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体育系,在校期间有着“校运动队代表”的身份和优异的学业成绩,毕业季带着希望和憧憬我走上了工作岗位。

学校地处西安市灞桥区,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面积不大,学生人数也不多。入校后,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分配给我的工作是给学前班的学生上体育课。大家可想而知我当时的想法,心中的傲慢被各种委屈、痛苦和失落代替,当时一心想着如何逃离这种困境,再加之几位好友相继离校选择其他职业,还有大家对女体育教师的偏见与不平等的待遇,这种心情就更加迫切。面对眼前的境遇,从未有过的失望击垮了当时年轻气盛的我,也击垮了我心中所有的梦想,面对每天哭闹的小朋友,自己一度对工作环境和所学专业感到懊恼、痛心和难过,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体育专业。这种糟糕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热爱体育和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逐渐淡化了,同时也给予了我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执着。

阅读与写日记让我找到专业发展之路

在经历了一段痛苦期后,我想我无法改变困境,那就试着改变自己,至于怎么改变当时很茫然,觉得唯一能改变自己的就是用实力说话,用专业能力说话。我尝试着在运动中“以体育心治愈自己、改变自己”,课堂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了治愈我糟糕心境的一剂良药,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看书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从1994年到2010年,很少有大型的教学比赛,故缺少教学评比的展示平台,毕业后我所有的工作与生活都被禁锢在西安东郊的这片土地上。1995年在一次全国论文评比中,我的一篇论文获得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这篇论文的获奖使我看到了希望。从此读书学习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恰恰也就是在这七年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当中,我养成了每天坚持阅读书籍和写日记的习惯。从开始记录生活的苟且与不如意,同事之间的情感小事,生活中的琐事到后来不知不觉中记录学校工作中的点滴:教学随笔、感悟、反思等,记录着我每个时间段的心境,有的是只言片语,有的是长篇大论,可以说阅读与写日记成就了我最初的专业发展之路。

在赛教中不断成长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2010年至2014年,我守望初心,为个人的成长汇集前行的动力与力量。2010年,西安市首次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认定工作开始了,我把在这七年当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再加工,把小学1~6年级的教案,从课标、教材到各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及课时教学设计等全部手写完成,将动作要领改编成口诀便于记忆,每一本学习笔记和研读记录,都精细化到随口就能说出每个章节内容教学要点及所在的页码,就这样一路从校级比赛到区级比赛,直至市级比赛,我通过了一场场的选拔。2010年12月,我获得了“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2012年,我申报了陕西省教学能手的评选,经过4个月的考核、参赛、赛教活动,全省1000多人参加评选,最终741人入围。在最后一关的赛教活动中,我取得了陕西省体育学科赛教第一名的成绩,被评选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2013年,被授予“王晓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荣誉,带动辐射教育帮扶,参与“陕西省名师大篷车宁强送课下乡”活动。

带动更多的教师一起前行

2015年至2020年我实现了华丽转身。这五年间除教学工作外,我以“王晓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为主阵地,完成了7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发表教学论文15篇;发挥名师带动作用,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讲座4个,“教育扶智”送教5期,进行“国培计划”讲座30余场次,范围涉及甘肃、安徽、新疆、河南、咸阳等地。身边的同事和工作站里的一批青年教师,已相继成为省市级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我用自己的行动追求和个人魅力感召更多的教师与我一起前行。

走过27年,体育于我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一份幸福的事业。未来我将继续坚持做“四有”好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引领,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带领学生一起奔跑,与其他老师一起继续前行在探索追求的路上。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