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从语法上来说,可以加上许多修饰语,如:家的味道,饭菜的味道,快乐的味道……既可以是感觉、是味觉、也可以是嗅觉等等,就连味这个词本身也蕴含着一种味道。

味道不仅仅是味,更多的是道。中国的菜系很多,每道菜,调料要放多少,从来没有一个准确值,你只能见到或听到盐少许,但不会见到调料放多少克,完全是依靠自己的经验,这是别人教不了你的。在中国,要想做一个人人都称赞的厨师,几乎是不可能。因为“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心里有自己向往的味道,你的拿手好菜,他可能不喜欢,一碗毫无特色的面条儿,可能让他赞不绝口,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人,对山珍海味可能早已厌烦,但母亲做的家常小吃却足以让他泪流满面,这就是味道的强大魔力。

中国人做菜、做饭,近乎一种艺术,在国人的眼中,按照菜谱上的比例,调好调料,再加入菜,一股脑的倒进锅里翻炒,这不叫做饭,叫做实验。做饭是什么?是厨师们闭着眼睛,在气球上把土豆切成宽不足五毫米的细丝;是把胡萝卜镂空了像窗花,提起来还能连在一起;是种了一年的白菊,只为它在美味佳肴中贡献菊的清香、美丽;是煞费心机地扎好一朵用萝卜做成的花儿,只为摆盘;是像表演杂技一般,将菜在一片火海中翻炒,却毫不慌乱……每个长期做饭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放多少盐,多少酱油,多少味精,自然有数。

一只鸡,在厨师手里便不再平凡,叫花鸡、红烧鸡、清蒸鸡、麻辣鸡丝、宫爆鸡丁……一百个厨师做出的鸡,会有一百种味道。同样,一块儿面团,在厨师手里,又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姿态,面团在厨师的手里飞舞、旋转,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又细、又长、又有劲道的拉面;面团在两臂之间飞跃,撒上肉末、葱花就变成了薄如宣纸的饼;在手指间灵活地扭动,放进油锅里炸,又变成了香气四溢的麻花儿;将面团擀成薄片,包上馅儿,面片在掌心转动间捏出褶子,变成一个个胖胖的小包子……

俗话说“饥饿是最好的饭碗”,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味道的追求也不断严苛,人们宁愿花同样的钱,买味道好、分量少的食品,也不愿买份量大、制作粗劣的食品。也就是说,想要把饭店经营好,就得请好厨师。好厨师,做出来的饭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蕴含着道,道是看不见的,能尝出一名好厨师在一道菜里浸润的心血。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地方的味道。各不相同的味道是不同地区的招牌,北京的豆汁儿豌豆黄、武汉的热干面、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新疆的手抓羊肉……各有特色,但要找到你心中所期待的味道,却不简单,有的地方的特色小吃,也许与你的口味大相径庭,你甚至搞不懂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吃。但中国的小吃数以万计,每个人心中所爱的味道都不一样,用心去品尝每一种小吃,品尝厨师做菜之味、之道,尊重每一种小吃。尊重做这道小吃的厨师,才是道。

走遍天涯海角,寻心中之味,品食中之道,不枉来人世。

(指导教师:张良东)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