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存在的理实结合不紧密、无法实现分层教学、实训项目各自独立等问题,通过开发“学做创”实训教学体系,形成了“双轨并行,四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实现学、做、创三位一体,为培养创新型复合技能人才探索新路,为“双高”院校建设和“三教”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学做创 项目 双轨 四轮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高’建设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GY008)。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确定了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名单,随后,“双高计划”逐步进入了方案的建设和实施阶段,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高职院校不断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对实训基地硬件环境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实训设备技术升级、实训基地规模扩大、实训环境条件改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内涵建设、职业特色的实训育人功能,也需要同步进行改革、创新和建设。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其中复合型、创新型并掌握高端技能、先进技术的人才严重短缺。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如何实现“支撑发展、引领改革、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建设目标,为装备制造行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缓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是“双高”院校建设面临的紧迫性、严峻性问题,也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仍不紧密

十几年来,高职院校在不断推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情景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也在尝试项目式、案例式、任务式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仍是采取教师在教室先讲授理论,再通过专用周、课程设计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依然是分为两个独立阶段来完成,二者未能实现紧密结合。

2.实训教学无法实现学生的分层教学

高职学生生源多样、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现有的实训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学习的要求,实训教学很难实现分层教学。教师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一个项目往往是通过简单分组完成,导致能力强的学生因提前做完而没事做,能力弱的学生因不会做而不去做,从而使得优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限,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出现浑水摸鱼或应付逃避的现象。

3.实训教学项目各自独立

以机加工实训为例,学生在普通车床加工轴类零件、在铣床加工平板件,在数控机床学会使用编程来完成轴类、孔系及平面零件的加工,学生参与不同工种的实训,其加工的零件最终都以实训废料被处理掉,各工种的实训项目相对独立,实训质量检验也是“各自为政”,是“抛过墙”式的实训过程,缺少将学生不同实训阶段的零件串联起来的典型产品,即实训项目没有形成完整产品载体。同时缺乏对学生的产品、质量、节能消耗、职业责任等课程思政的教育。

“学做创”实训教学体系的开发

针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强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群内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开发了专业群“学做创”实训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课内分析学做老项目

课内将“学做创项目库”中的载体,划分为简单、一般和复杂三个单元,并根据加工工艺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划分为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和工程实践训练三层递进的训练项目。每个训练项目以训练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点为中心,扩散、补充形成完整的相关知识内容,编写成活页式教材,并辅以讲义课件、学习指南、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帮助教师组织实施翻转教学。群内各专业在“学做创项目库”中自由选择与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训练项目,获取相应的“1+X”证书。

学生课内分析学做老项目管理运行过程主要分为两轮来实施。第一轮在一年级完成,要求每人单独选择一个简单项目,通过教学指南明确项目训练目的和操作过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的普通车床、铣床、磨床、线切割机床和装配钳工的操作技能训练,也包括各专业实训室的单项训练项目。学生可将实训作品留存作为纪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技能较强、加工零件快速且质量高的学生,可以让其自愿多选完成多个简单项目,并按照最高得分项目记录项目考核成绩。第二轮在二、三年级完成,学生以班级为组织,5人一组进行组队,合作完成一般项目。一般项目中的离散训练项目,以产品的开发过程为训练顺序,通过分析学做项目的方案选择、执行机构设计、传动系统设计、三维仿真装配、零件优化、有限元强度分析、工程图纸生成、工艺工装设计、控制系统设计、零件加工和热处理、机电装配调等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课外创新开发新项目

课外通过学生创新作品和企业服务产品开发项目(见图1),以技能大赛为激励,以大学生创新基金和科研基金为支持,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教师团队对典型产品或获奖项目进行评估,择优并入“学做创项目库”,不断扩充库内实训教学内容。

课外创新开发新项目管理运行过程主要以学生专业社团为核心,依托创新创客中心设计开发创新项目和微企业委托项目。该体系从专业教学课程入手,以学生创新能力分类为依据注册成立学生社团,由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各社团活动小组分别由大三、大二和大一的学生组成,大一学生主要进行观察学习,大二学生是小组设计开发的核心力量,大三学生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保持社团的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

小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作品(或本期的创新主题)、开发的新项目、微企业委托项目等进行分析研讨、评价及筛选,通过校内比赛确定优秀项目,并申请立项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申请学院自选科研项目,项目结题方式可以进行专利申请,也可以制作模型参加各级创新技能大赛,最后也可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对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课外开发创作新产品,围绕学生机械创新设计项目进行设计、模拟、开发、制造、控制及安装调试,将课程教学、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毕业设计、学生技能竞赛等融为一体运行,对社团开发的优秀作品制作样机进行优化和改进,将具有发展前景或市场潜力大的项目作为创新创业项目。

“学做创”实训教学体系(见图1)实现了群内专业课证融通、项目驱动,根据学生生源不同,选用“学做创项目库”中相应综合程度和复杂程度的载体,实施分层次教学,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需求。学生通过“学知识、练技能、做项目、创新品”,使岗位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深度融合在不同项目中,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双轨并行、四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

以课内分析学做老项目和课外创新开发新项目为双轨,以实训基地、创新创客中心、行政班级和学生社团为四个驱动轮,构成“双轨并行、四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实现将实训基地的项目训练、创新创客中心的新项目开发、行政班级实训教学和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内与课外、班级与社团的转化融为一体。

1.课内课外“双轨”并行

课内运行轨道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为依据列出知识技能点,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设置学做项目库。学生在项目库中“学知识、练技能”,用好已有的教学案例、讲义、课件以及视频等教学资源,并不断开发新的训练项目、编制活页式教材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课外运行轨道以各种技能大赛赛项和“1+X”证书考核标准为依据,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衔接来设置创做项目库,实现实训教学和证书培训的训证融通。学生在项目库中“做项目、创新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并将获奖作品补充到创做项目库中。

2.实训基地、创客中心、班级和学生社团“四轮”驱动

以专业实训室和机加工中心为主要教学场所,以实训基地项目训练和行政班级实训教学为“双轮”,驱动课内轨道有效运行;通过逆向分析学做项目库中的老项目,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以创新创客中心的创新项目开发和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活动为“双轮”,驱动课外轨道运行;成立项目团队,通过设计开发学生创新项目和小微企业的委托横向科研项目,将实训教学、创新培养和科研融合,提升和拓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双轨并行,四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群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技能大赛、“1+X”证书标准相互衔接,将知识技能点与训练项目对接,形成项目训练和证书获取训证融通,课内学做,课外创做,协调运行。

结 语

学做创实训教学体系和“双轨并行,四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以项目为驱动创建项目库,实现“学做创”三位一体,加强教学研深度融合,解决了实训项目各自独立、无法实现分层次教学、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等教学难题。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实训教学的创新和实践,专业群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在2020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陕西省赛区”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申报的10项作品全部获奖,取得了较好成绩,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也获得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2017-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702/t20170214_296162.html.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