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陌生人的车,该怎么办?
作者:张丽丽
发布时间:2021-03-17 10:51:48 来源:教师报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安全护我成长”。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内心的压抑与担忧与日俱增。道德与法治课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知识是基础,情是动力,行才是关键。可是,大多数小学生只是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表面理解,到了实际情境中,依然是毫无章法,不知如何是好。上完“心中的110”一课,这种感觉尤甚。
课本上“不要轻信陌生人”这个情境,我想任何一个家长和老师看了都会担忧,可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到后怕。他们甚至不觉得被陌生人骗上车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好像这种事离自己很遥远。当我抛出“上了陌生人的车,发现自己被骗了,这时如何做才是安全、明智的”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一个个兴奋异常,争先恐后地说:“我用书包砸他”“我打开车门跑掉”“我给他头上泼水”“我假装要上厕所,然后跑掉”……他们一个个兴致盎然,眉飞色舞,似乎这是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
这种不以为然,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似乎让我看到了这些熊孩子接下来将会遭遇什么。担忧的同时,我大声问他们:“你的劲再大,能打过一个大人吗?”“你打开车门,跳下去就确保能跑掉吗?最主要的是车门能打开吗?”“你给他泼水,你知道他接下来又会对你做什么?”“你假装上厕所,他会相信你吗?”刚问了这几个问题,我就开始哽咽了,其实我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可是在那一刻,我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一种挫败感笼罩着我,生平第一次,我觉得语言是最无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时间,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这些小不点似乎感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突然就安静下来,一个个迷茫的眼神里,透着疑惑和不解。我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很快调整了一下思绪。我告诉他们:“你们知道和陌生人搏斗,说明大家都是勇敢的孩子。可是,老师的问题是,你已经上了陌生人的车,怎么办?”这时有个男孩子大声说:“那我不上他的车。”其他同学一听,也纷纷说:“对,坚决不上陌生人的车。”问题似乎纠结在这里,孩子们觉得他们找到了一种绝佳的解决方法,暗自欣喜。可我的问题明明不是这样啊,卡住了,就这样卡在这里。
此刻,我的脑子飞速旋转,该怎样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身处危险境地,要赶快想办法逃生。
这时,那部看过无数遍的美剧《小鬼当家》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有办法了!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孩子们很感兴趣,有的孩子说:“老师,这部电影我也看过。”课堂气氛一下子又变得轻松起来。讲完之后,我问他们:“电影中的小鬼凯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机智。”“聪明。”“勇敢。”“胆子很大。”“活泼又可爱。”大家纷纷说。“他和我们一样大,也是八九岁。”刚才说看过的那个男孩大声说道。我马上说:“对呀,凯文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和你们差不多大,他遇到的还是两个刚出狱的盗贼,他的处境该有多危险啊!大家想想,他为什么能战胜两个盗贼呢?”这个问题一出,全班陷入了沉思。
“他胆大,不害怕盗贼。”
“他乐观,点子多。”
“他和盗贼玩游戏。”
……
听孩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我慢慢说道:“大家都发现了,凯文是一个聪明活泼、机智勇敢的小孩,最主要的是他面对坏人不害怕,并能想出很多办法来和坏人周旋,最后成功地把坏人赶跑,大家喜欢凯文这样的孩子吗?”
“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那我们此时也像凯文一样面临危险,我们该怎么做呢?”
“动脑筋,想办法。”“不轻信,不害怕。”“拖延坏人的时间。”下课铃响起,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我不知道这节课是否圆满,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但在此时,我却笃信:课本中的情境不会发生在我们班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不会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会上陌生人的车。
走出教室,我想,孩子们能否知行合一还是个未知数。但只要通过学习,他们“心中的110”能时刻报警,也算是一件欣慰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