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组种的小白菜已经破土而出了,特别有成就感!”

“我们自发组成了小队,制订计划、明确分工,走上街头展示才艺、售卖商品,再加上卖废品,已经集齐了目标金额,能够圆山区小朋友的微心愿啦!”

……


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根基、以社会为助力,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让学生亲历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劳动教育在校园内外落地生根。这是陕师大实验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构想,在具体实施中,学校细化教育目标与内容,探索可视化评价方式,建立“蒲公英”学生发展一体化评价体系,助力孩子全面成长。

从“小课堂”到“大社会” 构建“全人”劳动教育体系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只“劳动”那么简单,陕师大实验小学以学校为主体,整体规划劳动教育。在“蒲公英”课程体系中,按照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成长课程三个维度,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生活劳动为抓手、服务性劳动为突破、生产劳动为补充,依托课程和主题实践活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场所中,把劳动和价值塑造、成长取向结合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更趋于全人教育。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培养“三维”劳动自驱力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下,校内,学生通过招标、竞聘等环节,参与到为午托生提供服务性劳动的行动当中来,每天负责打饭、盛汤、收盘子、收碗筷、擦桌子、打扫卫生等;在“绿野仙踪园”里种植作物,动手动脑做探究;在“红领巾”服务站,理货、售货;在厨艺(西点)、陶艺、花艺、剪纸等社团中,切身体验不同形式的劳动。

在家里,不论是平时,还是“停课不停学”期间,劳动则是一门“必修课”。通过展示或评选,鼓励所有孩子积极参与到日常生活劳动中来,打扫卫生、洗菜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为家人揉揉肩、捶捶背、端杯水……让孩子慢慢养成日常劳动习惯。

走出校门,“圆梦微心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校2600余名学生自由组合为440个小队,通过圆梦山区小朋友的“微心愿”,点亮自己的大梦想。书写春联、组织义卖,孩子们利用现有知识和技能,或自制小工艺品出售,或作才艺展示,或将自己不用的书本、玩具出售,再制订采购计划、捐赠物品,以这样的方式奉献爱心,获得个人真正的成长。

占地百余亩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届时,在空间育人的课程理念下,师生们将走进真正的田间地头,在广阔的天地中挥洒汗水,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通过亲历劳动过程,获得劳动快乐、习得劳动技能、育得社会担当,在这样的“三维”驱动中,孩子们对待“过程有趣、结果有益”的劳动教育,自然而然地就从“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

从“摸不着”到“看得见” 探索“可视化”劳动素养评价

如何将“摸不到”“赋分难”的劳动教育过程与劳动素养变得“看得见”“精准评”?自2018年以来,学校致力于探索形成评价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体系。以“家长微信端、教师钉钉端、学校数据大屏”“成长手册”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蒲公英”学生发展一体化评价体系,并在评价系统中,将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以家长端、教师端等多终端记录学生劳动过程,系统数据赋分,尝试分析数据,将学生劳动素养变得“可视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数据反馈与依据。这一系统自2020年应用以来,在一至五年级家庭中引起广泛的积极影响,有效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连接,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