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坚守思政课教学一线37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塑造学生,用真理想真信仰和真行动打动和激励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影响和带动学生。以信仰之光,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题记

“您的课有底气、有生气、有力量。”西安财经大学的学子们给予了陈晓莉这样的评价。

五月的阳光洒在西财大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给陈晓莉汇报近况、挥手告别。在学生们的心中,陈老师是最受他们欢迎的思政课教师。在老师们的眼中,陈晓莉是西财大的“拚命三郎”,是高校中“辛勤耕耘,真诚奉献”的“平凡伟人”。

她平均每年讲授思政课在300课时左右,她主讲的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全部是优秀。在她看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性学习,更要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为此,她用心备课,用情讲授,她不照本宣科、不空洞说教,不但讲基本理论,也讲历史,讲课有温度、有情感,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使枯燥的思政课变得生动,变得有用和管用。她的课座无虚席,课后学生大量来信真情互动,称她的课是学生们真心喜爱并受益终身的“有灵魂的思政课”。她所荣获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楷模、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首批思政课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以及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都是她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倾心于教书育人的最好注脚。

陈晓莉在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做大会发言

初心不改,37年如一日坚守讲台

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陈晓莉回到故乡陕西,来到西安财经大学的前身---西安基础大学,担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当年的文史专业是“香饽饽”,原本可以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足以让生活“旧貌换新颜”,然而,她却选择了人民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并从此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教书育人。

随着交往的深入,大伙儿逐渐理解了她的理想与执念。陈晓莉来自于陕北的小山村,落后的教育条件与艰苦的学习环境让她在逆境中越挫越勇,铸就她钢铁般的意志。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深知一位德才兼备良师的珍贵。怀着这份矢志坚守永不退却的初心,毅然走上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7年多,任凭霜染两鬓。

“1984年当了大学老师后,寒来暑往,风雨艳阳,我无怨无悔,尽管医生告诫因吸入粉笔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心肺功能,但我离不开三尺讲台,我热爱教师职业,珍惜教师岗位。教师就像农民侍弄庄稼,会倾注所有的心血,每到田间地头,看到自己的庄稼在茁壮成长,心中就会充满欢快和喜悦;教师教育学生是要倾注心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心血。老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每每站到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会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就是付出再多也是心甘情愿理所应当的。”陈晓莉在一次发言中说出这番发自肺腑的话。

红色基因,让思政课“红”起来

陈晓莉的思政课除了“扎实”“有料”之外,还有一抹特殊的“红”色。陈晓莉来自于革命老区延安,爷爷是1935年长征到延安的老红军,奶奶是从省会大城市怀揣革命理想,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陈晓莉的血管里流淌着革命前辈的血液,正是这种红色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她几十年初心不改,信念如一,刻苦钻研、真情育人。

如何用思政课激活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陈晓莉没少为此“烧脑”。她首先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知、真信、真讲的情怀,率先垂范,带领学生听讲座、查文献、做调查、看影片、讨论演讲、讲红色故事、写心得体会,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进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红”起来。陈晓莉课上课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不遗余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正能量,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在更多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工程管理专业姚兵斌给陈晓莉的信中说:“您的课是我上大学后听到的最激动人心和最让我震撼的课,我觉得此刻我最需要的就是像您这样给我动力和方向的老师,是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孝敬父母、回报社会。”财务管理专业刘怀钧同学来信写道:“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新一代的贫血的我们感到震撼和折服!”

让学生们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把讲理论转换为讲故事,使政治理论课不再被认为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课余时间,陈晓莉利用网络、多媒体等途径开辟第二课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她曾经担任多个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公益活动、设计大赛,奔波于几个校区之间给学生社团做辅导报告,使他们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成长进步。

学生小博,在陈晓莉指导下,成为预备党员,担任学校青年马克思学社副社长,在参加陈晓莉组织的社团活动中,家国情怀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牢记老师“当代青年要立志报国,筑牢理想信念;勤奋学习,书写奋斗篇章;勇于担当,燃烧青春力量”的教诲,积极投身于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晓莉鼓励引导小博在家乡组织大学生防控志愿队,协助基层政府,为农民群众服务,成为最美“逆行者”。

锐意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

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是陈晓莉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鉴于思政课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变化多样的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日趋复杂的多元需求,陈晓莉经过认真思考和设计、反复摸索和实践,终于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改之路。她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去,把握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面向社会、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陈晓莉探索和实践了10多年。

她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研究生开设10多门课程,为本科生讲授“概论”、“形势与政策”、“政治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农村政治社会学专题研究”,坚持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延伸,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

这一改革对于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笼统、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的难题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这一模式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有益尝试。

在学生眼中,陈晓莉不仅是坚守思政讲台的“师者”,同时也是苦心孤诣潜心钻研的“学者”。她认为,大学老师必须要有学术责任,积极倡导和践行“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所谓“顶天”,就是理论要高屋建瓴,服务国家目标;所谓“立地”,就是科研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要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关注现实,紧接地气、顺应民意,避免空谈。在社会实际之中不断寻找新课题、开阔新视野。通过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把科研成果的真知灼见和社会实践的真情实感,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课堂之中,让理论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2020级法学研究生思政课的课堂上,陈晓莉将调研经历讲成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故事,学生们在她的讲述之中对实践调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发组成调研小组,走进城乡社区,开展扎实的社会调研实践。学生们在思政课上倾听改革的风云变幻,在课下“眼皮接近地皮”,细嗅乡土芬芳,感受大地的温度,使得思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多年来,在她的指导下,参与课程的学生撰写了百万余字社会调查报告,发表了30多篇文章,留下了许多发人深思的调查感言。

陈晓莉带领学生在移民搬迁社区入户调研

目前,陈晓莉继续率领《概论》课程团队,以“学理性”为本体、以“实践教学和考评机制”为支撑、以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三结合”为路径,努力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她主持的“概论”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和全省首批线下一流课程,2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二等奖、1项获校级一等奖。

行为世范,甘做学生的引路人

她熟记每个学生的名字。

多年前,陈晓莉担任系主任。学生春光来自于偏远贫穷的农村,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学习却十分刻苦。陈晓莉将一切看在眼里,不仅在他学习生活上给予了更多关照,还为其申请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使其在工作中收获成长。春光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加勤奋上进,与陈晓莉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然而,毕业后的春光却遭遇了生活的滑铁卢,创业遭受重创、爱人罹患重病。陈晓莉无私帮助和关爱支撑着春光度过他最为昏暗的时期。

“陈老师是我一生最大的恩人,她培养了我不屈的品格,让我勇于直面挫折,还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如天使一般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我永世难忘。”春光每每回忆起当年的点滴,总忍不住泛出泪光。看到坚强不屈与命运拼搏的春光,陈晓莉也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不盼望每个学生都能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们一直走在正道上,活得体面,更要活得正派,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实实在在的国家,去谋求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她对学生的爱深沉如海,此时的她,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视学生为儿女的母亲。

学生小燕,是陈晓莉指导的一位研究生。初来西财大的小燕胆小害羞,对学习迷茫,不知方向和方法,陈晓莉开始耐心地引导和指导。在她的指导下,小燕参加了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比赛最高奖项,还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陈晓莉也因此获得了“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的荣誉。“知识改变命运”,陈晓莉鼓励和支持晓燕考博,并给予小燕无私的帮助,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在生活上关照,信息上提供,还腾出空房给小燕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三年间,小燕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谈吐自如、充满自信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她不仅顺利考取了名校的博士,还选择攻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陈晓莉拥有多种身份,民盟中央委员、盟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省委讲师团专家、省统战智库专家等等。但她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她对教学的忘情投入,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彰显的是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情怀与责任,是“正能量”的释放与传递,是甘做指引学生前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盏明灯。而学生对这种精神和能量的传承,正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财务管理专业李海娟同学说“您是在用心培养我们,每次听完您的课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信念,您带给我们的感染真的可以说是一生回味的佳肴!”工程管理王秀娟同学说,陈晓莉老师是她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我困惑迷茫时陈老师指引帮助我渡过难关,找到了人生奋斗拼搏的方向。这种帮助,已经变成我一生的财富,无论走到哪都会铭记不忘。” 。

课堂之外,陈晓莉奉献社会的精神和成就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2020级研究生翁迎港说:“陈老师忘我的拼搏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她对学生、对学术、对社会默默奉献是无言的感召,都早已经在我心中埋下种子,我立誓也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即便可能是辛苦的,但却充满了意义。”

“等这件事忙完了,咱就去。”这是陈晓莉对研究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由于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与熬夜,她落下了严重的肠胃病,有时甚至疼得无法入眠。研究生们知道后很是心疼,数次要求陪老师前去看病,而陈晓莉却总是回答:“等这件事忙完了,咱就去”。

2020年底,在疼痛难忍时,陈晓莉不得已去看了医生。然而,面对医生立即手术的建议,陈晓莉却还是那句熟悉的话语“等这件事忙完了,咱就去”。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语重复了无数次,却是陈晓莉“爱岗敬业”的真切体现。拖延数月,2021年初,她终于履行了“咱就去”的约定。即便如此,全麻手术后她仅仅在医院住了一个晚上,便拖着虚弱的身躯又投入到了教学科研之中。

陈晓莉指导学生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到德高望重的二级教授,她走了37年。她说,当老师,要心无旁骛、坚守讲台,正面引导;做研究,要甘于寂寞,立足现实,述学立论;履职责,要一腔热血,用心尽力,无私奉献。她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奔跑的姿态,践行着一名“师者”的责任与担当。她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书育人事业,谱写出一曲敬业爱生、育人成才的大爱之歌。

《西安财院报》2012年、2015年分别以“陈晓莉:用智慧勤奋与挚爱默默耕耘”、“学生前行路上的那盏灯——学生眼中的晓莉老师”为题,2014年《陕西教育》以“一位大学政治课教师 对‘君子务本’的实践”为题,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教学为本,科研立身”为题,2018年《陕西政协》以“教书育人显大爱,履职尽责展风采”为题,各界新闻网以“陈晓莉:三尺讲台育人 一腔热忱履职”为题对陈晓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当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模范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被誉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大学之道的践行者”。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