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岭南麓秦巴山地的镇安县是陕西省的一个深度贫困县,全县基础教育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9798人,约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分之一。要使这三分之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顺利脱贫,教育承载着重要任务。镇安县针对深度贫困区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实施了两个“1+1”机制:国家资助+县级资助相结合的“1+1”资金资助机制和教师+学生的“1+1”结对帮扶机制,走出了一条山里贫困县教育脱贫新路。

移民点里的“建校”之路

又到了下午放学时间了,西口回族镇的村民们早早就已经在幼儿园门口前排好了长队,欢快地交谈着,等待着孩子放学,队伍尽头是镇上新建的宝石小学幼儿园。西口回族镇是镇安的一个贫困镇,又是人口相对聚集的地界,因此镇安县在这里新建了学校,解决山区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镇安全县山大沟深又多河流阻隔,导致人群居住非常分散,且大多数贫困家庭都居住偏在僻远的山里。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危险重重,对于其他地区再平常不过的上学路上,在这里变得异常艰难。一些村民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宁愿让孩子帮家里干活,也不愿意每天翻山送孩子上学。政府给配置的校车在实际使用上有其特殊的困难,等到有些学校把几个村子的不到十个孩子接全了,五六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有些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又不具备实施住宿制的条件。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镇安县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同志们驱车进入每一个村落,车进不去的地方就步行,崴伤脚、蹭破个皮是个常事。”县教育局一位女干部向教师报记者介绍“我们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子,最终汇总成学生分布情况、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点建设和生源增减变化等情况汇报,结合这些一手资料,县里经过充分论证,重新进行校点规划和布局。”。

县教育局结合移民搬迁点迁建了达仁镇初级中学和青铜关镇梅花小学。”根据移民点的学情还配套新建了云盖寺镇花园小区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当地老百姓激动地说:“我们搬到哪里,学校跟到哪里。”梅花小学老师们则说:“学生们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由于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原来一些地方的生源情况发生了变化,县教育局依据新情况将云盖寺镇岩湾小学、青铜关镇月西小学由初小升为完全小学;庙沟中心小学和庙沟初级中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以适配新的学情,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些危旧校舍,县教育局集中有限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先后扩建了西柴坪镇桃园小学等3所学校,改建了月河镇高河小学等14所小,极大地改善了偏远山区的办学条件。相对于偏远地区,镇安县城老区由于居住的相对高度集中,多年来“大班额”一直是困扰老百姓和教师的难题,县教育局整合教育资源,投资5.136亿元新建了可容纳6000名学生的镇安第三中学,彻底解决了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镇安长乐中学的熊贤武校长告诉记者,在学校改扩建中,很多校长为了省下一两百元和承包人讲价讲半天,有的干脆就带着教师直接自己上手干。

截至目前,镇安全县在城镇和移民搬迁点配建小学、幼儿园40所,改扩建贫困镇村学校幼儿园50所。彻底解决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入学机会的均等,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1700公里的“返校”之路

米粮镇的朱亮和朱明兄弟一家是一个“无声”的家庭,两兄弟两个都有严重的兔唇,父母有不同程度的聋、哑残疾。“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讲,物质和精神的帮扶都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讲物质更实际一些,关爱和理解更重要些。”孩子的父亲,用手不停地比划着,嘴巴里急的发出“啊啊丫丫”的声音,眼里留下了两行热泪。帮扶教师郭文博向记者“翻译”道,这是孩子父亲在表示感谢。因为两个孩子没办法进入寄宿制学校,帮扶教师除了定期给孩子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外,还给他们带来了国家的补助资金和县级的补助资金,使生活学习可以继续。

除了十三年免费教育和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镇安教育局严格按标准及时足额将各项资助发放到位外,为填补中省学生资助在非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义务教育非寄宿生生活费方面的空白以及高中阶段、大学新生生活费困难问题,还建立了国家资助+县级资助相结合的“1+1”资金资助机制,从2017年秋季起,县级财政每年筹措1000万元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与国家同标准补助建档立卡的非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义务教育非寄宿生生活费、普通高中学生生活费、职业中学学生生活费和当年大学新生一次性生活费,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不仅是物质贫困,深山里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素养问题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达仁初级中学八年级一班学生倪聪(女),因2017年1月与其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将其带至河南商丘民权县打工。得知此消息后,达仁中学校委会成员、年级组长、班主任多次上门做工作。6月7日,校委会全体成员到倪聪家再次进行劝返,又得知倪聪和母亲在河南商丘市民权县已受人控制。学校立即请求达仁镇派出所援助,6月10日,达仁镇派出所和帮扶老师驱车1700余公里,接回倪聪母女。当被问及这次“千里返学路”的感受时,倪聪哽咽流泪,不能言语。

为了保证不让一个孩子辍学,镇安进一步夯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制定了《镇安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2017年全县55名初中因厌学而辍学的学生均劝返到校复读,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了100%。国家资助+县级资助“双保险”和控辍保学“七长制”精准落实,消除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

结对帮扶的教育支持路

长乐中学的李潇,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年迈的爷爷没有“能力”“管教”她,李潇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帮扶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早晨,李潇照例来到学校,李霞老师把还带着体温的一盒牛奶递给了李潇。丝丝牛奶如汩汩暖流,渗进了李潇的心田。经过一个学期的帮扶,李潇从学习成绩到待人接物都进步了不少。在镇安,像李潇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为了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镇安县创新实施了教师+学生的“1+1”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每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都有一名教师包扶,实施各学段之间“无缝接轨”针对重度残疾和重大疾病不能到校的学生实行“送教上门”服务。2018年春季全县2857名教师已与9798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起了全覆盖的“1+1”结对帮扶关系,所有贫困学生均享受到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全面帮扶。在广大帮扶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涌现出了许多像米粮镇白塔中学张钊同学这样的好孩子,张钊同学曾获2016年全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荣誉称号并代表镇安少年参加央视颁奖典礼。

曾荣获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杨泗小学朱荣娜老师感慨的说,看着这些孩子在帮扶老师的教导下一点点的进步,真的比我们自己获奖还要高兴。在镇安两千多名教师的倾心付出下,25名“寒门”学子,走进了清华门内,走向了未名湖畔。镇安这个深度贫困县在全市获得了 “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县”荣誉称号。

为了深入提供“教育支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镇安职业教育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单招升学,让学生上大学继续深造;一手抓教学改革,采用订单式、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已建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四大稳定就业基地,与中国龙工、飞宏电子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使每年毕业生全部稳定就业。“两条出路”的不断拓宽,让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能上好大学,让其他贫困学生能学到一项实用技能,学生毕业就业后,就可以带领全家脱贫致富。同时,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培训基地的综合功能,采取包扶单位+基地+扶贫村“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也为教育提供“后续支持”。

“镇安打出的两套“1+1”“组合拳”,点中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困难的“要穴”,学生资助“1+1”“资助拳”彻底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生活的后顾之忧,结对帮扶“1+1”“扶智拳”培养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的品行信心,两套“组合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镇安教育局局长毛浓权说。

责任编辑: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