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的一天,天色阴沉,小雨淅沥。距离西乡县城120公里处的大河镇窝坝村河西小学门口,一辆小巴车稳稳停住。乡下人少,天也黑得早。此刻又下了雨。山窝里沿河而建的小村子显得越发冷清静谧。一位年轻女教师从车上下来,打破了这份沉寂。她是河西小学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女教师——90后特岗教师蒲雪。


逐光 初心不改绽芳华

河西小学是个在山窝里沿河而建的小村子里唯一一所村小,全校只有10个孩子。村子里的年轻父母大都外出打工,这10个孩子里一多半都是留守儿童。对于走马灯一样的支教老师,村民们已经见怪不怪,看见年轻漂亮的蒲雪,很多人都犯嘀咕:“这娃我估计她待不了几个星期就会走人……”听到这样的声音,蒲雪却不以为然:“看到村子时我挺欣喜,学校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孤单。”

“我选择特岗教师,因为这里能发挥我的所学所长,有能展示自己的舞台,当一名教师是我童年的梦想。”谈起自己的梦想,她这样说道。

蒲雪的外公也曾是一位人民教师,在外公的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十分向往。就读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的时候,她就跟着社团去宝鸡梅县孤儿院支教;2017年7月毕业后,只身前往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中心幼儿园工作;2018年1月,随男朋友去了青海省西宁市,在西宁市城中区爱尚幼儿园工作。

在宝鸡梅县孤儿院支教期间,看着那二三十个孤儿,蒲雪满心怜爱。有一个非常好学的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那个时候除了告诉他学习方法,鼓励他加油学习外,我感觉很无力。”也许就是那时候,她在心里埋下了要用“爱”呵护孩子的种子。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蒲雪在新疆的工作收获,那可能是“收获爱、释放爱、传递爱”。“即使到现在,我依旧很怀念在新疆工作的那段日子。”在那里,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和善良:努力说好汉语要免费送他们回家的陌生维吾尔族大叔;热情招待他们来家做客的维吾尔族老奶奶;专门为他们这些汉族老师买礼物、包饺子庆祝中秋节、冬至,以解思乡之愁的维吾尔族园长……“人生每一段经历都不会白白度过。新疆,可能是我一辈子的记忆,那段时间的经历、收获的爱与温暖造就了现在的我。”如今,她来到河西小学,就是想要将收到的那些爱传递出去。

扎根 清风一袖远尘埃

60岁的校长付玉清是蒲雪来之前学校里唯一一位正式老师。1989年至今,一直在大河镇边远地区的部分村小任职,1990年之前,他被分配到塔子坪小学,又当老师又当校长,每周都要背上粮食,走25公里去学校。“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感,就是不论在哪里都会扎下根来。”付玉清感慨道。之后,他就来到了河西小学,这一扎根,就是32年。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下,人们纷纷走出大山,追求繁华的都市生活,留在村子的人越来越少。若不是心怀大爱,又怎甘心将最美的青春献给乡村教育?“都市有都市的好,但大山也有大山的美,大山有种隐性的力量,孕育出的人朴实、善良、质朴,这是我在城市里生活所感受不到的。”蒲雪在坚守乡村教育四十多年的付校长身上,也看到了这种力量。“在他身上,有一种专属于老教师的精神,于我而言,他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职业的领路人。我非常庆幸在我职业第一站能遇到他。”

蒲雪的微信视频号“米仓山故事会”记录的全是学生们的成长点滴。视频里的学生们唱歌跳舞,阳光自信的样子一点儿都不输城里的孩子。“小姑娘从第一次哭着说我不行、我不会,到现在的表演自如,在一次次的蜕变中成为一名自信的小公主!我喜欢看这些小花朵们自信快乐的样子!”蒲雪欣慰地说。

在刚开始接触这些孩子时,她发现有几个小姑娘见了她分外胆怯,甚至还会害羞到逃跑。为了帮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建立自信,她除了在下班后帮孩子们补课、剪指甲,给冬天鞋子破洞的学生买棉鞋、送衣服,和他们分享稀奇的水果零食,还会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关注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挖掘潜能,鼓励他们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大胆展示自我。

自信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成果,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在每次的家访中,蒲雪除了帮着干农活,还会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让“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个家长的心里,“孩子自信是最重要的,只有自信了,他们才愿意与我们沟通,有了沟通,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时间久了,很多家长便和蒲雪成了朋友,得知她哪个周末没回家,就轮流给她送去可口的饭菜。家长们在遇到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教育问题时,也会咨询她。“最近我也在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希望孩子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成长 何妨吟啸且徐行

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孩子们离校后,巨大的孤独感便笼罩着寂静的村小,也影响了初来乍到的蒲雪。

在刚来的第一学期,蒲雪几乎不与学生家长有过多的交流。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一辈的人,鲜有的几个年轻人也和蒲雪没有共同话题。时间一久,她感觉自己几乎丧失了社交能力,“没多久,我在与人沟通交流时,感到分外紧张且害怕,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抑郁了。”还好,在老公的鼓励下,她调整好心态,鼓起勇气尝试走出去,走进学生家里,帮助他们做农活;走进村委会,听他们讲大河的红色历史故事;走进天保站,听他们讲山上发生的故事……就这样,她慢慢认识了村子里的所有人,也适应了村里的环境。

虽是师范毕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蒲雪对着一二年级的教学工作犯了难,一方面没有系统地接受小学教学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没有可以商量和学习的同事,以至于她在上课的时候总力不从心,“有时候一堂课没考虑好,上完后就感觉垮掉了,心情很不好,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小学。”经历过自我怀疑、迷茫沮丧后,该面对的困难还是要面对。为此,她经常在网上看视频学习,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管理和教学经验,之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还经常将一些孩子在其他课程上的表现配文字做成视频发出去,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和其他老师沟通的机会。现在,她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得心应手,课也讲得富有风格。

为了能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多彩童年,蒲雪为孩子们增设了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课程,积极申请教具,甚至自购颜料、画笔,带领孩子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作。小河边俯首即拾的鹅卵石、山里形状各异的树叶、家里喝剩的饮料瓶……这些都变成孩子们的创意手工和绘画作品。如今,只有10个学生的河西小学里,美术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一应俱全。

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正是有了像付玉清、蒲雪这样的乡村教师与青山为伴,任清泉汩汩,播种、耕耘、守望,大山里的孩子才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了能为之奋斗的希望、追逐梦想的能力和触手可及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