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风,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两岁的时候,立在茶几旁站着睡着的场景。看着他憨态可掬的样子,我录了个短视频,发到家庭微信群里,惹来了一阵笑声。母亲说:“不奇怪,你爸不就是如此的吗?站着坐着都能睡着。”父亲说:“你爷爷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父亲的话让我终于找到了孩子这种习惯的根源,原来是基因里自带的“特异功能”。

生物基因遗传如此奇妙,这令我大为惊讶。回望我的父辈,又向下看我的孩子,再反躬自省,我更加意识到,家风对我的影响,比生物基因遗传更强大!

在我进城上学之前,家族里的所有人都生活在太行山深处一小村中。祖父念过两年私塾,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十岁开始天天到山上放牛。山里风雨无常,遇到下雨时,只能在山洞里避雨;一张羊皮做的斗篷,冬日里白天上山抵御严寒,夜里搭在脚上保暖。没有怨言,亦没有豪言,艰难地凭着质朴和坚韧养育了五位儿女成人成家。

父亲读到高中毕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便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小时候,父亲除了种庄稼之外,借钱买了拖拉机,跨越一百公里给人拉柴火。冬天山里寒冷,拖拉机很难打着火,父母四点多便起来,在拖拉机下面生一堆火,之后,两个人同时握住摇把,共同用力把“车钥匙”摇起。天寒地冻,四个多小时“兜冷风”的行程让他难以忍受,母亲为父亲做了厚棉衣棉裤,又额外加了护膝和手套。每次半夜从外面回来,父亲的脚都冻得没有知觉,需要用热水泡很久。时至今日,父母二人协作用力摇动摇把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依旧清晰。

写到这里,我眼里泛起泪花,想到自己从山里到城里学习。每到要放弃时,便想到凌晨的拖拉机声和寒风中父亲不停搓动布满老茧的双手的样子,很快明白:不好好读书便是对父母辛劳的亵渎。我凭着一股父辈们传递的吃苦耐劳的韧劲,顺利完成求学、就业,在城市有了安身之所。感恩新时代成就我辈,更感恩父辈们的薪火相传。

低头看看我的孩子——快乐、阳光又善良。在幼儿园,他和其他小朋友组成一个篮球宝贝方队,变换队形进行传球表演。有一次放学后加班练习,家长们在旁边等待。在表演的第二个环节,小组互相拍球传递,因为他的动作不协调,不能迅速将球传给另一位小朋友,导致小组出现失误。他尴尬地笑着望向我,我也无奈地笑了。中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跑到父母那里喝水,我也准备好了水杯,却未见儿子奔向我。我穿过人群,望见他一个人在操场中间笨拙地练习拍球。五岁的他,小小的身影,执着坚定。我再次笑了,这次是欣喜的。篮球在他的小手里上下跳动,泪目中,我看到了八十年前躲在山洞里避雨的放牛娃;看到了四十年前黑夜里那一团明亮又温暖的火光;看到了二十年前靠在宿舍外面大树上背书的自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终日为生计奔波的父母没有给我金钱和物质财富,但如同《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中那些亘古传颂的家风力量,他们的言传身教在我的生命中积淀,历经岁月的淘洗之后我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如果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一艘整装待发的轮船,那么家风就是挂在每艘船上的樯帆,为远航提供不竭的动力。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