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 物
作者:王春卉 商南城关希望小学附属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0-01-13 09:14:4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有人爱养人高马大的金毛犬;有人爱养萌态十足的小仓鼠;还有人爱养令人惊悚的金蟒;而我则独爱一身洁白的蚕。
记得我最开始认识蚕,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介绍蚕的文章。学了那篇课文后,我就四处打听,从哪儿可以找到蚕籽儿(即蚕卵)。好友小娥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些蚕卵,分了一二十粒给我,它们是粘在纸上的,我小心翼翼地保管了起来。母亲见我喜欢养蚕,就免费当我的指导和顾问,因为妈妈在丝毯厂工作过,有养蚕的经验。她说,要等桑叶大一些才能孵蚕卵,不然孵出来的蚕没桑叶吃是会饿死的。过了一段时间,我见桑叶长大了一些,便问母亲怎么孵这些蚕?母亲找了巴掌大的一块儿棉花,把蚕卵放在里面包住,然后把它们放在我的棉衣内兜里,让我随时查看蚕卵的变化。每当下课,我就从棉衣内兜里取出那个裹着蚕卵的棉花,起初没有什么动静,过了几天,透过那些卵壳,我能隐约看见幼虫蜷缩在里面。看来,离出壳不远了。一天下课,我取出棉花打开看,有两条幼蚕出壳了,我欣喜若狂,赶紧和小娥去找桑叶,幸好操场边就有一棵小桑树,摘了几片桑叶,早听母亲说幼蚕要用鸡毛扫到桑叶上,回到教室,我用事先准备好的鸡毛,小心地把刚出生的幼蚕扫到桑叶上,它们颜色为褐色,身长约两毫米,我把剩下的蚕籽儿包好,继续暖着,等着它们破壳而出,就这样一连出壳了十五条。
母亲告诉我,养蚕要保证蚕室清洁卫生,所以每次给幼蚕换桑叶时,首先看新采摘的桑叶正面、背面是否有虫或赃物,清洗干净后晾干,再用鸡毛把幼蚕从陈桑叶扫到新桑叶上。然后,把陈桑叶和蚕沙倒掉。我每天精心照料这些蚕,生活中似乎多了一些牵绊。一有空闲就去观察它们吃桑叶,很是有趣,它们把桑叶咬出大小不一样的洞,看起来就像镂空的一件艺术品。每经历一次蜕皮,蚕就会长大一点儿,吃桑叶时,会听到“沙沙”的响声,难怪宋代辛弃疾有“春蚕食叶响回廊”的诗句。蚕吃过的桑叶多半更像一幅幅创意镂空的地图,无规律可循,堪称艺术大师。听母亲说,蚕沙经过加工可以做枕头,有祛风湿的功效。因为养的蚕数量少,每次我都倒掉了。
蚕生长到了中后期,对桑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保证蚕宝宝有充足的“粮食”,我不得不到远一点儿的地方采桑叶,记得一次午后,我去河边的桑树上采桑叶。三米高的石堤壁缝隙里长着一棵桑树。桑叶嫩嫩的、绿绿的,我喜出望外,竟忘了潜在的危险,正当我欲攀摘桑叶时,差点儿捏到了一条蛇的身上,这条蛇的颜色跟桑树树干颜色相近,我竟没注意到,惊出我一身冷汗,这时,我也不管石堤三米的高度,就从石堤壁上蹦了下来,头也不回地逃走了,有了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每次采桑叶时我就多了一个程序,就是先查看一下树上是否爬有蛇。
当蚕身长长到六七厘米时,对桑叶的需求量少了,身体也发生了变化,对着亮光可以看到蚕体呈透明状,我问母亲:“这些蚕病了吗?”母亲微笑着说:“这些蚕该上‘架’了!”母亲吩咐我到麦草垛上找一些干净的麦杆,然后把这些干净的麦杆无规律地放进纸箱中。我问:“这就是蚕要爬的‘架’吗?”母亲点头。
我每天观察这些蚕,发现它们不吃桑叶、身体变得透明,我就轻轻地拿起它,喃喃地说:“去‘造房子’吧!”然后轻轻把它们放到架上。蚕到了架上后特别“挑剔”结茧的位置,有的可能挑选一天时间,有的甚至弃“房”而走,对于它们的这种择居的挑剔行为,我不免有些惊叹和敬佩。蚕全部都上架结茧了,我不用再到野外去采摘桑叶,看着这些拇指大小的蚕茧,我颇有成就感。结茧的蚕颜色有白和黄两种,我把它们从蚕山上取下来,放在一个敞口纸盒里,母亲说大概两个星期以后才会破茧而出,变成蚕蛾,飞出交配后,雌蛾会产卵,产完卵后雌娥会因体力耗尽而亡。听母亲的话,我不禁叹服于大自然万物生长的法则。
在众多的宠物中,我找到了我独爱蚕的原因:自古陶渊明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之说,热情地赞颂了蚕这种生灵的平凡与伟大。当我们穿上蚕丝制成的衣物,盖着轻柔暖和的蚕丝被时,是否也感受到了蚕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