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北地区优秀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榜单中,“秦岭封面 灵秀商南”赫然入列。商南地处秦岭东段支系蟒岭南坡、郧西大梁北麓,新开岭由西向东横亘其中,形成东西大致平行的“三岭夹两谷”的山川地貌。在2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群山连绵,河道纵横,域内较有名气的山峰有70余座,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达33座;在10余条河流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壮美的山峰,蜿蜒的河流,就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浓缩了千里大美秦岭,构成了这浩瀚画卷的“封面”。在这个封面上,“文碧峰”尤为醒目。

我们村后有一座玲珑寨,海拔800米左右,是商南名寨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末,我第一次上到山顶砍柴时,眺望东边,15公里开外、一座兀立的山峰,在落日余晖下,显得十分壮美。回来问村里年长者,都不知道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后来一个见多识广的木匠说,那山叫“207”。当时好生奇怪,在我看过的残缺不全的一部小说中,知道一个首长叫“203”,人名怎么和山名如此接近呢?

第二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才知道“207”是一座山头,是一个保密单位的代号。上世纪60年代末,通信工程兵在地方配合下,于山顶修建的据说是一条从北京到广州的传输广播、电视等通信讯号的微波中转站。这和古代烽火台的功能颇为相似,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那时,这座山的原名反被代号替代,“207”远近闻名,人所共知。

真正搞清这座山的名字,则到了1981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当时的商南县第—中学,坐落在县城东岗,背靠凤凰山,面向文碧峰,即“207”,学校南大门和文碧峰山顶“笔架山”在一条线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焕发生机,教学质量出现拐点,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初登文碧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乘坐一辆帆布篷北京吉普车,沿着“207”专线的沙石公路盘旋而上。盘山道像一根草绳扔在山上,时而绕山盘旋,时而顺山脊曲折上行,车过的轨迹是一大叠“之”字形。路宽仅容一车,只在某些拐弯儿的宽平处留有会车的地方。摇下车窗玻璃,探头窗外,但见壁立万仞,头晕目眩。停车观景,山风吹来,几不能立。脚下群山逶迤,头上白云飘浮。借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来描写此情此景,再恰当不过了。到达山顶,衣服沾上了一层黄土,个个成了“黄眉”人。

文碧峰最高点海拔1056.5米。极目四望,只有在30公里开外的北面,海拔1621.5米、商南第二高峰——甪峰高出它一头,周边的山山梁梁尽在其腰下;丹江由北向南,像一条白练,在它的西边时隐时现;阵阵山风卷着云朵,忽聚忽散,随着阳光明暗变化,山头和坡面时而呈金黄色,时而呈墨绿色,似真似幻,如临仙境。“商南八景”《文碧叠翠》中“烟云缭绕浓濡墨,霄汉撑持近点丹。毓秀钟灵天设就,此山漫作卧游看”“势接魁星双点斗,光浮晓日半含烟”的美景,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令人陶醉。

山上“207”基地铁塔高耸入云,当年的营房主体犹在。县文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值机,多台彩色电视机,画面清晰,音质优良,其效果比县城里电视好了许多。我们和工作人员闲聊了一会儿,对“207”基站建设的背景、过程、功能、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个年代科技伟力的崇敬、军民协力的敬佩、工作人员独守山头的赞赏,油然而生。

下山时,到半山腰处面东的朝阳洞口稍作停留。有资料称,大约在3.75亿到4亿年前,地壳剧烈活动,沧海桑田,秦岭渐次隆起,形成了今日的奇观。秦岭东部多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众多,仅商洛市内已开发的就有柞水溶洞,号称“西北第一洞”,还有洛南的玉虚洞、香山溶洞、山阳的月亮洞等。朝阳洞口建有庙宇,周边树木郁郁葱葱,至今尚未深度开发。关于朝阳洞的传说很多,有人说,过去有一位胆大的人,想探个究竟,背一背篓蜡烛进洞,蜡烛点燃一半还不见尽头,越走越幽深,岔洞越来越多,深不可测,险象环生,只好无功而返。还有人说,有人从洞口放进两只鸭子,几天以后,两只鸭子竟然在丹江河的水面上游弋。总之,这是一方秘境,令人神往。

责任编辑: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