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潼 散 记
作者:于红波
发布时间:2019-01-23 14:54:17 来源:宝鸡宝平路小学
过去从没来过骊山。
对骊山仅有的认知都来自于历史课本或文学影视作品。
机缘巧合,今年刚好有一个在临潼培训的机会,借着这机会,我可以近距离静静观赏骊山了。
培训在骊山脚下的一个村子旁边,叫煜洋酒店,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更愿意叫它羽阳宫。
每天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洗漱完毕,我喜欢站在大大的玻璃窗前,远望骊山。
不用极目远眺,骊山就在我的眼前。
天阴的日子,灰蒙蒙的,雾霾一片。骊山和山脚下的村庄都看不清楚。
本来就是初冬的天气,山和树都失了生气,现在再笼了这霾,愈发的沉闷。
只看见楼下街边卖石榴的摊贩,在瑟瑟寒风中,等待着过往的行人光顾。
最美的是天晴的时候。
没有雾霾的笼罩,骊山俊秀的身姿清晰可见。
东方的天空已经明亮,太阳即将升起来。
山脚下,裹着一条薄薄的纱幔。轻轻的,淡淡的,不升不腾。
近处的几户人家,炊烟斜斜飘起来。
那是勤快的主妇正在给早起的家人准备早餐吧,炊烟中都带着丝丝温馨和甜蜜。
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
天更亮了,雾却大起来了。
东方的雾最先升起来。慢慢地,山脚下的纱幔也开始变深,裹着人家屋顶的炊烟一起向山顶升腾,烟岚一片。
整个村庄和骊山顿时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云雾裹挟着晨光,使村庄一片橙明。
慢慢地,雾散了,骊山的身影显露出来。
高高主峰上的烽火台、山顶的宫观,全清晰可见。甚至,穿过层层叠叠人家的屋顶,可以看见华清宫的飞檐翘角、粉墙黛瓦。
就在这一瞬间,透过厚厚的历史云烟,我仿佛看到了发生在骊山的一幕幕历史悲剧。
2800年前,在高高的骊山上,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弄诸侯,终致身死国灭,留下千古骂名。
13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从此“春宵苦短、君不早朝”,终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只留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千古绝唱。
80年前,“西安事变”一声枪响,结束了十年内乱,建立国共联合抗日统一战线,并最终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千年的历史瞬息而过,历史的云烟化作滚滚红尘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有残存的遗迹供游人凭吊。
凭古吊今,倍感今天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