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会,当然要遵从社会的生活方式与行事规则,就像古人行囊中少不得银子铜钱,如今人们包里不能没有手机、卡片一样。技术虽然没有改变交易和钱币的本质,但却可以改变买卖和收支的方式。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后,生活几乎是被“刷”出来的。取钱消费刷银行卡,就医买药刷社保卡,用水电气刷水卡、电卡、气卡,进门刷门禁卡……“刷”进入了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你若逃避“刷”或弃“卡”不用,那估计不仅得吃闭门羹和白眼,还要被人讥讽为跟不上时代吧。

“刷”与“卡”共生,以看似简单操作的“刷卡”方式嵌入生活链条,改变了现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刷卡”是社会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外在表现,卡片存贮着人的各种信息,“刷卡”将管理者(卖方)与钱币“区隔”开来,使得有形钱币转换为了数字数据,收支在后台完成交接。

黄仁宇先生所谓的“数目化管理”虽已大行其道,但并不能打破各种“区隔”,相反,“区隔”变得更加繁多和严苛。虽然都是卡,但是用哪张卡得分清认准,人可以认人,但终端却认卡不认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卡一用”“不是一家卡进不了一家门”的。每当翻箱倒柜找某张卡时,我们是不是对此种“区隔”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和认知呢?

读卡技术是卡与终端之间的血缘纽带。终端横亘在那里,比看门大爷还死板,除了乖乖奉上它认识的卡,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认可并遵守各种打卡刷卡的规矩,已然是现代公民的一条行为准则了。相逢一刷的潜在管理逻辑是,刷谁的卡,就接受谁的管理,谁主宰刷卡,谁就有主宰他人的权力。

“一刷而过”看起来固然潇洒简单,实际上背后是读卡扣费、图像识别、精准定位等技术的成熟运用和普遍推广。既然是技术,就有赖于设备和终端平稳正常的运行,一旦终端发生故障不再正常“读取”,便会“掉链子”。不能停电,不能没网络信号,不能出现大面积故障,如果一个环节停摆,全链条都将受到影响。说到底,“刷”属于末端行为,背后是一整套操作整齐、排列复杂、严丝合缝的硬件软件组合体系。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刷卡可能很快也会被拍在沙滩上。公交卡、地铁卡、社保卡等等有形卡都被藏在手机里变成了简单的条码或者二维码,“刷卡”变成了“刷码”。越来越多生活事项可以被“刷”,“刷”也逐渐具有了做、看、学、读等更为广泛的内涵。

理论上,只要有强大的数据和技术支撑,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生活就足够简单明快。尼尔·波斯曼指出,技术改变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法。“刷”改变了怎样的社会生态呢?从刷卡、刷码到刷脸,“钱包”被“卡包”取代,“花钱”被“刷卡”“扫码”取代,花钱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轻而易举了。一刷而过的现代生活方式,一方面容易培养出“轻飘飘”和“傻白甜”式的现代人,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沉浸在“刷”快感里不能自拔。大家都憧憬多金的网红和挥金如土的富豪,只用“刷”一下,就能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然而,生活本质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人应当始终保持一份根植于大地的淳朴,认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的轻松表象下保持清醒,守住自己的初心。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