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教师节收到两封学生的来信。做过几年教书先生,每每与人谈起,尽管谦虚地说误人子弟,却掩饰不住满满的炫耀。当原始信件逐渐被短信微信取代,我和我的学生还保持书信来往,满满的仪式感。

细细看,两个信封无声地道出两个打架的男孩,更隐含着那次教室断案。这两人两封不约而同地来信让我如何开启呢?

时光倒流,那年那天。刚刚上完两节课,我本想到办公室好好休息一下,班长王伟风风火火追上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秦,秦……老师,李智和刘洋在教室打起来了!我们拉都拉不开!”

我匆匆来到教室,劝开两人,了解打架原因。

原来李智在教室捡到30元钱,交给班长王伟,刘洋认领时却说自己丢了50元钱,当得知是李智捡的,便向李智索要,还说李智昧了他的钱。而李智坚持说自己只捡了30元,于是话不投机便打了起来。

为了不影响下一节课,我宣布下午第三节以此事为主题内容召开班会。

在办公室,我认真分析了这件事,做出了一个最初判断,李智昧钱不可能。李智家境贫寒,却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班内口碑极好。刘洋则不同,家境殷实,处处在同学中间摆阔气,为多数同学所厌恶。

虽是这样想,却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我陷入了困惑。

就在搜肠刮肚时,突然,冯梦龙《三言》中“陈御使巧勘金钗钿”的片断浮现在脑海里。

一个磨豆腐的小生意人在厕所旁捡了30两银子,相当于他磨几年豆腐的收入,于是见四下无人带回家中,欲占为己有,被老母亲训斥一顿后又到原地等失主。失主果然来了,却想趁此讹诈磨豆腐的,说自己丢了50两银子,磨豆腐的私吞了他20两,最后闹上了公堂。县太爷通过察言观色断定失主讹诈,就问到底丢了多少银两,失主坚持说50两。于是县太爷判决如下:既然失主说丢了50两,这仅有30两,那么失主且去寻自己的50两,这30两没有失主,算天赐磨豆腐的。贪心的失主顿时傻了眼。情景何其相似!

下午的主题班会上,我拿来借鉴。事情和预期的一模一样。李智在班上口碑好,刘洋在班上人缘差,最终教育了刘洋,替李智恢复了名誉。不过,我没有把钱判给李智,因为李智的确捡了钱,刘洋丢了钱。

我这一手还颇受同事们的赞许。

如今的两人也该是读大学的年纪了。没错,两封信来自两所不同的大学。

我决定先看李智的来信,急于知道当初的贫困生现在如何。

信中,他对我在学校给予他的厚爱表示深切的感谢,并且很怀念与我及同学们相处的日子……看着看着,自豪感再次漫溢全身。谁说教师都清苦,只是未到桃李芬芳时。

自豪感却没有持续几分钟,看到信的结尾处,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大了,那次我的得意之作竟然是个冤案,李智承认自己那次捡钱的同时,私占了20元。因为没钱买学习资料,又不忍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要,赶巧刘洋丢了钱。不过,后来他已经向刘洋解释了原因,前嫌尽弃……

此时,我比听到他们打架还生气,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班主任工作还存在不少漏洞,好在刘洋受过教育奋起直追也读了大学,不然,我不就成了扼杀花朵的罪人了。你李智简单地把问题解释了,我呢,给人家造成的冤案又该怎么收场呢?我可是历来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啊!

再看刘洋的来信。他又会讲些什么呢?我瞬间像极了被老师课堂提问的差生,忐忑不安。

前文的感谢之言与李智大同小异,文后讲道:“那次如果不是您和李智合演了一场戏给了我深刻的教育,让我懂得靠父母的钱摆阔气很受同学厌弃的道理,也许现在我依旧仗着父亲的财富生活而不思进取啊!我真得好好谢谢老师您的良苦用心哪!”

“什么,演戏?!”我有点蒙了。

经过大脑短暂的处理便理出了头绪,李智为自己的错误作了变相解释,同时也维护了我的尊严,而且再没有比这个解释更冠冕堂皇的了。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