客、邮箱等各种社交工具融入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分享与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让演讲、讲座、课本剧、博客大赛、视频制作、微课制作、假日专题阅读、征文比赛、佳作展播、文学沙龙等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让学生乐于以文字表达等方式来分享自己阅读积累、阅读感受和生活体悟。教学的过程是生命的一种悸动,多元分享状态下的语文学习更富有生命的张力,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更立体、更丰满。

总之,我们要从理论的顶层设计、主体地位的保障、原初体验的尊重、阅读视野的拓宽、网络信息的利用、语文活动的丰富、分享途径的优化、言说功能的凸显、写作教学的对接等方面对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和阅读教学现状作出审视和探索性变革,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分享大旗,强化分享意识,凸显分享地位,让“分享阅读”贯穿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让自我与大众、课内与课外、理解与言说、内化与外显、被动与主动、倾听与参与、文字与生活、应试与素养等各种“砝码”在教学的天平上实现回归性的平衡,为有实效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理论寻找一个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既能改善阅读教学状况又不回避应考现实,既尊重学习个体又使学习群体互通受益的阅读教学道路,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摇曳多姿、生机勃勃的生命姿态。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慈吉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