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在我国国内外形势实时变化的情况下,院校育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对全方位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途径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育人途径

引 言

思政课程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始终承担着思想政治观念传播的重要责任,意识形态属性十分强大,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思政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引导措施,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探究与解决能力,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全面成长与发展。作为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先进教育理念,以期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作用,实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思政课程过于单一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得到了有效改变,实现了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途径构建的重视。

课程思政概述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应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途径,思政理论课程应在不断改善中逐步强化与其他课程融合互通,使得各种课程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前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作为思政教育形式,课程思政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怀与理想信念等实时融入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基于平行分布彼此弥补,有助于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相关工作。

基于课程思政特性而言,作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形式,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层结合与全方位开展。以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工作的状况并不乐观,只是偶尔“隐现”,但是这并非是课程思政,此活动太过分散化,且缺乏系统性。真正的课程思政讲究有意识与系统化,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时,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有意识且系统化地结合学生特性,充分发掘思政教育资源,以顺利开展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息息相关,两者都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与侧重方向存在一定差异,需以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1.基于思政课程统筹规划思政资源

思政课程是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径,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需求,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思政课程需切实有效发挥指引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强化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同时,全方位增强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实时交互,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高度融合。

2.基于课程思政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主张非思政课程教师同样需要在教学时渗透一定的思政教育,做好价值正向引导工作。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课程观,并非增设一门课程或者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所有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而所有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能。职业院校也应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增强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层挖掘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重新审视过于注重专业教学而忽视思政教学的不良现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职业教育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的有效途径分析

1.建设课程资源结合育人机制

职业院校由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以课程资源结合育人机制为前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作用。其一,强化认识。只有积极转变理念,促使所有教师明确意识到课程资源结合育人机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促使教师的行动与思想高度一致,才可进一步养成德育自觉性,从而实现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目标。其二,提高教师素养。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机制建设,明确提高了对于教师素养的相关要求,即既要具备扎实且专业的教学能力,又要具备丰富且良好的道德素养,基于自身较高素养影响学生,以此实现思政课程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职业化能力,使得自身为学生思政课程教育活动开展作出贡献,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丰富且专业的思政课程知识,并要持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创新思政课程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

2.占据网络思政教育主导权力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衍生发展形势下,各职业院校都应与时俱进,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实现互联网教育模式。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机制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以正向新闻和信息占据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正向引导,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思政互联网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对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弥补,基于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可完善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实践能力,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全面性。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可有机汇总思政课程相关内容,融入互联网平台,以建设模块化思政教育模式切实满足学生的异质性学习需求,强化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实践应用的具体价值。此外,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还可安排专业教师承担辅导员职责,为学生提供正向性与针对性引导,强化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互联网构建思政教育平台,专业教师可获得学生动态信息,由此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并就学生实际状况,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实现自身综合全面发展。

3.呈现课程多元化与个性化价值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属于一种课程组合,具备多维性与全面性,但是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价值特性不同,此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系课程内容层面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传输的强弱层面。职业院校虽倡导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育人教育,但是受课程差异性影响,课程间的育人功能与作用方式大不相同,使得思政课程育人模式逐渐趋向多元化。所以,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育人机制中,应全面突显课程思政价值的多元性,以此满足学生的异质性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发挥其本质性育人效果。

其一,职业院校可整合汇总课程体系,在不同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协调引导并教育学生,促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强化思想道德素质,以体现院校课程多元化特性,并注重实践课程合理安排,基于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提高实践课程实效性。其二,学生基于互联网平台获取所需知识与技能,在课外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举办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水平,使得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并吸收知识,从而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显著强化。其三,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相关工作,或就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趋势举办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德育知识,以此推动学生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4.有机创新合作与深入拓展资源

(1)教学实践过程创新改革

教师应主动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构建协调合作全新机制,实现教学与实践基于德育过程方式的并驱前行,还需适时转变以专业学科为主的科研模式,构建跨学科专业和校内协同创新模式。

(2)重视师资队伍构建

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力度,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角度将新时代德育要求转换成专业教师话语权,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3)育人机制创新优化

适度转变以学校思政部为思政教育主要阵地的德育模式,采取以思政部为主,并适时融入其他各相关部门为一体,深层探究课程思政全面一体化路径,将整个职业院校打造成为育人共同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互带体系

针对职业院校教育实际情况,构建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良性交互机制。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二者之间一直都缺乏协调性,如此便严重影响了最终育人效果。基于职业院校全员全程思政格局,只有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协调合作,才可切实解决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构建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互带体系,是有效弥补各自教学短板的主要方式。针对不同专业,以班级数量为基础,设计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互带机制。为进一步实现思政教学融合专业、专业教学渗透思政的目标,各专业引导者、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定期交流微信平台,共享交流相关信息。专业引导者可共享人才培养思政的顶层设计,专业教师可共享课程思政的心得体会,思政教师可共享最新的思政理论与案例,通过定期共享交流的方式,获取良好辅助互带效果,推动全员全程思政育人得以实现。

结 语

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育人教学创新,是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表现。现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协同工作依旧面临着巨大挑战,但若是加强重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加以分析、解决,将更加有助于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保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共建中职学校“三全”育人环境[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18):240.

[2]汪俊仁.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论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4-25.

[3]尹亚冲,孙琳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106-109+120.

[4]沈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16-17.

[5]田应辉,徐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4):71-74.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