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阴县:“143”模式促思政课建设落地
作者:冯友松
发布时间:2020-10-29 10:56:33 来源:教师报
“规定动作很规范,自选动作各具特色,将德育和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7月3日,安康市德育工作推进会在汉阴召开,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昶葆在讲话中指出,汉阴县的做法增强了立德树人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近年来,安康市汉阴县以“党建+思政+德育”融合育人为总体目标,实施“一统领、四融合、三结合”的“143”模式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落地生根。
一统领:靶向思政教育目标
为高起点落实思政课建设,汉阴县委统筹相关部门将思政课建设与中小学党建深度融合,突出政治性,下好党建与思政课建设“一盘棋”,为推动思政课建设问诊把脉。县委组织部和教体科技局党委联合印发《推进中小学党建引领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加强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改革示范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学科与学科思政育人功能、提高全体教师育人能力、健全评价考核督查机制等方面作了安排。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人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县教体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康明说:“思政课建设是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主题教育激励人、全学科融合浸润人、校园文化熏陶人、研学旅行实践锻炼人、劳动实践塑造人的育人格局,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家国‘大课堂’同频共振,使思政课更有趣有效。”
四融合:找准思政课教育新路径
一是思政师资提能与“培练评”融合。“在思政课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采取分级全员培训。”汉阴县教体科技局副局长喻达斌介绍,该局与县委党校联合举办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班,对学校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部分党员进行一级培训,培训人员回校对未参加全县培训的教师进行二级培训。该县教研室主任张建谟说:“通过举行观摩课、汇报课等方式,对思政课教师实施练内功、提素养、展能力、树形象的大练兵活动,推行局长、校长、教研组长三级推门听课机制,一年多时间,一大批优秀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
汉阴县城关一小于2019年8月成立思政学科教研组,党支部书记直接包抓,选派思政课市级教学能手担任教研组长和6名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分别担任各年级思政学科组长,一把手亲自挂帅、骨干示范引领、兼职同步跟进“金字塔”式教研,2019年就培养了三名市县级思政课学科教学能手。
省级“思政课程教学标兵”称号获得者、汉阴县实验中学教师卢约慧自主开发《我是小法官》校本课,把“法院庭审”搬到了教室里,学生穿着法官服上课,她还经常带着学生深入法院,旁听真正的庭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很喜欢思政课,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通过练内功、提素养、展能力、树形象的大练兵活动和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日常‘培练评’历练,个人执教水平提高得很快。”卢约慧说。
二是思政与党建融合。据介绍,为抓实党建与思政深度融合,汉阴县教体科技局组建了6个宣讲团,邀请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专家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如何上好思政课”进行培训、磨课,仅2019年就开展交流研讨60余场次,到校宣讲40场次。
三是思政与德育融合。该县推广“德育作业”育人模式,通过“三段三层三类”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汇点。“三段”即按照接受知识水平把学生分成三个教育段,低段年级侧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年级侧重个人品德养成,高段年级侧重社会公德培养”;“三层”即把“德育作业”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三类”即把“德育作业”分为知识类、作品类、实践类,把过去抽象的、空洞的、大水漫灌式的说教,变成了具体的、生动的、精准滴灌式的教育。
四是思政与全学科融合。据汉阴县教体科技局副局长张玲玲介绍,在推进思政课建设时,该县实施“学科知识+德育元素”的全学科教学改革,构建“处处育德”育人阵地,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为补充”的三级课程体系,把各学科德育知识有机融入到教学中。
“我们注重地方特色课程建设,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原则,实施国学经典进课堂。”张建谟说。此外,校本社团课程在汉阴县各学校普遍开花。凤台教育集团五一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为了办好群众家门口有特色亮点学校,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作为校本兴趣社团课,将皮影与美术课程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该校校长刘康华说:“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和审美能力,由美术教师牵头,音乐、语文教师配合,引导学生从绘画了解皮影、制作颜色皮影、制作不同颜色的套色皮影、编写剧本并试演。把国学、英语、生命教育融入剧本中,让学生从观、做、演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让家乡传统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三结合:瞄准思政教育“大课堂”
思政教育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各校精心策划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入队(团)、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好家训、好家规”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进校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抓艺术教育常态化开展“两节一会”,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课外体育等阳光体育运动,规范艺术和社团实践活动的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激情,塑造完美人格和品行。
城关镇太平小学是汉阴县首批培育的六所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校之一。“我们围绕‘弘道文化育人’这个主题,以‘道德与法治+X’方式落实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实施思政课与‘晨诵、午读、暮省’经典阅读、‘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传承优秀书法、传统民俗工艺制作、研学旅行和劳动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校园纯美至善的德育环境中健康成长。”该校校长夏雅玲说。
城关一小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使得各项活动有味有效。“我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分年级编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通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经典诵读、‘我和国旗合影’‘童心向祖国’书画展,将劳动社团、研学旅行、少先队主题队会、志愿者服务等与思政小课堂相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该校少先队辅导员尹丹丹介绍说,“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充分挖掘时事育人资源,利用在线课堂加强学生的防疫宣传、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错。”
思政与研学旅行实践结合。汉阴县打造了一批覆盖全县所有资源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将思政课教学搬到田间地头、国防教育基地,依托“三沈故里”独特的汉水文化、人文资源和天然氧吧自然资源,以“梦幻凤堰乡愁游、月河川道传统文化研学游、秦岭红色文化体验游”三大主题为轴心,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汉阴中学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思想文化方面精心规划,助推办学理念、校训、校园雕塑、文化墙、班级文化、师生行为文化等鲜明育人特色,体现课内课外、一草一木都在育人,处处融入感情,育人于无声。
“上好思政课,必须在思维上有所创新、行动上有所坚守,破解‘高、大、空、远’的德育形式,构建‘近、小、实、亲’的育人新模式。”汉阴县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孙立栋说,作为省级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校,第二高级中学将书法教学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书法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举办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书法比赛、“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学生书法艺术能力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浸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