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据了解,一些幼儿园在介绍办学特色时,往往以蒙台利梭、瑞吉欧等国外教学理念为主,却很少有幼儿园提到关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对这一现状您怎么看?我们该如何挖掘和传承我们本土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姜西润:这个问题要归于学前教育发展理论以及大众传媒两个方面。一方面,蒙台梭利、瑞吉欧以及华德福教育是国际上比较热门和成熟学前教学模式。这些课程遵循一定的理论,并且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较容易博得大众信服。另一方面,不排除一些幼儿园以这些教育理论为噱头,抓住家长盲目跟风的心理,吸引家长注意力,从而增加生源。

谈起本土的学前教育理念,不得不提的人是“南陈北张”和陶行知,“南陈”指的是陈鹤琴,“北张”指的是张雪门。他们在近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中注重儿童本位、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以及生活教育的思想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为每一名幼教人,我认为应该树立一种民族自信、专业自信,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自古十分重视婴幼儿教育,儒家思想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有教无类”思想都在阐述教育的人本思想。直至当代,关于幼教理论研究从未止步。我们应该抓住学前教育的本质,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寻找一个突破点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在踏实细致地探索和实践后,才会诞生真正有分量的东西,这才是属于自己的。

记者:今年两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到“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您认为陈宝生部长提到的“游戏模式”,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要运用好“游戏模式”需要我们幼教教师具备什么素养?

姜西润:“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关于“游戏模式”这一问题,不同研究者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幼儿园游戏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游戏模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游戏和规则游戏这四种模式。角色游戏的代表就是娃娃家游戏,幼儿通过想象模仿角色扮演,反映周围的生活;表演游戏是指幼儿以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如木偶戏、故事剧表演等;积木游戏就是幼儿园最常见的建构区游戏;规则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经常组织幼儿玩的一类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接力赛”和各种棋类游戏等。这些游戏模式不同于教学模式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幼儿喜欢参与、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

幼儿教师运用好“游戏模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正确的儿童观,知道什么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清楚什么是幼儿最需要的发展经验、明白什么是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是一切优质教育的前提。其次教师需要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选择适合的游戏提供给幼儿,在难度适宜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才能够愉快游戏、获得发展。最后,教师还需要具备观察幼儿的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及时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评估游戏材料,适时做出调整。

记者:“培育50个省级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示范基地”是《陕西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质量提升计划”之一,请根据您所了解到的情况,谈谈在这一基地建设的推进中,幼儿园该做好哪些工作来建立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姜西润:陕西省“培育50个省级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示范基地”目的是引领和带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立足园所实际,明确育人目标,践行游戏理念,提升课程质量,推动全省幼儿园课程体系创新与发展。

在谈论园本课程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方面,园本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事,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过程。另一方面,园本课程建设成果不等同于教材编写。因为好的课程衡量标准不是有没有出书,而是它的实践成效是否有利于幼儿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园所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说,创设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需要立足实际、凸显特点。

幼儿园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开展相应的课程实践,以适合本园的课程为切入点进行开展。如很多大学附属幼儿园,借助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开展阅读特色的课程建设。我所任教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现阶段正在实践并初具雏形的是摇篮课程,在课程中渗透了很多红色教育的内容,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品质,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课程依托一保80年的厚重历史,以“摇篮文化”为支撑,正在不断摸索和完善。每一学期末,园内组织教师开展专项教研活动,对摇篮课程进行研讨,去粗取精,提高课程实效性。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投入很多,作为推动学前教育关键的教师队伍建设,但一些幼教教师反映,参加的培训是有所增加,但日常缺乏幼教专家的教研引领,在一些县区的教研机构中专业的幼教教研员的职位往往是缺失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姜西润:教师对自己成长的关注和重视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希望每个教师都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除了教研员的引导,在现今多媒体的时代,有太多选择。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通过比较权威的幼教APP、公众号等网络途径,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养成收藏经典文件、摘抄笔记的习惯,幼教知识会日不见增、月有所长。同时,向身边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吸纳同事的工作经验、技巧,学会将繁杂的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就像一本专业教科书,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筛选适合自己的吸收学习。最后,对于学习主动性特别强的老师,我建议阅读专业书籍,这些可以帮助老师系统提升专业知识和自身修养。

记者:“保教合一”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然而面对一个班里二十多个小孩子们,要处理的琐碎事物很多,要让工作干起来轻松愉悦看起来好像很难,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学生、家长、同事眼中,您总是很愉悦,是一位享受着职业幸福的老师,请您分享一下您快乐工作的秘诀。

姜西润:任何一份工作,都有两面性,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如果消极对待,你每天看到的只是幼儿的吃喝拉撒和吵吵闹闹,只有懈怠和疲倦。如果积极对待,你会享受被幼儿视为权威的神圣和使命,也会发现幼儿身上无穷的乐趣。所以,快乐工作的秘诀就是学会发现幼儿的快乐,享受专业的成长。我们说对教育要有爱,有情怀,其实发现幼儿的快乐,与他们同乐同成长就是对教育的爱,而这种爱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就是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多掌握工作技能、留心发现工作技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这些都会让工作变得轻松愉快。只有把专业和爱融入教育,才能成就一名幸福的教师。教师幸福快乐,才能教育出快乐开朗的孩子,像这样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谁不享受其中呢?所以说,希望每一位老师既来之则安之,能够沉下心来,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这样不知不觉间,就会拥抱职业幸福。

专家简介:姜西润,女,研究生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任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教学院长。教育部国培专家库专家,全国“家园共育”国培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陕西省师德先进,西安市模范教师。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成员、西安市学前教育学会成员、西安市政府督学。